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鎮

金城鎮開發很早,自古就是對外出入的門戶。明朝時金門所城即在轄內的舊金城,清時總兵的官衙亦設在轄內的後浦(金城),鄭成功也曾在後浦練兵。昔時居民遠赴南洋經商亦都從此處的渡口啟航,現在,金門縣政府也設立在此。由於歷史較久,所以金城鎮古蹟處處,是個文化色彩濃郁的地區,在在可見她昔日風光輝煌的一面。

金門酒廠:位於舊金城68號,金門高梁享譽甚久,幾乎所有遊客到金門都必到此處一遊;酒廠內提供有導覽服務,遊客可以藉此了解製酒過程,更有販賣酒品及品酒,送禮自用皆相宜。

天后宮:位於民族路286巷,當地人稱為大媽祖宮,於宋朝建廟至今已有300年歷史,為金門本島歷史最久的天 后宮。與南門天后宮、料羅順濟宮並列金門三大媽祖廟。

金水國小:位於前水頭47號(水頭僑區聚落內),是由水頭鄉出外打拼賺錢的華僑們所集資興建,並於民國21年完工,是許多老金門人的共同母校,後來在民國75年因少子化的問題廢校後,現在做為展示館使用。館內主要是展示出金門居民早期需至海外工作的發展過程,還有離家背景的心酸血淚與後來回饋家鄉的大力貢獻,透過影片播映與解說導覽服務讓民眾能體會金門這個橋鄉社會的歷史脈絡。

水頭僑居聚落(珠山聚落):位於水頭社區,有鎗樓、得月樓及蕃仔樓黃輝煌洋樓、僑鄉文化館、清代傳奇富商黃百萬所蓋的別墅私塾黃氏酉堂別業及金水18間古厝。

建功嶼:位於南門浯江溪口,面積約500平方公尺,扼浯江溪出海口,有如水手矗立船頭,地形險要特殊,有「浯江溪口的衛兵」和「董嶼(擋嶼)」之稱。漲潮時與金門本島隔海相望,宛若海上一顆明珠,古稱「珠嶼」;退潮時與本島相連。民國38年後為防止共軍藉此嶼進入金門,於是國軍開始在此構築防禦陣地、派兵駐守,並於鹽分極高的礁石間填土灌溉、栽種樹木,形成今日花木扶疏的邀塞堡壘之景,建功砥柱。

海濱公園:位於金城東門郊外自來水廠前,結合親水、濕地、紅樹林的海濱休閒公園。沿著公園堤岸設置賞景步道,可欣賞浯江溪口的潮間帶及紅樹林。生態豐富多元,內設有說明板,解說植物、土壤、水質等生態解說。周邊的海域是鷸科鳥類最大的渡冬區,可見紅嘴鳥、赤足鷸…等鳥類。

日軍強徵金門馬伕殉難紀念碑:位在金城公園海岸線,連接 金城海公園、勇士堡,是一條新建的腳踏車車道,可就近欣賞海岸景觀。

翟山坑道:位於古崗村後左側道路直行2公里處,坑道全長有101公尺、寬約6公尺、高約3.5公尺,水道呈A字形。是民國五十年為了因應戰爭的所需而開挖,全程由人工開鑿,共耗時五年才完成,戰爭期間提供登陸小艇搶灘運送補給用,坑內還設置有停靠碼頭。

 

魁星樓(奎閣):位於東門里珠浦東路43號前(開車自金門航空站→中山路→左轉桃園路→伯玉路→經圓環街民族路→右轉珠浦東路直行即抵。),始建於道光16年,於道光18年落成,現已成為國家三級古蹟,為後浦仁林斐章捐銀所建。正三角形的二層樓建築,屬文教性閣樓,採傳統夯土臺基,佐以花崗石護面建成,閣內主祀「魁星爺」,為文人及考生祭祀之神。

邱良功母親節孝坊:位於東門里莒光路一段觀音亭旁,建於清朝嘉慶17年(西元1812年),牌坊採用上的石材砌成,雕工精細,為台閩地區最完整且壯觀的一座節孝坊。此牌坊是為了要表揚浙江總督邱良功其守節28年的寡母,含辛茹苦的教育邱良功之事蹟,目前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金城老街:位於莒光路一段,老街自唐宋時期就已頗具規模,清康熙年間更成為主要的中心,珍貴的古蹟、懷舊的建築、老舊店面、店門口陳列砲彈的製刀老舖…等,保存最為純樸單純的原始風貌。另有廣東粥、蚵嗲、蚵仔麵線及肉羹…等多樣美食小吃,老街內設有許多金門特產店鋪,欲採購金門特產的民眾也可到此購買。

金門總兵署:位於北門里浯江街53號,四合院建築已列為三級古蹟,曾是金門衙門,具有其特殊歷史意義,是台閩地區格局保存最完善的總兵衙署。

模範街:位於東門模範街,民國14年由金門商會會長傅錫琪隊為集資興建而成,由32間連廊式洋樓店屋所組成,建築採中國式風格,裝飾雕花精美的窗飾及鳥踏,整體街道卻具日本大正時期的建築風格,成功融合中日式風格於一體,同時亦融合西式磚造,風格獨特,整齊美觀。民國50年代為其最為繁盛的巔峰時期,是金門現存最具特色的老街。

雄獅堡:位於金門鎮的西方海岸線上(中山路→左轉環島南路三段→桃園路→經圓環右轉民生路→左轉民權路→右轉民族路→右轉民權路30巷→雄獅堡),原是海岸崗哨站,金門戰地時代,是平日管制漁民出入管制口。堡內有數座碉堡,不但以瓊麻做為軍事阻絕性植物,碉堡也都採用迷彩外觀,確保隱密性,現今做為「金門縣老人權益促進會」使用。

莒光樓:位於賢城路1(開車自尚義機場沿環島南路往金城方向行駛,即可抵達。),建於民國41(1952),是為了表彰在金門歷次戰役中英勇官兵之事蹟而建立。莒光樓是一棟仿古宮殿式的建築,其樓之外貌曾被採用於中華民國郵票之上,因而揚名國際,夜間有灯光投射,更是吸引不少外來遊客。

金門延平郡王祠:位於下墅村,建於民國58年,以仿古宮殿的建築造型而建,是為了紀念明末抗清的鄭成功而建,此地視野遼闊,為當年鄭氏海上觀兵之處。

文台寶塔:位於古城村金門城南磐山南端,建於明朝洪武20年,也就是西元1387年時,以花崗岩石條而砌成的的五層六角形實心塔,塔頂有鐫字及浮刻的花樣,而塔下盤石則有明朝陳揮於萬曆35年(西元1607年)手書墨蹟,以及近人張大千大師墨寶,塔型規模雖小,卻相當別緻且頗值玩味,現在已經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漢影雲根碣:位於古城村獻台山上,已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明朝永曆5年間(1651))興建,其碑碣是由明末魯王朱以海親手所題。因其一生顛沛流離,且為了抵抗夷敵而輾轉流離,有如雲朵般飄遊各地,最後到此落地生根的感嘆,其後居金門的時間前後達十年以上。魯王過世之後,他的幕僚遍選擇此石刻付近的青山將其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