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區 

清水位於臺中市的西海岸,在3500-4000年前就有史前人類活動的足跡,古稱「GOMACH」,昔為平埔族拍瀑拉族「Papura」牛罵頭社的居地,當時地名就是取自該社之譯音「牛罵頭」,後因源於鰲峰山下有靈泉,取其清澈湧泉不歇而為「清水街」日據時期(1920),改制為為清水,這個含有日本化風格的名稱也一直沿用至今。

日據時期(1935),新竹台中大地震之前,清水的政商中心集中於大街路一帶,早期的大街路相當繁華,如帽席檢查所、郵便局、電火局、自來水廠、消費市場、輕便車站等,著名的杏花天酒家、朝鮮樓亦座落於此,另有本島人旅館、山本旅館可供外地人住宿,由此可窺見當時大街路的榮景,雖然後來的大甲郡役所已遷往新闢建的陸軍路(今台1線中山路),總督府也有意計畫將政商機關陸續遷往陸軍路,但總體而言,大街路的繁華一直維持到中部大地震為止。大地震後,台灣總督府對台灣中部展開全面性都市更新,而清水的都市重建計劃採棋盤式街道,在政商機關陸續遷往陸軍路後,也宣告清水的重心正式西移,時至今日,中山路、光復街、新興路一帶仍是清水最繁華熱鬧的地段。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將日治時期的郡改為縣、街改為鎮、庄改為鄉,於是清水改為臺中縣大甲區「清水鎮」。1950年,依據《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撤銷區署,清水改稱臺中縣清水鎮。20101225日,臺中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清水隨之改制為臺中市「清水區」。

 

高美濕地:位於清水大甲溪出海口南側(台中市走台中港路往沙鹿方向/中棲路轉西濱快速道路/依指標前往即可到達。),包括大甲溪出海口,綜合淡水注水與潮汐交替所構成的海岸溼地。其前身原為海水浴場,自從臺中港北岸沙堤築起後,大甲溪挾帶泥沙於此,逐漸淤積成漂飛砂地帶,成為現今所見「高美溼地」。約三百公傾的溼地面積,且擁有豐富多樣的濕地生態,再加上一排林立的壯觀風車,已成為中部海區最熱門的假日遊憩戲水盛地。

 

鰲峰山親鳥公園:位於鰲峰路,園區內包括「牛罵頭文化遺址」、歷史步道、震災紀念碑、神社崎、槌球訓練場、扶輪亭、兒童親子活動中心、台中縣自行車場、雕塑公園、青少年活動中心、外丹功訓練場、太極拳訓練場、石瀨頭扶輪園及休閒烤肉區等各項休閒遊樂設施。

鰲峰玉帶:位於鰲峰山鳥山公園內,橫跨橋頭寮溪,人行走於圓心內形成類似「玉帶腰環」之風水格局,希冀走過的人能官運亨通、子孫賢達、財源滾滾。

鰲峰山觀景平台:位於吳厝里東山路38-2(鰲峰山鳥山公園內),夜間這裡是台中最新的百萬夜景,環繞180度的超級美景勝過清水休息站。觀景台長四十五公尺、深六公尺的半圓形平台,用了白色與原木做設計,相當的美,居高臨下的感覺,天氣好還可以看到台中港、高美濕地等景點喔,盡收眼底,日落於此欣賞晚霞,更是美妙,難怪黃昏時刻總引來不少旅客擠暴下方的停車場。觀景台稍上有間天極行宮,為台灣天帝教的總壇,視野寬闊,可以順道一遊。

鬼洞:位於鰲峰路上(鰲峰山鳥山公園過自行車競技場),鬼洞其實是日據時期的一條戰備地道,位在鰲峰山清水公園北側,可通到大甲溪南岸的橫山北麓,可以說是許多清水人的昔日記憶,曾經做為軍方的戰備重地。經區公所整理開發,已為清水地區地方的觀光據點。防空戰道,長約200-300公尺,內擺設有床舖、洗手間、倉庫、辦公室、水電、電話等設施。坑道裡四通八達、冬暖夏涼,而道內的四面壁分別由鵝卵石、鋼筋及混凝土興建,極為堅固。總長約4公里。平日大門深鎖,必須是20人以上之團體預約才得進入。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位於鰲海路59(鰲峰山公園旁), 由日藉學者國分直一於1943年發現,爾後就以清水舊稱「牛罵頭」稱之,遺址保存的四個文化層與近3000年來台灣中部及西部平原的史前人類活動關係密切,亦可窺見歷史時期,台灣中部平埔族人與清代中國漢人族群的互動關係,此地原為日本神社, 二戰後改為陸軍清水營區,陸軍撤走後再改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將陸軍原有的八棟房舍改為文化資訊展專用的展覽館,最後方的觀景平台還可下瞰清水市區。

震災紀念碑:位於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門前15公尺的參贊道中間接(大街路130/鰲海路5518號旁),是為紀念日據時期(1935﹞的四月二十一日台中大地震,當時清水人死亡326人,街內屋舍倒塌相當嚴重,街內屋舍長者所言,僅十棟倖免於難,災情之慘重可見一般,災後當時的日本政府特在清水神社的聖域範圍擇地建碑紀念。每逢震災紀念日,鎮長都會率領各界代表在位於神社崎旁的紀念碑小廣場上舉行追悼。

神社崎:位於文昌街口的清水地政事務所(大街路138)旁,是昔日清水神社的後參道(就是上神社參拜的路),共有288階。中間會經過位於右側的震災紀念碑,神社原設於頂端左側的陸軍營區內(現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現已找不到神社的影子,僅存於日皇紀2600年建造的石獅供回憶。

清水國小:位於光華路125號,保存著歷史原味,教室建築設計精細,學校成立之初是借用清水街文昌祠的一間廂房上課,後來才利用文昌祠北邊的土地蓋教室,後來因為學生人數逐漸增多,而於西元1935年,遷至今天的光華路旁。清水國小為台中縣縣定古蹟,是台中縣第一所古蹟小學,也是國內第一宗校園古蹟教室。想到校園內參觀,最好利用學生下課時間才得進入。

紫雲巖:位於大街路206號,背倚鰲峰山,創建於康熙元年(1662),歷史悠久,是清水地區最著名的寺廟。主祠觀音,來時適值該巖辦理元宵燈展比賽,巖內掛滿了比賽的作品,巖外的香客大樓也正上演著歌仔戲。

農村文物館:位於中社里鎮政路101號,公所的志工熱心導引至農業課,再由該課人員帶至三樓的文物館參觀;這是一座真實體現當地居民生活的博物館,因為館內所有文物都是由鎮民無條件提供,每一件物品都曾與它的主人共度艱辛美好的歲月,背後都有它動人的故事。許多人經歷著情感的掙扎,才將這些陪伴自己多年的用品捐出來,因此在觀看這些展出品的同時,更令人感念這些無私的捐獻者。為收集有逐漸消失之虞的傳統農具及昔日生活物品,作為永久性的保存與陳列之場所,迄今已由熱心農友贈送數百件展覽品,依用途及傳統習俗分為生產用具、生活工具、大廳用品、農家副業工具、臥室用品、捕魚工具、廚房用具、飯廳用品、儲藏用具、收穫農具、整地農具、插秧農具、除草農具、運輸工具、灌溉工具、草藥用具等17類展示。大多數的展覽品都是在清水鎮轄區內所收集,可充分代表清水鎮昔日農村文化,讓後代子孫感念祖先辛勤耕作,亦藉以對照古今農具和生活物品之演進歷程及古今生活之對照。

台中清水休息站:位於吳厝里東山路145(中二高北上173K南下172k),面積約13.8公頃,服務設施有休息大廳、餐廳、小型超市、育嬰室、廁所、加油站、加氣站、車輛檢修場、水族箱、自導式海洋生態解說廊道,戶外還規劃有屋頂花園夜吧和兒童休憩區。整體空間意象、主題商品及展覽活動企劃上,都將以「海洋」為訴求,其主建物旅客服務中心呈長方形,透空處理的帷幕牆立面不僅展示了內在的各項機能活動,且藉由大開窗將服務中心內、外與戶外餐飲區、景觀水池,甚至大肚山草原相接,美麗的景觀就猶如大肚山上閃爍的明珠。晚上夜景更是美不勝收,從觀景區遠望下去,台中市的夜景全都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