車城鄉
車城鄉地名由來有四說:1.先民為了要抵禦原住民攻擊,就用載農作物的牛車圍繞成牆用以築城,於是大家就稱此地為「車城」。2.有一次先民路經此地突然遭原住民襲擊,大家就用牛車圍成一個城堡來抵抗,終於戰勝,為了紀念就稱此地為「車城」。3.原住民因為常侵襲先民,所以他們在沒有築城的北面堆積木材做城防,後來怕被燒,就改用牛車數十輛佈置在外,於是就叫此地為「車城」。4.早期車城砍伐薪材輸出臺南地區頗盛,庄民便利用其做為要塞而得以擊退番人,故稱「柴城」,後因口誤而稱「車城」。。
明朝時期,此地住有排灣族,原本是一片密林,當地土著稱之為「庫匹亞旺」(KABEYAWAN),進而轉音為「龜壁灣」。明朝末年鄭成功領臺,派遣部將自車城登陸,開始屯田墾荒,令部統領兵士南進龜壁灣駐守,命名為統領埔(今之統埔村),逐漸形成庄村。清朝時期,車城已成為漢人開拓恆春半島的根據地,乾隆53年(1788)福康安將軍率軍討伐林爽文黨夥莊大田時,水師即登陸於車城,之後為紀念捷軍稱車城為「福安庄」(福安城)。
海口港:位於本鄉海口村,是海洋、平原、山地的交界處。海口港原本只是一個小漁港,因沿岸附近有著名的「海口沙漠」而知名,配合海上藍色公路的觀光路線,使得原本的貨物轉運港演變成為觀光的漁港,現成為高高屏(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海上藍色公路」的終點站,整個港口規劃為兩區,東邊是觀光用的碼頭及候車室,西邊則是漁船停靠的區域,假日多有遊客來此戲水,沿著海灘漫步,則可享受撿拾貝殼、捉螃蟹之樂趣。
海口沙漠:又稱夢之灣、鼻尖灣、小撒哈拉沙漠,舊稱「白砂崙」,今亦稱為「金砂崙」。位於海口港南側至鼻尖間的海濱,綿延的沙丘地形因受氣候影響,四季景觀都有不同的變化,時而堆積甚高、時而消失無踨,十分有趣。沙丘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1.7公里,寬約250公尺,頗為壯觀,與海岸線平行,置身沙漠中,只見黃沙,不見蒼鬱樹林與溪谷流水,因此有「海口沙漠」之名。民眾常在此戲水遊玩,享受撿拾貝殼、捉螃蟹之樂趣。
福安宮:位於福安村福安路51號,香火鼎盛、信徒眾多。主祀神祇為福德正神。福安宮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為三進六樓的高層建築,另有七層香客大樓一棟,二至七樓為客房,可容香客2000餘人。福安宮的大金爐高約76臺尺,精雕古代人文,逐層砌成,其特色是能將擺置在爐口之壽金自動吸入爐內燃燒,名聞遐爾,常吸引一些信眾遠到而來,一睹神奇。宮附近的販賣市集以皮蛋出名,來此的遊客幾乎人手一袋,不僅便宜,種類亦多。
劉明燈統帥過福安村題名碑:鑲嵌在福安宮一樓廟門左側牆堵上,為花崗材質。係清同治6年美船羅發號事件後,劉明燈至此勒石紀念的碑石,極具歷史意義。按:清同治6年(1867)2月,美國商船「羅發號」在紅頭嶼洋面觸礁碎毀,逃生者乘舢板登陸於琅嶠,悉被龜仔甪生番戕害,僅2位華籍水手倖獲逃生。事後前往出事地點調查的英艦也遭攻擊。當時的廈門領事李讓禮聞報即分別向福州、臺灣當局及清廷總理衙門抗議,要求查辦而無結果。6月美國軍艦二艘抵現地直接行動,卻失利受挫;李讓禮不滿臺灣當局處理延宕推拖,8月再度來臺,於是臺灣鎮總兵劉明燈即統兵駐進至琅嶠。9月末,為解決外國船舶遭琅嶠土著殺害事,美國領事李讓禮、英國通譯必麒麟、琅嶠漢人、滿清知府(兵備道吳大廷)、臺灣鎮總兵劉明燈、番社大頭目卓杞篤,於琅嶠締結「南岬之盟」,保證日後不再殺害西洋船舶海難人員。南岬之盟結束之後,劉明燈勒石於車城庄福德廟(今福安宮),即俗稱「劉提督碑」。勒石碑文:「奉君命,討強梁;統膍貅,駐繡房。道塗闢,弓矢張;小醜服,威武揚。增弁兵,設汎塘,嚴斥堠,衛民商;柔遠國,便梯航。功何有,頌維皇!同治丁卯年秋,提督軍門臺澎水陸掛印總鎮裴凌阿巴圖魚劉明燈統師過此題」
嘉勇公福康安頌德碑:鑲嵌在福安宮一樓廟門右側牆堵上,為花崗材質。此碑係清乾隆51年間11月,天地會首領林爽文於彰化舉事反,12月鳳山縣莊大田響應而起,率眾攻陷鳳山城。乾隆52年,清廷派福康安、海蘭察調集大兵,渡臺鎮壓林爽文。乾隆53年,福康安為勦捕莊大田,率軍萬人南下,駐師車城,莊大田於琅嶠被捕處死。2月,林爽文、莊大田之亂平定,奏請乾隆受准褒封,賜「福德正神」冠乙頂、乙件,福康安於車城福德廟勒石以誌。勒石碑文『參贊大臣一等超勇公海,欽命大學士公中堂將軍嘉勇公福,剿捕林爽文莊大田追兵到此勒石,參贊大臣四川成都將軍鄂碑曰:天以大清克肖其德:聖聖承承,四方為式;罔有海隅,咸歸皇極!蠢爾爽文,倡首違則,么麼大田,嗣殘致力。帝念臣民,中心怛側簡命 將軍,掃除宜亟。群匪膽寒,琅嶠閃匿。匠請大兵,剛臨滅息。贍仰 神威,石碑銘刻。旌獎鴻恩,沾優外域,長樂昇平,於千萬億!乾隆伍捨參年二月榖旦,沐恩軍前給賞職銜義民首匠陳元品、匠首陳君謨、林儀、董福泉、張亦俊、郭發興、廖文詰、吳文做、林光界、林士蚊、黃督生、林梯、董高陞、獎賞職銜生員林光輝、王學英、童生陳蒼、郭福興、林允盛、義合號、崑玉號、張仕會。』
海洋生物博物館:位於墾丁家公園西北角龜山山麓臨海地區,有台灣水域館、珊瑚王國館、水族館,每年吸引眾多前來恆春半島的旅客體驗海洋的樂趣。
日討蕃營地紀念碑:位於海生館遊客中心右側的小平台上。牡丹社事件後,日軍撤離前於其駐地的龜山立碑紀念,碑文已遭毀損而無法辨識。民國85年海生館興建時,將本紀念碑移至現址,並設置解說碑解說牡丹社事件。
龜山:位於海生館北側,為一座海拔僅72公尺的小山丘。由於其山形酷似海龜從海面爬上岸後欲再轉身入海之狀而得名。龜尾即出現在後灣海岸處,龜頭則向射寮岸邊探伸,龜山山頂視野開闊,除了可眺望本鄉四周美麗的田莊風光外,也可欣賞海上蔚藍奇景。此處也是瞭望四重溪、保力溪河口地形景觀最理想地點。
四重溪溫泉:位於溫泉村內,由車城走199號縣道,約5公里可到達群山環抱的溫泉區。來到四重溪,滿街的溫泉旅館、飯店可供住宿泡泉。日治時代便已經存在,到今天仍是吸引眾多泡湯族前來。
石門古戰場:位於溫泉村東北方,與牡丹鄉交界處,距四重溪約3公里許,此地只有山丘、流水,頗富戰場意境。石門是由海拔370公尺的虱母山以及海拔450公尺的五重溪山斷崖夾峙而成,其絕壁陡峭,相隔僅有四丈,挾有四重溪,急流奔騰,形勢險要,易守難攻,西邊斷崖有孔道,為通牡丹鄉之隘口,儼如門戶,「石門」因而得名。其實石門古戰場其歷史的意義遠大過於觀光意涵。清同治年間的「牡丹社事件」,即發生於此。同治10年(1871)琉球島民被殺後,同治11年8月(1872)9月,鹿兒島參事大山綱良,首請向臺灣興師問罪,外務卿副島種臣及參議西鄉隆盛、板垣退助等贊同。8月12日冊封琉球王尚泰為藩王,以確定日本與琉球的關係,作為進犯的根據,同時照會各國公使。當時前廈門美國領事李仙得,曾因羅發號事件來臺灣南部番地,又從中鼓動,說是臺灣番地非中國政令所及,日本如要征討,今後各國航行得有保障,列強必會支持。十月,日本派副島種臣來華,試探中國的態度。同治13年2月17日(1874),日本水師官樺山資紀、水野遵先到琅嶠柴城一帶調查番情地勢,2月18日即授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臺灣番地事務都督」、陸軍少將谷干城、海軍少將赤松則良為參軍、大藏卿大隈重信為臺灣番地事務局長官,更聘李仙得為該局二等顧問。5月7日,日軍自琅嶠射寮登陸,5月18日,與土番小戰於 四重溪,日軍敗退。5月22日,日本陸軍中佐佐久間左馬太率兵兩百人,與牡丹社、高士佛社番人大戰於石門。石門天險,山高谷深,峭壁聳峙,「土番」依壁以抗。日軍分兩路來襲,「土番」不敵,牡丹社頭目阿祿父子及戰士16人都死難,附近番社也多投降。6月2日,日軍以3,600百餘人分三路進攻牡丹社,土番不敵,日軍遂盡焚牡丹社。旋即又誘牡丹及高士佛諸社投降,並在龜山下(今車城鄉後灣村)紮營,建立都督府,設病院、修橋道,作為屯田久駐之計,並準備征討山後諸「番」。同年6月,清廷以事態嚴重,派沈葆楨來臺辦理海防,並與西鄉從道談判。10月,經英國公使威妥瑪調停,最後由清廷賠償撫卹難民費10萬兩,又賠償其在臺灣修道、建房費40萬兩。
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紀念碑:位於石門古戰場旁,1895年臺灣因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於昭和11年(1936)在石門古戰場山丘上興建「西鄉都督遺跡碑」,以表彰日本勝利的光榮。唯臺灣光復後,屏東首任縣長張山鐘認為該碑有辱國風,便將「西鄉都督遺跡碑」撤換成目前的「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紀念碑,以表彰山胞誓死不屈的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