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埔區

外埔區早期為平埔大甲東社(道卡斯族)居住地。在日據時期與隔臨的后里區統稱為「內埔」,因本區位於「內埔」之外(月眉山西側)而括稱為『外埔』,地名因而沿用至今。

本區位於台中市西北部,地形是一個典型的「河階地型」,地勢由北向南依次分為五崁,其高度由東南向西北遞降。低坎地區因有大安溪水及崁下泉水可用,開發較早,高崁地區早期灌溉不便,雜草叢生開發較遲,是謂「埔」地。

本區緊臨於開發較早的大甲區,故除山稜地形的休閒優點及月眉山台地的農業用地較優外,各項建設都遠落於大甲區。

台灣省農會休閒牧場:位於水美里山腳巷56號(台一線/155K處轉入二崁路可達)。早期政府為了推廣台灣乳牛牧業,首先由省農會於民國五十八年,在本鄉水美山闢地幾十公頃,成立了省農會水美牧場,作為乳牛牧業的推廣中心及檢疫中心,後因台灣地區乳業的飽和,使牧業幾無利潤,又因周休二日的實行,觀光休閒興起,使得本場走入觀光休閒農牧場之經營方向。牧場設有20公頃活動大草原、近300階的好漢坡木棧梯道、乳牛區、5層樓高觀景亭、8公頃的相思林步道、露營區、烤肉區等活動場所。

月眉天馬牧場:位於台灣省農會休閒牧場內的最高點處(內水尾山)。遊客可於可愛動物園區親近動物並與其合照,園區內伺養有草泥馬、駝鳥、大海龜、羊駝、牛、馬及機械體驗區、親子遊樂區等區。

道教總壇:位於水美里山美路813號(台一線/155K處轉入二崁路 過台鐡平交道右轉可達),號稱是台灣道教總壇,供奉恭太上老君、眾仙佛金尊。寺院每日提供古早味餐點:鼎邊銼、黃梗仔粿、米苔目、素麵粳等,於假日中醫師義診,免費施藥,民俗療法,嘉惠地方民眾十方香客,每年農曆二月舉辦全國書法比賽,辦理大甲、大安、外埔、后里四鄉鎮急難救助及冬令救助,提供大甲、大安、外埔三鄉鎮轄區國中、國小貧困學生營養午餐補助,是一座熱心公益的寺廟。

忘憂谷:位於溪底路(水美國小前續直行翻越山稜線可達),進忘憂谷前車上行一段陡曲的山坡,兩旁有油菜田夾道的產業道路,順勢而上出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壯闊的山溪景狀,接下來是陡滑的長坡,長坡的兩旁是鬱鬱蒼蒼的相思林,蜿蜒五分鐘路程宛如進入綠色隧道。這裡原是溪支流的一處護堤區,被救國團喜好山友的幹部提名並經該村地方人士刻石為紀,但久未維護,連接至溪流的產業道路幾已被雜草淹沒。

忘憂谷觀音寺:位於三崁村溪底路26號忘憂谷旁(自水美國小旁可見沿路的指標),原名為「彌陀地」的觀音寺,原先有座佛寺,但是如何被破壞現已不可考,只傳聞在其毀壞後清帝每年派和尚至此誦經。寺內供奉觀世音菩薩、濟公菩薩、地藏王菩薩及關聖帝君…等,觀音寺門外下坡處,有一座白色的滴水觀音立於田中,在滄滄綠海中的一抹黃白十分顯眼,原為民國83年大甲地區的自來水不足挖掘水井之地,經過自來水廠勘測,本水井下有水脈,便進行探索至120米深卻遭遇阻礙,無法在下探水源,因此停止工程,但一星期後泉水卻湧出,水質很好,後作為大悲水使用,全省許多寺廟都來此前來求得大悲水使用。

蜈蚣堤:位於三崁村及水美村的溪底路(外埔鄉水美路直行到水美國小直行到底→右轉溪底路不久即可抵達。),相傳清代,外埔之南為大甲溪,因為溪水較清澈,大甲溪狀如白蛇,而大安溪在北,溪水略程濁黑,狀如黑蛇,而黑白蛇相會(兩溪交會),將會出現王星(也就是台灣人將出現皇帝),當時清朝乃派楊桂林來臺破壞地理(形),因為物有相生及相剋,而蜈蚣是蛇的剋星,於是在大甲溪北岸築蜈蚣堤,使大甲溪及大安溪永不交會。這雖然只是一段傳說的故事,卻廣泛的流傳在外埔地區,值得一提的是蜈蚣堤確實存在,雖然一部分已經被毀掉了,但是它的外形的確像蜈蚣的樣子,尤其是狀似腳爪的蜈蚣堤腳,更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相傳在乾隆年間,台灣發生驚天動地的「林爽文事件」,事件被敉平後的嘉慶年間,清廷派楊桂森為彰化知縣;楊桂森頗好輿學,他覺得很奇怪,區區的台灣島,怎麼會冒出一個幾乎山河變色的大民變案,於是出門明查暗訪,其中一站來到外埔鄉,相了一下地形,發覺這裡雲譎波詭,正是龍身所蟠經之地,於是召來地方官,囑咐必須在大甲溪畔,築一個長數里的堤防,否則將來會受水災之苦。地方官受命之後,不敢有怠,立即召來民工,並由楊桂森親自督工;堤防終於如期完成,卻像一條蜿蜒的蜈蚣,當地居民便把它稱為「蜈蚣堤」,並慶幸有了此堤,再也不怕溪水氾濫;其實他們怎麼知道,楊桂森正是要用蜈蚣來鎮壓龍身,讓它動彈不得。除了蜈蚣堤如此玄妙的傳說,其它還有先後分別在霧峰的「豬哥窟」、大里的「破福興宮龍頭蓮花穴」、以及石岡的「土牛壓龍尾」。雖然這些故事神話異常,但上述的鄉鎮都真的有這些地方,而歷史上也確實有楊桂森其人,官位更不假;想當初,不知是啥因素,會流傳下這則半玄又真實的鄉土傳奇,而且橫跨整個台中縣,才叫人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