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鎮

位於金門本島之東與金湖鎮同為東半島兩大鄉鎮,兩者以太武山為界,山以西即即為金沙鎮,清末民初在原金山港河海交接處發現金沙,因而將港易名為金沙港,在此入海的溪流易名之為金沙溪,此為鎮名之由來。

金沙鎮因地處冬季季風的上源位置,每屆秋冬,時值旱季,地面乾燥,植被稀少,季風吹過輒〝飛砂走石〞,居民乃於聚落之東北側普遍立有風獅爺,以鎮風煞,數量居全縣之最;同時,也在村落外圍廣植風頭樹,防風定砂。因此也成為全縣百齡以上古樹最多的鄉鎮。據林務所的調查全縣列管的古樹計115株,金沙鎮即達56株。

近年來,多方意見有意興建金門與大陸間的海上橋樑,其路線即由金沙鎮的馬山、角嶼、小嶝、大嶝,連接至大陸福建南安縣,若再接上福建的南北高速公路,北達上海、南到廣州。未來金門的發展,將因此橋之完成而邁向一大步,也可以順利解決金門缺水的問題。

 

五虎山步道:位於山西村22號附近,由美人山、虎螺山、寨仔山、獅山及面前山等五座小山脈所組成。其中以寨仔山最高,海拔127M,是金門第二高峰,可眺望金門東北角海岸線及炮控大陸大嶝、小嶝及角嶼等地,步道除作為士兵的體能訓練外,並為對空射擊的主要軍事據點。該區林相豐富,開闢三步道,都可登上山頂的平台,每天清晨或黃昏,都會有愛好自然步道健行者,在這裡活動。從山頂可以眺望太武山,俯瞰山后民居聚落和馬山一帶海岸景致,視野遼闊。

獅山砲陣地(震東坑道)位於山后村陽沙路往山后民俗村方向3.1公里處的部隊駐防地(五虎山上),為坑道式的炮陣地。含「坑道外展示區」、「震東坑道」、「炮堡」有炮彈展示區及底火筒展示區。坑道底為823炮戰時自琉球美軍基地運抵金門的八吋榴巨炮,讓國軍在此戰中贏得最後勝利。這是全國唯一的坑道式榴炮鎮地,1969年由金門工兵部隊開挖,歷時近一年才完工,出入口一側刻有中華民國陸海空軍軍人讀訓,提醒軍人時刻熟記守則,花崗岩坑道全長508公尺,寬3.6公尺,平均高度則為4.6公尺,設施完善,坑道口設有中山室,外面展示著歷年勞軍的紀念品,舊時曾做為軍方接待外賓的重點鎮地,更是砲兵陣地的代表作。

民俗文化村:位於山后村中堡,村內的十八間大厝是金門最完整的古厝聚落,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為旅日橋領王國珍、王敬祥父子出資建造,分贈王氏族人居住之房舍,建材購自大陸,費時二十餘年而成。依山面海而築,全部房舍均採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各具特色。

碧山古洋樓:位於三山里碧山聚落,金門有很多古洋樓,都是外出的華僑,賺錢後回家鄉所蓋,藉以彰顯家門。

八二三戰役勝利紀念碑:位於鵲山圓環路中央,為一方形碑體、圓形基座之石碑,其色柔和,其型陽剛,碑體四面均刻有砲戰經過碑文,碑頂飾以國徽。

榮湖、金沙水庫:位於環島北路四段與成功路口附近,榮湖完工於1973年,由蔣經國總統命名,取意「欣欣向榮」;水庫是人工築堤圍堵金沙溪水而成之湖泊,兼具灌溉、調節及飲水功能。湖面寬廣,風光旖旎。湖畔建有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的紀念亭。

馬山觀測所:位於光華路二段(官澳村馬山勇士圓環直行3公里),是金門島最北端,退潮後距大陸角嶼最近處僅2100公尺,是觀測大陸海岸活動最佳之據點,早年為軍事禁區,解嚴後已開放讓民眾參觀。旅客通過戰備坑道後抵達觀測所,可藉高倍望遠鏡遠眺對岸大陸風光及海岸線上居民活動情形。此外,觀測所旁之馬山播音站,為對大陸心戰喊話之前哨站,是特殊的戰地景點。

官澳風獅爺:位於馬山觀測站前500公尺處的光華路二段,雌師高190公分、雄獅高230公分,石雕立姿雌雄雙獅,號稱是「天下第一獅」,兀自守候在風起的地方,肩負起這重責大任的第一線艱難任務。鄰近的馬山連,在戰地政務時期,也有「天下第一連」之稱。

金門森林遊樂區(金門縣林務所)位於大洋里東山31號,前身為小徑苗圃,民國82年以區內的森林植物為主體,結合育林及育苗設施規劃成為森林公園,總面積約36公頃,負責金門林業之推展工作。園內設置全長500公尺的松林大道、草坪廣場區、植物園及植物園秘境…等多重設施。其中植物園內廣納台灣及金門原生植物物種,規劃有「原生植物區」、「溪流生態區」、「碉堡展示區」、「溼地生態與水生植物展示區」、「眺望觀景區」、「天然生態區」等,屬於觀光育苗雙進的園區。

象山金剛寺:位於何斗里頂蘭1號,建於民國243月,原是因為福建會機禪師見此地山勢綿延,如同臥象望月,爾後向後浦仕紳大力倡建而成,主要祭祀的對象為觀世音菩薩與如來三寶。廟宇採古制而建,廟門兩側豎立兩尊巨大的石象,活靈活現的模樣為金剛寺的醒目地標,規模僅次於金湖鎮的護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