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門區

內門區舊稱為「羅漢門」,又稱「羅漢內門」。鄉名由來有二:一是「羅漢門」原為平埔族語譯而成,羅漢門之『羅漢』是譯自馬卡道族之稱呼,烏山山脈以東至楠梓仙溪一帶之地曾有清朝守軍在此派兵駐守,是為『門』。羅漢門又以二仁、楠梓仙溪分水界上之大崎,分以東為羅漢外門里,以西為羅漢內門里,鄉內四周環,中間是盆地,唯一出口處是二行曾溪流入田寮鄉交界的地方,兩岸青灰岩山地,高聳入雲,巍峨的山巒好像是雄偉的羅漢,所以先民就取名為「羅漢門」。直到1953年改稱為「內門鄉」,一直沿用至今。另一說為有鴻儒沈光文等避居其地,故取名「羅漢門」。

明朝末年(永曆二十年),鄭成功在台整軍經武,大學士沈光文因為與鄭經合不來,所以帶著一批有學問的人來到內門區避難隱居,並在這兒搭建茅屋,招學生教他們讀書。這就是台灣省民間興學的開始,比台南市的全「台灣首學---孔廟」還早三年喔!

內門區還出過台灣第一位皇帝---朱一貴,原係大陸人,追隨鄭成功來台,因未得志而避居內門 區養鴨為生,又因鴨群會依其口令編隊而被尊為「有皇帝命的皇帝嘴」再者,其姓「朱」是明朝先祖的後代,一時被群雄扶起,也曾打下台南府建立皇朝,可惜因內部失合,皇帝僅當了一個月就跨了。現內門鄉建有其事蹟文化園區。

內門與宋江陣及外燴辦桌技術是劃等號的,是聞名全省的技藝,來此也可涉獵這特殊文化的特色。

內門八景指紫竹生春、銀屏獻瑞、虎岫生風、七星墜地、龍潭吐霧、石門聳翠、將軍卓立與金交獨坐,本行程受限於時間因素,僅走其中數景交差了事,剩下的就讓山友們再接再力吧!

 

萃文書院:位於內門鄉觀亭村內,距內門紫竹寺約五十公尺,即在觀亭國小的左邊,院宇規模雖不大,但歷史悠久,而且遠在滿清時代,曾擔負文教發展工作,盛極一時。曾產出八位秀才三位貢生。是清代南部最負盛名的學府。

內門紫竹寺:位於觀亭村,內門八景之一的「紫竹生春」即指此寺。主神觀音佛祖,清康熙35年時,隨郭元興先生渡海來台,由於神蹟顯赫、有求必應,因此香火鼎盛,遊客絡繹不絕,延續二、三百年,而「紫竹寺」四周設有香客大樓、公園等設施,環境綠意盎然,景色宜人,也為知名的旅遊據點。廟前公園可於園內觀賞18天王洞後過光明吊橋前往紫竹民俗公園。

郭家古厝:位於紫竹寺公園 右上方,是紫竹寺開山祖師郭元興先生的住宅,古厝整修過,才得以維持當初的規模!

將軍卓立:內門八景之一的「將軍卓立」即位於紫竹寺民俗公園過後的大尖、二尖及三尖等三座小山頭(其中以二尖最高/自民俗公園至二尖步行約15分鐘),站在大尖的觀景涼亭,可下瞰紫竹民俗公園過來的二座碧綠水塘 、內門街及環繞四週的山巒,但就看不到將軍站在哪兒,大概是沒有慧根吧!

內門南海紫竹寺:位於內豐村,是自內門紫竹寺分靈而來,廟旁建有宋江兵器展示館,公園內的宋江陣石雕也各有不同的招勢。此外,花木扶疏的公園,也是假日全家遊玩的好地方。

七星墜地:位在觀亭村北方(3400.4K),相傳是天上七顆流星墜落地面形成,排列有如天上北斗七星,每當旭日東升,或夕陽西下,襯托附近景觀,古意盎然,值得一遊。

木柵教會:位於台3省道392K路旁,建於1970年,外形特殊雄偉,是木柵村民的精神支柱,提供了村民很好的休閒活動場所。此外,教會後面山頂有座鐘樓及吊橋均是值得觀賞的地方。可由左側的392.5K勇士步道上去,也可由右側高雄客運木柵站旁的產業道路上去。

寡婦鐘:位於木柵教會後方的步道上去。據傳,日據時期,山上的鐘樓有一口銅鐘,每聞鐘響,村內已婚的壯丁三天內必有一人死亡,因此村內的寡婦越來越多,該鐘於是被稱「寡婦鐘」,後來,為了解除此厄運,該鐘被搬到山下的教會由耶穌陣煞。村中再也沒發生男壯丁死亡的事了。所以該鐘樓無鐘也不足為奇了。鐘樓為木柵村的高點,可以下瞰全村景緻。

朱一貴文化園區:位於南232.5K處的鴨肉寮,是台灣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曾攻陷台南府而自立為「中興王」,建號「永和」,但一個月就因內亂而亡;建有朱一貴神壇與紀念石雕像,立有『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碑說明了朱一貴的史實;旁邊還留有座朱一貴軍隊飲用的井水遺址。

 

雁門煙雨:又名尪仔上天,與月世界毗鄰,是由青灰岩形成的地形,岩壁上凸出的土堆有如布袋戲尪仔相疊升天的景象,因而得名。由馬頭山下來取28線往北續行至24K叉路處取右走120線往紫竹寺方向續行,不久見三叉路口的瑞山社區活動中心(1365.5K),取左至1362.3K賞內門八景之一的「尪仔上天」。也可再往上至2K處的山南宮遠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