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區
三重舊地名為「三重埔」,其由來是因為淡水河與其支流間的埔地,是依照次序來命名,而此地是位於二重埔的東邊,所以稱為「三重埔」,「埔」是河邊沙洲的名稱,先民為了開墾土地,自然選擇近水的地區。而後由於淡水河的日漸淤積,頭前埔再也無法停靠船隻,而泥沙沖積所成的沙洲也日漸擴大,登陸的地點遂再向後退縮,於是把這後來開發的土地稱為二重埔(台語發音)。同樣的,中國的漢人來到此地開墾,為有別於頭前與二重,遂定名為三重埔。
早期這裡是平埔族武灣社漁獵定居的地方,明鄭時期(1661)開始開發此地,而三重則為第三區,所以三重的地名也是一段先民的拓荒史。日據時期,此地屬台北州新莊郡鷺洲庄管轄,二戰之後,於民國36年4月1日始與蘆洲鄉分治設三重鎮,51年再升格為縣轄市。成為當時台北縣首個改制為縣轄市的城市,也是台灣第一個由鎮改制的縣轄市。2010年12月25日,因應臺北縣改制新北市,三重市遂改為三重區沿用至今。
三重區,為台灣新北市的市轄區。因和台北市只有一水之隔,自1960年代以來,吸引來自台灣中南部農業縣的年輕人前來工作並定居,形成大台北都會區衛星都市之一。由於三重區開發很早,比較欠缺都市基礎規劃及基礎建設,卻因地近臺北市的地緣因素而吸引大量的勞工階層定居於此,因此市區整體發展趨於飽和老舊且人口稠密擁擠。
大台北都會運動公園:位於疏洪道三重區段上(),內有幸福水漾公園、賊仔市場、荷花公園及及河濱公園等設施,每到假日或晨昏時間,總可看到居民於此運動健行,一到晚上除了運動的人們,這裡又多了成雙入對的情侶,或是家庭成員牽手散步,舉目可見。
忠孝碼頭:位於環河南路與大同南路口,與對岸臺北市大稻埕碼頭相鄰望,由於碼頭位屬感潮河段,故採用浮動式設計,可隨著淡水河位高低,自動調整與堤岸間高度,除了夕景,成群的鴿子也是攝影者拍攝獵取鏡頭的主要主題。
三重綜合運動場:位於中正北路2號(三重區公所斜對面),運動場內設施有標準400公尺跑道、孩童遊戲區等。
中山藝術公園:位於重新路三段(三重衛生所旁),公園雖小,但藝術小點處於高樓大廈林立及交通繁忙的大都會,宛如沙漠中的綠洲般的撫慰民眾壓抑的心情、提供沁涼的泉水紓解乾渴已久的心靈。公園中陶藝家李國欽所設計的「鼎藝三重」精神堡壘、牌樓及雕字花台等,加上「律動三重」的漢白玉雕、百年老樹、草花的繁茂鬥豔、喬木的美姿、待放群花的櫻花樹、長廊花架相伴如綠毯的草坪,歡迎前來遊憩參觀。
溫室植物園:位於集美街60號(三重社教館旁),花架、溫室、雕塑品等設施,提供遊客一處休閒空間。
眷村文化園區:位於同安東街(正義南路口),從車潮川流的正義南路探進86 巷,映入眼簾的,是兩支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前身是「空軍三重一村」,於民國95年8月登錄為新北市歷史建築,是目前新北市的眷村文化資產。村裡的兩座大型地底防空洞至今保存完整,面積約兩個籃球場大;入口要從20住戶庭院進入。
林氏古厝:位於後竹圍街145號,又名崇德居,建於八十幾年前,是三重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厝。紅牆紅瓦的三合院落,雖置身鬧市裡,卻有恬靜安然的氣息,那種舊時的生活痕跡,溫暖許多人的記憶,屋頂簷樑間的剪黏和厝身的水車堵,出自名師陳天乞之手,大廳則是由建造先嗇宮的師傅群完成,氣派莊嚴,極具觀賞價值。可惜並沒對外開放,僅能隔牆細隙景。
碧華寺:位於東區分子尾碧華街236號,創建於民國前2年。碧華寺為三層樓仿北方式之佛教建築,門前石獅與正殿樓梯下石柱、兩邊樓梯石堵雕刻,抱鼓石、門枕石分立左右各門。是間集儒、道、佛三教的民間信仰廟宇,所供奉之神祇,造型特殊,與一般廟宇有所差異,足得前往參拜觀看。
龍全宮:位於碧華寺正後方的碧華公園內,主祀水流公,龍形精雕作品令人佇足,碧華公園也是附近居民休閒的場所。
碧華布街:位於碧華街,在1978年代曾是相當有名的布街,全盛時期一條街有兩百家以上的布店。隨著產業外移,已漸漸成了黃昏業,地方有心人士為保有布街文化,已將以前的純賣布發展出拼布、彩繪、刺繡、染布、大型布偶製作等教學課程;街道兩旁以「布」為藝象的路灯更是絕無僅有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