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區

 

深坑地名來自「深坑仔」,「坑」是山谷的意思,因此地位於景美溪山谷之中,所以稱此地為「深坑」。

深坑市街的形成最早為萬順寮街,至嘉慶(1796)初年深坑街已然成形,當時景美溪水位高可行船,曾有一段很長的水運時期。深坑原是以農業為主的鄉鎮,但自先民在山地栽種染布重要原料---大菁後,深坑因此開始經濟發展。至日據(1895)初期改茶葉為重,而茶葉更是影響深坑經濟發展的重大因素。

日據時期,此地設深坑廳,設深坑庒,深坑儼然為臺北盆地東南之政治中心。後來由於公路鐵道的建設,使深坑不再具重要交通地位,因而逐漸沒落,直至現在因豆腐、古厝才又成為觀光盛地。

深坑經中國漢人二百年來的開墾與發展,經歷了繁盛、衰退與轉折再起的過程,拓荒先民雖已歸於塵土,但卻有不少當時開發的遺跡留存至今,供大家追索先民開闢的精神。

國民政府撤守台灣,改為「深坑鄉」,20101225日,五都改制,再改為深坑區沿用至今。

 

深坑老街:位於深坑街。深坑為台北盆地往宜蘭必經之路,四周群山環繞,由於附近為茶葉及染料的集散地,因此這裡很早就形成了熱鬧繁華的街道,早期的深坑街,為一條很小的泥土路,在一次的廟會中,因燃燒紙錢不慎起火,引燃草屋,將整條街燒光,而後居民便以磚瓦來重建屋舍,即「土角厝」,日據時期,道路的拓寬,開始有了「亭仔腳」的立面街屋,而現今老街上最具代表的建築,便是閩南街屋,遊客除了品嚐美食之餘,不妨仔細來趟老街建築深渡之旅吧!

深坑橋碑:位於深坑老街的街尾(深坑區衛生所旁的橋頭右側),有座近百年的歷史的古碑,碑文記載了當年兩岸渡船過河的經過,更說明日治時代建橋的來龍去脈。正面之碑文部份因風化剝落而難以辨識,尋繹其大意如下:深坑與阿柔坑間,往昔靠渡船頭聯絡兩岸交通,十分不便利,官民於是募款數千日圓以興建深坑吊橋,於大正十四年(1925年)興建完成,由深坑小學校長川島濤江為文以誌其盛。

忠魂碑:從深坑橋碑回望,隔106 號道路往上可以看到一小山頭,從深坑公車站牌旁往觀音廟的鐡梯拾級而上,往高壓電鐵塔右側循路前行,步行約5分鐘即可以看到高約三公尺的石碑(也可由北深路二段202進入公寓,右繞到後方強上高點),這是日本人紀念當年被抗日義軍所殺之日警而立之碑。唯碑文已遭人為破壞而不復在。忠魂碑是由石板及粗糙的岩石構成,基座是矩形,高度大約兩百多公分,其規模大約需要四個人合抱。

黃氏永安居:位於北深路三段8(深坑老街尾),竣工於民國四年(1915),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是一座單進三開間四護龍的傳統三合院建築,主屋擁有精緻的磚飾、剪黏、彩繪及石雕等裝飾工藝,並在石窗及水車堵上製作「禪賢讓位」、「大舜象耕」及「瑞雲」等泥塑及檢年。永安居中最具有特色的即是每座窗戶皆有一塊約二十公分長的凸出石塊,並在上方鑿有孔穴,是為遮陽及防止雨水流入所設,稱為「兔仔耳」。此外,完備的防禦系統也是永安居的特色之一,包括銃樓、銃眼及圍牆等。永安居經評定後為國家三級古蹟,於假日開放售票參觀,平日可供團體預約開放,民眾遊老街後,不妨到此探訪這古意盎然的傳統古居。

 

平埔橋:位於深坑老街旁,北起平埔街22巷,南側銜接文山路,全長245公尺,寬度12~17公尺。橋四端有可愛的造型藝像,夜間還可以看到橋變化各種顏色的灯光,橋中央設有景觀平台,經過的行人可以停下腳步佇足欣賞附近美景,附近有兒童遊玩場,附設有停車場供遊老街的遊客停放。

陳秋菊的故居「德鄰居」:位於旺耽路3912(烏月路的對面就是旺耽路),昔日抗日軍領袖陳秋菊的故居「德鄰居」如欲參觀請遠觀就好,不要進入打擾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