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岡區
石岡早期為拍宰海平埔族、樸仔籬社群、社寮角社群及泰雅族出沒之區。當時此地稱為『石崗仔』,石崗是石山丘的意思,因為大甲溪在此納入新社溪,其坑口形狀如甕缸,裡面滿佈粗石,故有此稱。
中國漢人移入開墾始自清朝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間,漢人墾拓已擴及今日土牛里,當初共築有19個土牛堆為漢番之界,並嚴禁漢人越界進墾,之後,也定名為土牛里。
日治初期改設石崗仔庄,台灣光復後,改稱石岡鄉,五都改制後再改為石岡區沿用至今。
石岡區早期移民向以中國大陸的潮洲府人為主流,尤以大埔縣籍所佔比例偏高,與鄰近之東勢區等地雷同。客家人在石崗區佔大多數,係全國客家重點發展城鎮之一,居民姓氏分布以劉、黃、林、張、郭、連姓等所佔比例最高,形成石岡區以上述七大姓為主流。
石岡位於豐原與東勢之間,地處大甲溪南岸,本區面積不大,約18.2平方公里,是一個小而美的城鎮。
石岡水壩:位於國道四號豐原端下,沿台3線往東勢方向約五公里即抵。為攔蓄大甲溪溪水而設,建於1974年,全長700多公尺,氣勢磅礡,除了蓄水、發電外,更供應大台中地區民生及工業用水,由於921地震時,在埤豐大橋處因地震錯動形成小瀑布,為歷史留下見證外,其餘毀損處已修復完成。如今石岡水壩已成為石岡區必經知名景點,附近的自然景觀保持相當完整,林相豐沛,總可發現小白鷺、樹鵲等珍奇的鳥類出沒,台中部地區極佳的賞鳥觀察點。
921地震紀念園區:位於石岡水壩霸頂尾端,保留一段毀壞的水壩見證921地震的威力,園區內也有被劈成兩半的巨石,並刻有921地震發生的時間。
東豐綠廊:位於舊名東豐鐵路(東勢支線),民國88年才又在台中縣政府規劃下,成為全國第一條利用廢棄鐵路改建而成的自行車專用道-「東豐綠色走廊自行車專用道」(簡稱「東豐綠廊」)「東豐綠廊」西起豐原市朴子口,終於東勢鎮,全長約11公里,其中約5公里位於石岡境內,東豐綠廊兩旁綠樹成蔭,沿線分佈著純樸有趣的風土民情和富教育題材的地震遺跡…,每逢假日遊客如織,已成為國人休閒運動旅遊的新去處。
0蛋月台:東豐舊鐵路改成了東豐自行車綠廊,石岡車站就位於自行車道上,留下一節火車廂以及站牌供人留念,石岡車站又稱0蛋月台,其實「0蛋月台」原為「零擔月台」,是當時居民外出的重要交通地,又是零售貨物的聚集地,故得此名,後來因同音之趣便稱「0蛋月台」。車站附近不僅有商家,還附設了一個小廣場,假日時會有藝術表演者、擺攤小販、人像素描師在此設攤,販賣一些藝術作品,還有一旁有特別的腳踏車藝術品,高聳的腳踏車山,你數得清楚有幾台腳踏車嗎?到達石岡車站前,有段隆起的道路,俗稱好漢坡,那是因為九二一地震所隆起的路段,可以清楚看見旁邊鐵路因為地震而擠壓斷裂的痕跡,可以清楚的體會到當時九二一地震恐怖的力量。
石岡情人坡步道:位於台中縣石岡鄉豐勢路【台3】省道旁,主要景點有情人木橋、水車、休閒餐飲區、瘦身坡木棧道、五福臨門步道、五福臨門神木及樹之王(羅望子)植物園、挑物古道及終點的石忠宮(坪巷21號)。繞一圈約4.7km,步行2-3小時,沿途綠蔭涼風,上升不到150公尺,是一條老少咸宜的路線。
情人木橋:位於社寮角台3線162.1K處,右進石崗農會萬興辦事部大停車場旁。是全國最大膠合木橋長40米、寬3.5公尺原木景觀木橋。最大的特色是無橋墩橫跨在食水嵙溪上,具有7級以上的防震性能是全國最長的膠合木橋。情人木橋位於食水嵙溪上,這也是台灣第一次引進木橋建設技術,可防七級以上強震,更是遠東地區跨距最長的景觀木橋。週邊有全國最大水車及河岸觀景台,加上耀眼美麗的向日葵花園及牛車遊園服務,觀光產業前景精采可期!
五福臨門神木:位於龍興村石岡情人坡步道的中途(亦可由豐勢路開車抵達/(過石岡水壩後約四公里處,即達社寮角,沿五福臨門神木指標右轉進入萬仙街即抵。)有五棵不同品種的樹木形成一幅特殊的景觀,五福臨門神木並不像一般老樹因樹齡長久而被稱為神木,而是由相思樹、楠樹、榕樹、樟樹、楓樹這五種不同的樹合抱相生而成,在樹幹底下有一窟窿,內供奉著一尊土地公,相傳有求必應,遠近皆知,有事相求者,紛紛前往膜拜,香火鼎盛,深得居民的信賴,民國64年時,蔣經國先生至此巡視,經當地居民闡述其事蹟,特賜名為【五福臨門神木】,據傳神木自清朝時代即已存在,已有千年之久,位居台灣十大神木之列。
電火圳:位於石岡國中對面國中巷,主要的用途是提供社寮角發電廠之發電用水,而社寮角發電廠是於日據時期1922年完工。電火圳的入口位於從和盛村與德興村的交界新石新村旁,即可看見八寶圳和電火圳的分流處,且可很明顯地看見其兩圳的地勢高低,八寶圳的地勢較低,電火圳的走勢較高!電火圳流經和盛村、德興村、土牛村、梅子村以及萬興村,它的終點在社寮角發電廠提供發電,而多餘的用水會再流入八寶圳;電火圳旁設有一條步道,長2.5公里,是居民晨昏散步運動的地方,因緊臨電火圳,夏日走來涼爽。
電火圳山林步道:位於電火圳中途點的南眉社區,一開始有段小段的階梯,接上梨子園後就是產業道路,沿路都設有指標,可以觀賞梨園景觀、順天宮及庒頭石頭伯公廟等景點,O型一圈約二小時。
土牛介碑:位於土牛國小校門右側涼亭內(豐勢路308號),清朝乾隆26年(1761),特勘定界址設立的土牛界碑,是為避免來此開墾的粵籍移民繼續與原住民發生衝突;它為山城一帶(石岡、東勢)先民墾荒開發做了永不磨滅歷史見證與歷史遺跡。界碑高五尺五吋,寬一尺六吋,厚六吋,是花崗岩刻成的石碑,古色倉然,質地堅硬,為今日難得一見的清代早期古物,碑文上刻著:「奉憲勘定地界,勘定子籬處,南北計長貳佰捌拾五丈五尺,共堆土牛壹拾玖個,每土牛長二丈,底闊一丈,高捌尺,頂闊陸尺,每溝長一拾五丈,闊壹大,深陸尺,禁人民逾越私墾。『乾隆貳拾陸年正月日 彰化縣知縣 張立』」。
土牛客家文化村:位於土牛豐勢路德成巷10號,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客家文化村,它主要是介紹石岡區客家族人的發展史,園區有半月塘、老龍眼樹、文物館等設施,並設有童玩供學生教學之用。按一:土牛里劉屋開台祖劉元龍,祖籍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高陂鄉烏槎村,於清朝康熙五十年(西元1711年),第一次渡海來台,其後多次往返台灣,最後其兒子定居石岡,在其孫子劉文進靠著賣豆腐而發跡,讓劉屋成為地方上的大姓之一,來台迄今已超過三百餘年,子孫眾多散居全台。石岡原有32處夥房,九二一地震造成28處全倒。其中極富代表性的歷史建築劉屋老夥房也全倒,經石岡區公所及各方人士於劉屋老夥房原地仿原貌重建為土牛客家文化館。按二:客家族群喜歡合院建築,除同宗族可同住一起增進感情之外,也有團結自保之用,又因一起”開伙”,亦有”伙房”之稱。
啓成公紀念公園:位於土牛客家文化村,園區不大,是紀念土牛里最大宗族的劉家祖先墾拓開基、仗義卹鄰的事蹟與精神而設,供後人景仰懷念之用。
土牛五分車站紀念公園:位於和盛村(台三線160.7K景觀陸橋左進不到500公尺),為土牛車站的舊址,為紀念石岡曾有的五分車而設,五分車開始於日治時期大正13年(1924),到了民國49年~50年左右正式走入歷史。五分車早期以運送八仙山林場所生產之木材、平地所生產之甘蔗及山城四鄉鎮民眾出入豐原皆以五分車鐵路為文通工具,從豐原到石岡鄉和盛村通往八仙山;由於五分車的軌距為0.762m,約為歐美標準軌距1.435m的一半,「五分」指的就是「一半」的意思。
鎮洪石鎖:位於金星里下坑溪金仙橋旁(石忠宮下方),造型奇特,成當地新的觀光景點,相傳早年係做為「鎮洪」之用;石鎖是以鵝卵石砌成上尖、下粗的圓錐狀,最底下直徑約四公尺,首尾計分七層,造型樸拙有趣。地方人士認為,造型可能與「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中的七級浮屠有關。金仙橋下的下坑溪早年遇雨就暴發山洪,水勢甚急,附近山坡田園常被沖毀,並危及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溪畔田園瀕遭浩劫之下,溪畔山坡的石忠宮媽祖廟信眾依媽祖降示,在金仙橋旁建造了兩座「石鎖」代表媽祖座前的「金墩」。「石鎖」建造後,數十年來,當地溪畔田園就不曾再發生被洪水沖毀情事,或許是溪水流量的逐年稀少,以及政府相關單位的防洪措施得當,但居民深信是「石鎖」的護祐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