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區
平溪地名的由來起於基隆河上游溪谷狹窄,多瀑布和急流,但是當基隆河流抵本地時,溪水趨向平緩,因此就稱此地為「平溪」。日治時期改為平溪庄,二戰之後改為平溪鄉,2010年12月25日伴隨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一同改制為平溪區沿用至今。
平溪區昔為凱達格蘭平埔族的活動地,清領時期,中國的漢人開始移墾,因為地理環境的因素,漢人多先居於南港或汐止,再慢慢來到平溪,散居於丘陵、河谷地,除了稻米種植外,還以種薯榔及大青為業。清領末期,煤礦業於本區興起,除令原以農為業的區民,紛投入報酬較高的礦業外,並吸引其他相關行業及外來人口進入。日據時期(1918),當時礦業龍頭顏雲年先生創立台陽礦業株式會社,全面開採本區煤礦,並投下巨資開闢平溪線鐵路,使平溪區進入發展的蓬勃期,形成現今的平溪里聚落、菁桐坑聚落與十分里聚落,直到1970年,隨著礦坑逐漸停採,人口大量外移,盛極一時的礦業城市又回復到以農為主的鄉村。
平溪乃地無三里平之山地村落,山勢平均不過500公尺,卻皆陡峭。此地以南港山脈及伏獅山脈為中心,東側與東北側之三貂嶺與深澳山,大致構成平溪與瑞芳、雙溪地界。而基隆河與景美溪之分水崙,形成平溪與石碇之界山。在南港山脈北邊的基隆河下游谷地,將南港山脈與大武崙山脈分隔開來,成為平溪與暖暖、汐止之分界,而伏獅山脈南側大致為平溪與坪林、雙溪之天然地界。雙溪河支流柑腳溪,與大致沿溪而行的屈尺斷層,成為畫分出伏獅山脈與雪山山脈中阿玉山粘板岩山地之界線。
平溪境內目前已發現36座瀑布,乃名符其實瀑布之鄉,百萬年來地殼運動與地質作用交互影響下,形成不規則的溪谷與峽谷地形,加上河床上的壺穴,為平溪特有的觀光資源與珍貴的地質學教室。
一說到平溪,台灣人就會想到天燈,素有「南蜂砲北天燈」的美譽,可惜天燈隨風飄到天上後,落地時常落於山區各處,造成環保之問題。
天燈:天燈與平溪就是一個等號,放天燈的習俗流傳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有「南蜂炮北天燈」之喻,天燈原名為「孔明燈」,相傳起源於三國時代,以孔明所帶的帽子為藍圖,設計出類似熱氣球的天燈,在夜間燃放作為戰爭時聯絡之用。而平溪天燈的起源,被認為是昔日常有盜賊來境劫掠,為防土匪侵犯,居民以放天燈作為信號與傳遞消息。道光初年,中國的漢人由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等地來到十分寮地區,當地位處山區,常鬧土匪,村民向山中逃避,等待土匪離去,夜間以施放天燈作為信號,告知上山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藉此方式向村民報平安,恰巧那年正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從此以後十分地區在每年的元宵節,便會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而放天燈的意義也從最早的祈福消災、互報平安轉變。2013年由全世界最大的旅遊資訊出版商Fodor's選出全球死前必遊的節慶活動,平溪天燈節雀屏中選,與德國慕尼黑啤酒節、義大利威尼斯嘉年華、巴西嘉年華等其他13個活動共同獲選為必遊經典節慶。應遊遊風行,現在到平溪區可天天看到遊客放天燈,大都是在入夜後,於鐡軌上較安全之處施放,也可以順遊一旁的平溪老街。
平溪車站:位於嶺腳村中華街上,是平溪支線鐵路的大站,早期稱為石底站,由於車站的地理位置恰在基隆河上游,水流緩緩而下因此改稱「平溪」,平溪車站的懷舊氣氛和周圍街道的狹窄氛圍,恰如九份老街的風情;平溪車站內上有服務人員,月台上的車站緊鄰著平溪支線鐵路,單條軌道使得平溪車站並沒有列車交會的景色,但居高臨下的地理位置可欣賞到基隆河的悠悠水景,是平溪車站另外一個迷人的地方。
平溪老街:位於平溪街,緊臨平溪火車站,舊稱「石底老街」或「石底聚落」,位於平溪火車站旁,至今仍保留許多傳統長條型街屋,狹長的老街上座落許多店家,每家雜貨店幾乎都有販賣做好的天燈讓民眾施放,是相當具有懷舊風格的街道,沿途還有從日據時代至今的小吃店、飲食店等,相較於十分老街或菁桐地區,平溪老街更保留了純樸傳統的味道,遊客隨意遊走於巷弄中,不時還會發現古早的器具及許多先民開墾的痕跡。
觀音巖:位於石底里公園街18號,主祀的觀音是石頭雕刻而成的石觀音,前面的平台上可遠眺望平溪、石底兩村,景色優美。寺廟左側有座八仙洞,這是一座人工開鑿的石洞,洞內供奉有神像,雖然石洞很寬,但沒有電源設備,要帶頭灯才能進入。
平溪頌德碑:位於觀音巖左側(與八仙洞之間),建於民國41年,內容是感念對平溪鄉繁榮發展有貢獻的礦業鉅子顏雲年兄弟及平溪庄第一任鄉長潘炳燭。潘炳燭在當時擁有平溪地區的採礦權。明治40年(1907年)平溪發現煤田露頭,因交通不便而未能開採。次年,潘炳燭將礦權讓給藤田組,但藤田組亦因交通不便而未進行開採;直到大正七年(1918年), 潘炳燭說服藤田組與顏雲年合資,組成「台北炭礦株式會社」(「台陽礦產株式會社」前身),才開始進行採礦, 並修築平溪線鐵路以運送煤炭。平溪線鐵路完工於大正十年(1921年),開啟了平溪的繁榮契機。所以碑文裡提到平溪鄉能有今日之繁榮是拜鐵路及煤礦之賜,確實是如此。採煤全盛時期,平溪鄉大多數的就業人口都從事與煤礦相關的工作。聚落的繁榮與煤礦息息相關。當時平溪鄉仍然年產20萬噸煤炭,如今則是所有的礦場都已關門,所有的礦坑都已封閉。但每天仍吸引為數眾多的遊客來此遊玩。
觀音巖警報鐘亭:位於觀音巖的上方山頭上,二次大戰末期,美軍對臺灣的日軍設施實施轟炸,日本人為了確保煤礦開採及運煤火車的安全,於是在石底里後山山坡上興建警哨亭,作為警戒監測之用。最早的警報鐘較大,現在掛的小警報鐘小很多,但仍很响亮。樹林山徑終點接到 情人吊橋,這座吊橋主要的作用是跨越下方的汐平公路,連接兩端的丘陵山徑。
平溪防空洞:位於觀音巖右側的產業道路旁,平溪由於盛產煤礦,在二次大戰期間成為空襲轟炸的對象,為了躲避空襲警報,居民就在觀音巖附近,開鑿了5座山洞組成的防空洞。裡面的空間可容納百餘人,所以遊客來這裡時,不妨走進去裡面體驗一下。
菁桐火車站:位於菁桐里52號,建於1929年,古老木造車站,車站內有古老鐵路機具,非常值得一探的老式月台,全台所剩不多。這條鐵路是專為採煤礦而闢建,菁桐又是其中最大的礦場,菁桐坑老一輩大都是以採礦為生。火車站旁就是菁桐老街,不到百公尺長,整條街幾乎每家店都再營業,但這裡沒有平溪車站的人潮,算是被冷落的一個地方,老街外有間分駐所,天燈造型,全台僅有。
石底大斜坑:位於菁桐里菁桐火車站上方,步行約5分鐘即可抵達。大斜坑標高245M,規模總長約5公里、寬約1.5公里、深度約1公里,由於傾斜15度及900公尺的通度自地面斜切至地底因而得名。員工數最多達1000餘人,礦坑已於1987年停業,礦區仍保留有部份地上物供遊客回味。
菁桐太子賓館:位於菁桐村菁桐街167號(離火車站5分鐘步程),建於1922年,皇家格局的日式建築,佔地約六百餘坪,是平溪區日本風味最濃的地方,過去台陽礦業的俱樂部,建成後昭和太子並未來住過,但是地方上的人習慣稱為太子賓館。曾被文建會評為「台灣百景」。
嶺腳車站:位於嶺腳社區,是一座迷你小火車站,目前無人管理,乘客要自行刷卡進出車站。
嶺腳瀑布:位於嶺腳社區火車站附近,車子可停於嶺腳社區活動中心,步行前往5分鐘可達,嶺腳瀑布雖較十分瀑布不見報導,但其自然風光,絕不比十分瀑布遜色!由106號縣道入平溪區後,經嶺腳站進入嶺腳側邊有活動中心,沿鐵軌步行三分鐘即見<嶺腳石窟大瀑布>招牌,取其左側的石階步道緩急下一分鐘即可抵達,瀑布頂原有業者經營划船服務,現已關閉中,瀑布下方有數個石洞,洞內的曲折奧妙,只有眼見才能體會喲!
蔡家小洋樓:位於嶺腳寮69號(嶺腳車站出車站後靠右有一條步道,往上走即可看到。)小洋樓由開採永昌煤礦創業的蔡全先生建於民國28年(1939年),紅磚二層樓砌牆結構搭配拱型門廊,別具特色,想必當初房子主人重視生活品味。此屋曾是永昌煤礦的辦公事務所,目前為其孫子蔡信健先生管理維護。
嶺腳山步道:登山口位於嶺腳寮72民宅右側(蔡家小洋樓附近),嶺腳樓山標高293公尺,高點有顆土地調查點根點,步道長度500公尺,是座輕易可上的小山。
滴水觀音:位於嶺腳里6鄰嶺腳寮104號(靈巖寺),由於此地擁有許多天然石洞,洞中長年滴水,凝結成狀似鐘乳石的石灰岩,其中有形狀極像觀音菩薩,居民稱之為滴水觀音,是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二樓旁有登山步道可通基隆的暖東峽谷。
觀瀑吊橋:從免費的公用停車場(106線69.31K三叉路口右進免費的公用停車場/靜安路三段392巷3號民宅處),穿越販賣區而下的步道,即可抵達。觀瀑吊橋是欣賞眼鏡洞瀑布的絕佳地點。
眼鏡洞瀑布:位於十分大瀑布上游(觀瀑吊橋下方),瀑布高和寬約為6公尺,由於基隆河主流發生回春作用,造成月桃寮溪河川下切的速度不及基隆河,因此產生了落差形成瀑布,屬於少見的「侵蝕型瀑布」。之所以稱眼鏡洞瀑布,源於其瀑壁中間岩質較硬,故河水由兩側沖洩而下,瀑壁因為河水的沖蝕而內凹,所造成的形狀與眼鏡相當相似故名之。
十分瀑布:位於南山里乾坑11號(觀瀑吊橋旁),瀑布落差約20公尺,寬度約40公尺,外層岩頃向和水流方向相反,屬逆斜層瀑布,十分瀑布是公共資產,可免費進入。向有台灣的尼加拉瓜瀑布之稱,傾瀉而下的瀑布,如千軍萬馬奔騰,傾瀉而下,墜入一大片寬廣深潭,是台灣最大最壯觀的瀑布,販賣區販熱冷熱飲,四面佛及動物雕像,頗受遊客歡迎。
孝子山與慈母峰與普陀山:位於石底里,是由五座奇形的尖峰所組成的,而其中央較陡峭的獨立石峰便是孝子山,它的山頂標高約470公尺,可由村子口台電平溪服務所旁的產業道路步行而上,由於峰巒陡峭、擎天競秀,猶如中國大陸之黃山,故又有「小黃山」之稱。
五分山:位於新寮里,標高757公尺,是平溪鄉的第二高山,視野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