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區

旗山是台灣香蕉王國的重鎮,在老街上可看到各式各樣的香蕉產品,連香蕉皮都可製成好吃可口的養生美食。

旗山區早期是平埔族西拉雅群活動的區域,當時該族在溪州地區太山建置「大傑顛社」(即今溪洲國小後的山腰處),做為宗教中心。康熙年間大傑顛社有十二里,其中「施里莊」就是現在的旗山,隸屬鳳山縣,當時的居民仍以平埔族為多,清康熙末年,有部分漳州移民自鳳山地方越過南界的嶺口而進入此地,並與當地之平埔族簽約購地,搭建草寮而著手進行開拓工作,在田園未成熟之時則僅栽種蕃薯維生,售賣蕃薯糊,並為往來行旅歇憩之處,日久聚為村落,所以稱為『蕃薯寮』。以後移民的移殖活動持續不斷,而逐漸形成一村莊,即黃叔璥的《台海使槎錄》中所云之「外門民居施里莊」。雍正十二年改歸台灣縣羅漢門外門。清乾隆二十年,立石碑禁佔,曾記載蕃薯寮庄,可見在乾隆初年,便已正式稱呼蕃薯寮庄。日據時期,以此地東北方有旗尾山,狀似清代蛟龍旗,所以改稱為旗山。戰後再改制為旗山鎮,20101225日五都,高雄縣市合併,再改制為旗山區延用至今。

 

中正(鼓山)公園:位於華中街(旗山國小旁),公園依坡而築,拾階層級而上,園內林木青翠,花木扶疏,林蔭處處,種有樟木、柚木、竹林、欖仁樹、鳳凰木、相思樹、桃花心木等多樣樹種,居高可俯眺旗尾山連峰及旗山街景,是休憩的好地方,另由雕塑公園或孔廟而上的環山步道,160M[的落差,慢慢散步,可走一小時。

鼓山山頂立有孫文銅像及涼亭一座,有指示牌指出往後山的後山步道。

鼓山高點下方草菇型涼亭的下方立有一座不雅的土地調查圖根點(SW08#120)。

孔廟:位於鼓山公園內,規模宏偉,為全東南亞最大的孔廟。因依山而築,為配合地勢而與傳統略為不同,有兩座櫺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崇聖祠等建築,但無萬仞宮牆與泮池。循公園階梯,徒步直上,至第一平臺,進入第一座櫺星門,門採七開間,門楣橫書「道貫古今」係當時總統蔣經國先生篆書,左右兩端之門,封以石版,石上鐫以建廟始末之事實。而後為大進階,經左側或右側階梯,拾級而上,經兩次轉折登上第二平臺,平臺外側有護欄,在此可以俯視旗山街景,對面旗尾山與旗尾溪風光的旖旎,乃至遠處屏東平原與大武山景色的蒼茫,無不盡收眼底。平臺後面即為孔廟的主體建築群:櫺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崇聖祠,依次羅列眼前。殿宇宏偉壯觀,位於獨立高崇的台基上,前方有丹墀,這是祭孔時跳佾舞的地方,屋頂採重簷歇山式,簷下以柱列支撐,形成柱廊,頗有靈透肅穆之感。

旗山神社;日據台時期1936年啟用,位於鼓山公園內,二戰後因興建孔廟而被拆除,現僅存參道兩側的18對石燈籠及擋土牆上神社的影像供想像。

同心赴義碑:位於孔廟右側的山坡上,清領時期,本區三族(閩、粵、原住民)因共居一域,而經常有糾紛械鬥,當時清朝任閩南防務兼福建按巿察的史姚瑩,在鴉片戰爭期間,呼籲共同抵禦外來的侵襲而勒刻此碑為記。

武德殿:位於華中街(旗山國小旁/鼓山公園前),創建於昭和九年(西元一九三四年),為日治時代為發揚武術道德所建。建築物為仿唐式宮殿建築,樑柱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仿木結構,外牆洗石子。屋架為木造結構,屋頂為歇山頂,屋脊平直,屋頂的曲線平緩,鋪以日式黑瓦。斗拱壯碩,不施彩繪。入口玄關屋頂之山間朝前,為唐博風式造型。殿內鋪有木板與榻榻米,木板部份以供練習劍道,榻榻米部份以供練習柔道。整棟建築顯得清雅肅穆,所有木造部分皆以台灣檜木為材料,更為珍貴。八十年代,全台灣只留存三座武德殿,其中又以旗山武德殿造型最優美,保存最完整。

旗山生活文化園區:位於文中路7(旗山國小旁/平和街與文中路交叉口附近),係由舊旗山國小改建而成,現已規劃為旗山文化園區。舊鼓山國小列入古蹟之校舍有大禮堂及教職員辦公廳、教室,兩者建於日治時代大正九年(1920)。大禮堂正面為造型優雅的三連拱,舉目仰望,屋頂尖端為木造的交叉山牆,猶如積木,入口迴廊開有三連拱,內縮的大門強化了入口的空間機能,是一棟素樸而優美的建築。教職員辦公室之立面,線條簡潔,連續圓拱窗延續至入口處做一轉折之銜接,全棟為R.C.加強磚造,廊柱為磨洗細石。禮堂、教職員辦公廳及教室均由廊道串聯,建築物均設通氣孔。

旗山小火車站:位於大德里復新街與中山路交接口附近,為旗山糖廠舊火車站,曾經風風光光地迎送糖廠的貨車與客車,直到民國85年火車站報廢停用。火車站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和式、維多利亞式及哥德式德風格,為木造及磚造建築。屋頂左側有一座高出屋脊的八角圓錐尖塔,是以前的候車室;右側的三角形牆面,飾以垂直及水平線條;屋頂石綿瓦則採對角線及鱗片式組合;屋簷下的牆身則以木板構成的承雨牆。整棟建築呈現出一種輕鬆活潑的節奏感,尤其是主體的木造結構,本身即呈現出一種自然典雅的質樸之美,再加上窗戶框條的變化,帶給視覺上更多愉快的享受。民國94年原高雄縣政府將火車站登錄為歷史建築。火車站販賣部的小姐來自大陸的江蘇省,可向其要一張簡易的市區各觀光點導覽圖,她興趣來了還會幫你介紹各景區的資料,專業不輸導覽解說員。

石拱圈亭仔腳:位於復新東街(旗山車站前),為旗山區街屋騎樓獨有的建築風貌,這種騎樓由砂岩組成的石拱圈所構成,約建築於日治時代明治36(1903),迄今已逾百年歲月。圓拱型的亭仔腳,有磚造與石造兩種。磚拱圈亭仔腳,在台灣各地都有,但石拱圈亭仔腳,卻是旗山街屋的特色。建物採用旗尾山下的巨大石塊,每一圓拱由三十三塊砂岩堆成。內外側各以一塊為礎,內側以五塊為墩,外側則以三大四小交叉疊五層為墩,以承圓拱,外側墩上另疊四塊為柱,以承桁椽;圓拱部分則由十五塊砂岩所堆砌,左右各七塊,中央最後一塊利用倒梯形拱心石銜接。每一石拱皆成馬蹄形,兩側柱墩則由矩形石塊疊成(第五層為梯形),與建築物作完美的組合。石塊都保持原來的自然色,糊以石灰黑糖桐油做成的黏劑。轉角處最為別緻,藉由迴廊內部牆墩,分出三道圓拱,呈放射狀散開,弧度最是優美。

旗山老街:位於火車站前的中山路,建築於日治時代(1920)。二層建築。除了磚木造,也有水泥結構。屋架為木造斜頂樓房,臨街的立面最具特色,常以鋼筋混凝土結構,並以清水磚、洗石子、再加磁磚裝飾,特別強調柱子、門窗、窗臺樣式、以及山牆繁複裝飾圖案,充分表現出當時師匠的巧思與技藝。其中牌匾多固定於施作於街屋立面上,周圍以各種圖案修飾,與建築物結成一體。牌匾所用店號,一般以漢文為主,但也有摻雜羅馬字的。山牆的整體造型變化很多,有圓弧、有尖山、高低起伏,使天際線豐富多變,加上裝飾的圖案包羅萬象,真有所謂爭奇鬥艷之勢,使整體的外觀增色不少。可惜招牌太多,失其古色。

天后宮:位於中山路老街旁,主祠媽祖,另於廟右偏殿供奉金虎爺,一般寺廟的虎爺都是供奉在神桌下,天后宮的虎爺卻供奉於神桌上,而且是以金虎呈現,側房也存放了些古文物,可以順便參觀。

旗山橋:位於楠梓仙溪,是128線通往美濃區的方向,旗山橋是一座抗災兼具景觀地標的橋樑。橋梁全長535公尺,橋寬1822.2公尺,雙向各配置兩線快車道及一線機慢車道,主要工程特色是於旗山溪之主深槽區段採用大跨距之懸臂工法設計,並採外置預力斜拉鋼索外觀設計,主橋塔採鋼箱外包覆鋼筋混凝土,以在地的竹簍與香蕉為意象造型、佈設LED燈照明,夜晚斜拉鋼索及主橋塔LED變化不同彩色投射燈,為旗山橋點綴出另一番風情,現為旗山地區的新地標。

主題步道景觀橋:位於旗山橋旁,另一頭也是旗尾山的第一登山口,人及自行車共用的雙層鐡橋設計。可欣賞楠梓仙溪的美。

糖廠公園:位於糖廠里忠孝街33(過旗山橋右側即是),是攀登旗尾山的停車場,公園內除火車頭展示外,尚有冰棒、冰淇淋,物美價廉,遠近馳名,更有口味特殊的酵母冰、酒釀冰等等,令人回味無窮。

五龍山鳳山寺:位於旗南一路100(旗山BANANA藝像附近),建有「濟公大佛金尊」。佛身高六十一尺五寸,腳踏雲端三尺,山洞十四尺五寸,共計七十九尺;內部裝螺旋梯階共七層,每層都有窗可眺望四周景色,山河一覽無遺。座下四周有放生池,圍長九十尺,名曰:「蓮花池」。五龍騰躍其上,栩栩如生。主體建物三寶大樓,樓高八丈二尺,分五大殿:玉皇大殿、大雄寶殿、觀音佛祖殿、濟公活佛殿與地藏王殿。兩旁設有禪房。殿宇金碧輝煌,富麗莊嚴;殿外牆壁及欄杆均貼磁磚,並依活佛濟世度人故事拼成圖案,為台灣現代寺廟之典型建築。

聖若瑟教堂:位於德義街6號,教堂的主體約建於1950年,為一哥德式建築,有如縮小型的義大利百花大教堂,正面左右為衛塔,塔頂上做雉堞。衛塔之間為大門,大門上方為山牆,下開圓拱窗,彩繪玻璃,透露著一股神秘的氣息。山牆上方裝飾華麗,有以西班牙文雕刻的「神愛世人」字樣。再上亦為山頂,下開一玫瑰窗,窗框成輻射狀。走進教堂,右邊為辦公室,左邊為教室,兩邊各有樓梯上至二樓教堂,色調莊嚴肅穆。

旗尾山:屬於玉山山脈的末端,東鄰美濃平原和荖濃溪,西接楠梓仙溪和旗山區,從國道10進入旗山地區時,遠望旗尾山脈,山頂突出呈鋸齒狀,形如一片迎風飄揚的令旗。一般民眾登旗尾山,常以山稜西端的涼亭為目標,登山入口由楠梓仙溪沿山公路上有三處,登亭的時間大約都為40分鐘。當登臨涼亭時,極目四望,田園景觀盡收眼底,不知不覺令人神清氣爽。另外還可以向東遠眺中央山脈,其中南大武山、北大武山、霧頭山、大母母山清晰可辨,向西遠眺,則可觀看烏山山脈、馬頭山和大小岡山。若遇天氣良好時,甚至可遠望到台灣海峽和高雄市的85層大樓。時間充裕的可再沿主稜線縱走至美濃靈山的雷音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