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份鎮

頭份鎮地名的由來係此地以前由一群人合夥開墾之後,他們將墾地劃分,並以頭、二、三、四、五......為代號,作為抽取分配之用,此地為『頭』,故取『頭份』稱之。

頭份早期是平埔族的陶加斯族、高山族的泰雅族和賽夏族三族居住的地方,頭份蟠桃里,舊稱“番婆莊”,就是曾有原住民定居的例證。中國的漢人入內開墾始於清代乾隆以後,當時,泉州人林耳順率領30 多位閩、粵人士,和平埔族訂約開墾,林耳順開闢並建番婆、菁埔等12莊,又與陳曉理等開鑿隆恩圳、灌溉農田。從此,即不斷再有漢入移入,其中並以客家族裔為大宗。

頭份鎮開闢,一從竹塹(新竹)自北而南,由鹽水港而山下排而番婆莊。另一由中港、田寮而到頭份;再由河背而茄苳坑;由沙菁埔而興隆;由斗煥坪而水流東。

地標公園:位於自強路與中華路三角地,占地雖僅300坪的小公園,公園大石塊有當時的省長宋楚瑜題的「頭份」兩字,園內還設有「客家三合院」及傳統客家「勤耕雨讀」雕像、「母與子」及「鯤與鵬」意象,是為頭份鎮代表性地標。

永和山水庫:是台灣第一座沒有水閘雨水門的自然水庫,壩高89.5公尺,長340公尺,壩頂12公尺高,在壩頂可以欣賞恢宏壯闊的自然風景。轄區緊臨三灣鄉,山水映襯交織出幽靜虛幻的美景,水庫旁的福德祠供奉著因興建水庫而遷集至此的27尊土地公,形成特殊景觀。

永和山水庫自行車道:位於上興里(車道環繞永和山水庫),包括有全區導覽(9)及資源解說牌示(99)、方向標示牌及里程樁(14)、百歲橋欄杆及舖面美化、河口橋美化(含橋亭設施)、東興石壁題詩石雕(古蹟再造)、一字屋前設施改善、尿滯仔洞口前步道及安全護欄新建等。諸多景點值得駐足欣賞並細細品味;如屹立不搖的百年楓樹、難得的土地公「聯合辦公處」、綠意盎然的挑擔古道、巧奪天工的尿滯仔岩壁隧道、情深意濃如膠似漆的夫妻樹,也有令人發思古幽情的永寧義渡碑、劉氏宗祠、傳統建築一字屋等等。

尿磜仔隧道口:位於上興里丘陵地帶(永和山水庫自行車道中途一個點)。亦稱作鳥仔,地名由來說法不一,有說是山地話的譯音,但已不知其意;有說是境內有小份坑溪,溪水流量小,斷斷續續,有如尿水滯滯而下,故名。也有說是取其地形像女性的生殖器,但都無法考證。尿滯仔有一條高約1.8公尺、寬約1.7公尺、長約60公尺的隧道,岩壁堅固,無需支柱,通過隧道後景色豁然開朗,過去有人家居住,居民農事生產後挑擔循隧道外出,在中港溪竹排潭搭乘竹筏越溪到市區販賣,農產數量多則運用隧道頂上的流籠滑載到伯公廟旁,再用推車推到竹排潭,目前流籠遺蹟仍在,令人睹物思古。伯公廟原是低矮石砌小廟,民國8411月間,廟後三棵高大櫸木中有一棵遭盜伐,後被警方查獲追回貴重的櫸木,信眾予以變賣得款數十萬元,乃將小廟擴建規模較大的新廟,此究竟是神威顯赫?抑或法網恢恢?一如尿滯仔地名由來,成為眾說紛紜的傳奇。

頭份後花園休憩步道:位於斗煥坪(中山高下頭份交流道/124甲/124縣道/轉入農會珊湖辦事處旁小路,沿途有指標可循,往前直行即可抵達怡明茶園、許家古厝、楓香林、老崎休憩步道、松林步道、悠悠小靜等景區。)
老崎古道:早年是一條貫穿本區的原住民與漢人貿易孔道,在社區居民合力開墾,重現古道風貌,以石板、枕木在林蔭間鋪設的階梯步道,沿途有松樹、木油桐、竹林,中點的慈母亭可以遠眺頭份鬧區,頂點的大坪頂草原可眺覽鵝公髻、加里群山。步道全長約4公里,分別於宣化堂、錦春農場、怡明茶園、日新茶園4處入口均設有停車場,遊客可選擇短程往返或○型環繞式健行。步道最高點180.6高地設有一座觀景平台,可近觀老崎坪頂茶園風光,亦可遠眺竹南、新竹海岸,涼風徐徐,怡然忘憂。

松林步道:其美麗的景緻可以由「錦春農場」入口經大同寺入口、慈母亭至楓香林段,昔日為興隆、流東里山區居民前往斗煥坪市集,以農產易物必經之路,階梯沿山脊而上,猶如天梯。現今之石階步道為本地居民捐地捐資,合力興建完成,步道兩側赤松夾道,松鼠竄飛、鳥跡處處、涼風松濤,暢快愜意。
楓香林:於坪頂南側之青楓林,是國防部訓練中心的野戰教練場,在教練場旁的楓林,筆直成列狀如楓香綠隧道,步行於綠色隧道間,清香自然的如沐春風,宛如洗了一場森林浴,體驗了自然的楓林芬多精SPA,兩側的草皮及茶園,置身其中忘卻塵世、悠遊林間、何羨仙境!

鹿廚坑步道:位於廣興里鹿廚坑,仍保有客家傳統農村文化特色。近年來社區組織積極推動農村環境營造及產業活化,結合鄰近客家資源,包括百年車坪土地公、三界廳(三界爺之行館)傳統伙房、在地產業生活文化等等,營造文化地景資源,進而發展區域性生活、產業、文化特色,作為客家生活文化宣導傳承的處所。步道長5.5公里,沿途風景秀麗並保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途中設有涼亭座椅的休憩設施,以農場為中心成一環線,可依時間、體能做合適的路線選擇。近年客委會每年都補助廣興社區舉辦桐花季活動,廣興山林的桐花之美不脛而走,逐漸凝聚人氣,每年春天山頭全是一片桐花林可欣賞滿山雪白桐花。

頭份福德祠:位於仁愛里中山路139號,地方人稱為「大伯公」。祠齡逾百年,是市區各里居民的信仰中心。也是北台灣規模最大的土地公廟,佔地80坪,平日香火鼎盛。金身以墨西哥黃玉雕刻,委請越南工匠雕刻而成,每尊重達5公噸,造價上千萬元,許多信眾爭睹玉雕神像的風采,並祈求閤境平安。

義民廟:位於中山路福德祠旁,建於清光緒十二年,迄今已100餘年,是為枋寮褒忠亭之分廟。是為褒忠義民爺精忠義民爺精忠壯烈、義薄雲天、保國愛鄉衛民護土。桑梓黎民生命在存亡危急之秋站出來捍衛家園,保護鄉里生命財產安全。讓社會家鄉能夠延綿發展,源遠流長發揚光大。此行動和精神充分展現忠孝節義的內涵和典範。天地動容,世人景仰。義民廟供奉之各尊神明分別職掌護佑世人和教化人心向善之偉大精神。拜神禮佛最重要的心誠意敬,效法先聖先賢弘道濟世,教忠教孝、忠孝傳家傑義傳世。增進個人修身養性,教化人心向善,讓社會逐漸放棄急功近利追求物慾奢華生活。走向祥和社會,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愛慈悲溫馨社會。

永寧義渡碑:位於下興社區頂頭屋永寧渡福德宮旁(靠路旁柵欄處/過東興大橋即右轉可抵下興社區藝象石)。明清時期,中港溪水深湍急,河口寬廣,架橋不易,兩岸仰賴渡船交通,因船伕收費不一,常起糾紛,甚有強索勒贖情事,清廷為根絕弊端,制訂義渡章程,由官府出資結合民間勸募購置田園,招佃耕種,以收取之租穀僱請船伕義渡商旅,並立碑為記。

老崎坪頂山:標高180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