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興鄉
福興鄉早期屬於平埔族巴布薩馬芝遴社居住的地方。後來在清康熙年間,從中國福建省移入大批滿人,在此開墾荒埔地、振興事業、建莊興隆,為寓意此地係福建省移民新興之鄉,而命之為福興鄉。
福興鄉北僅隔福鹿溪與鹿港鎮相接,但人文與地區興盛截然不同,鹿港是有名的小鎮,而福興卻是默默的陪伴於側,各項建設發展及景觀遠不如鹿港的多、的美。
福興橋:在從鹿港跨越福鹿溪進入沿海路的就是福興橋,淺藍色鋼拱橋設計,高聳的圓弧,支撐整座橋面,是福興鄉聞名的地標景觀,有「藍色長虹」美稱。
貝殼廟:位於福南村沿海路722巷3弄(巷口有SEVEN),貝殼廟佔地約二百坪,廟名是三清三元宮,奉祀三清祖師及元始天尊、三官大帝、玉皇大帝等,由廟公黃奇春先生以20幾年的時間,用貝殼、珊瑚、海底礁石為建材蓋成。廟宇構造有麒麟、九龍樑柱,廟簷屋脊有龍、鳳、八卦等圖案,讓人目不暇給,也設有龍鳳的貝殼隧道,可供遊客免費參觀,廟後方設有小型觀賞魚、鱷魚及藝品販售。
女真裔聚落粘厝庄:從沿海路台17線,由路旁廈粘村牌樓,進入至彰36線1.6K處即是「粘厝庄」,分為廈粘、頂粘兩村。粘姓是女真族裔,相傳粘氏一世祖為金國時代的完顏宗翰粘沒喝(又名粘罕)。粘厝庄建有粘氏宗祠,取名「桓忠堂」,供奉粘罕塑像,「桓忠」是粘罕的諡封。每逢春、秋二祭之時,宗親會於粘氏宗祠舉行祭祖典禮。來粘庄可以順便參觀這裡的彩繪文化,到處也有鄉村小公園等設施,下車慢慢的參觀金國後代所居住的文化空間與台灣人有何不同。
傳統手工麵線:從福興橋附近的沿海路轉入福興路,可到達福興三角點基石旁的林厝頭的林記手工麵線(福興路129巷9號)。相傳麵線在清朝時期,隨漳泉移民傳入,福興鄉曾有10餘戶的製麵人家,如今只剩2、3家仍以手工遵古法製。配合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吸引全台的攝影愛好者,前來獵取製麵、曬麵的美景,成為福興鄉聞名的景點。林家堅持手工,慢工出細活的拉出古早的好味道。
乳牛彩繪村(福寶村):位於粘厝庄隔壁(彰36線3K處),也是一處彩繪村,以該村的特色產業---乳牛為彩繪的主題,在路旁的圍牆、鄉居的牆壁乃至於屋頂上都有值得一看的作品。
福寶生態園區:位於福寶村的海邊,有福寶生態園區等景觀。福寶沿海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頻繁,造成農田土壤嚴重鹽化,難以耕作而成為荒地。後經保育界投入福寶鹽化農地的生態園區計畫,將鳥類保育和農村經濟結合,讓荒地變成水鳥的新樂園,受到國際保育人士讚賞,曾榮獲亨利福特環保獎。福興鄉公所並進行城鄉新風貌綠美化工程,現有賞鳥小木屋、平台及漂流木裝置藝術區,區內水鳥生態豐富,每年冬天候鳥過境時總會吸引大批賞鳥客前來。西濱17.9公里處往鹿港方向接台十七線沿海路39公里處右轉二港村福正路直走見育新國小右轉頂粘村過福寶僑就可看見。
番婆砲台:由彰鹿路3.4K處轉入番婆村方向約400公尺,即見矗立於田中的外埔機場防空砲台,砲台創建年代在昭和17年(1942),是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為防止盟軍飛機轟炸外埔簡易機場,所建造的防空砲台。砲台建築樣式為鐘罩形,設計是地下二層、地上三層,頂端有砲台,底下則有「槍眼」供機關槍掃射,建材皆為鋼筋與混凝土,厚度約一米,目前保存良好,見證二戰的烽火歲月。已列入地方的歷史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