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巒鄉
萬巒鄉地名由來有二說:1.該鄉先民初墾時,見大武山翠峰綿延如「萬」座「巒」峰,遂以此命名。2. 是1698年濫濫庄的張、溫、鍾、林等姓青年,沿東港溪來此開墾,一日牛群失蹤,大家出動找尋,於今萬和村和李姓宗祠旁,發現牛群在一噴水大池塘中戲水。眾人乃遷居來此倚水而居,村民認為這噴井乃仙人所賜,於是就稱為仙人井。也由於池塘附近溪中到處可捉鰻魚,居民就將這個地方稱為〔萬鰻〕,〔萬鰻〕的客語發音與〔萬巒〕極為相近,所以就成為今日的〔萬巒〕。
萬巒鄉位於屏東縣境的中部,是客家六堆中的先鋒堆,以盛產「豬腳」享譽全台。
至於「六堆組織」的產生乃先人鑒於開墾初期,清政府統治力量未逮、百廢待舉﹐遂依自治而維秩序,六堆組織乃應運而生。六堆組織除自衛外,更兼具推行自治功能,可謂是自衛自治制度對萬巒早期開設貢獻甚鉅。
萬巒、萬和、萬全、鹿寮、硫黃、泗溝、五溝、成德八村是客家村,佳佐、佳和、新厝、新置、赤山、萬金六村是閩南村,萬巒鄉地處亞熱帶,日照長雨量充沛,因此河流多,橋棎多,道路多,為該鄉地形之特色。
萬金聖母聖殿:位於萬金村萬興路24號,由西班牙道明會士郭德剛神父於1863年建立,後因地震坍壞,復由良神父於1869年購林地依西班牙古堡式建築鳩工建造為現今聖殿。堂寬45尺、長116尺、壁高25尺、牆厚3尺,不用鋼筋而以碎石、石灰、黑糖、蜂蜜、木棉及火磚等混合代之,堅硬無比。建築材料則由福州把福杉結成木筏,隨海漂流至東港,再以牛車運回。泥、木匠大多來自福州、廈門、澎湖。聖堂大鐘則遠自西班牙運來,遊行用的聖母轎則由福建名彫刻家倦鐫刻,美侖美奐,百餘年來均完整無缺。1874年,清廷船政大臣沈葆禎奏請同治皇帝親賜『奉旨』照淮及『天主堂』聖石,並鑲在聖堂正面山方,自此官兵路過必下馬行禮。1984年又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敕封為『宗座聖殿』。現已列為縣三級古蹟。每年的聖誕夜前二星期的夜晚,總吸引數萬人潮參觀。
五溝村景區:位於屏107線4K處,該村經社區改造,多處古建築足得下車參觀,有鍾式萬成祖堂、觀海山房、進士第……等。
劉氏宗祠:位於五溝村西盛路70號,為劉氏宗親後裔祭祀列祖列宗而建,宗祠是一座二進式三合院,是台灣南部地區各宗祠中保存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一幢,正堂前兩側各書一句:『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係勉勵後代子孫做人處事銘言。
映泉禪寺:位於五溝村東興庄外與中興橋頭交界處,居大武山麓下,於1920年由開專、開照法師從大陸召來建廟名師創建,金碧輝煌,建築雄偉,庭院有日本宮燈、噴泉等日本風情,廣場並保留近百年挖掘的古井一座。
萬巒吊橋:位於黃村(從豬腳街的民和路往下走約1公里,抵硫黃村後進入重慶路,就可抵達/也可走屏100線到2K處的泗溝大橋旁即可看到),橫跨佳平、東港溪匯流處,全長約168公尺,寬2公尺景觀吊橋,紅色橋身倒映水面,潺潺流水與兩岸土堤翠綠青草,構成一幅大自然美景。吊橋規劃為自行車道,只開放為徒步及單車通行,遼闊的視野能遠眺北大武山,也是東港溪賞鳥的絕佳地點,是座適合賞美景的單車吊橋。
佛恩寺:位於萬巒吊橋旁(也可走屏100線到2K處的泗溝大橋旁即是),廟門口一尊大彌勒佛在迎接善男信女,裡面還有荷花池....,從建材跟裝飾來看,這寺廟的財力一定是相當雄厚,寺前的河岸旁還可見到放牛吃草的景色。
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位處屏東縣潮州鎮東側、北臨萬巒鄉,南接新埤鄉,兩鄉間的交接處,包含萬巒鄉部份鄉境,面積總計約1,005公頃,預計開園後開放核心區域面積為85公頃,為政府愛台12建設─綠色造林計畫中,所評選出三處平地森林園區的地點之一(另為嘉義的鰲古及花蓮的大富大農)。園區期望運用森林遊憩結合綠色造林的概念,搭配符合生態、節能、減碳、健康的低密度、綠建築設計,創造一個能作為環境教育的完整生態體系,並融合屏東當地的環境特色、歷史文化、地方產業,帶動屏東地區的發展,促進區域的經濟效益並提昇傳統農業生產的價值,打造出具地方特色、導向之多元生態的知性園區,發展生態教學及深度旅遊的遊憩型態。
萬巒鄉自行車道:路線全長6公里。由民和路的"豬腳街"為起點,經過商店街、客家農宅,轉"入農路"直抵東港溪河壩邊,"硫黃村段"為終點。沿途栽種了許多草皮及風鈴木等植栽。其中有一段1.5公里的部份沿著東港溪道而行,在這一段位於硫黃村聚落的河道,經過生態工法整治過後沿岸水影生姿、綠草如茵,河段約有水鳥40餘種,是民眾賞鳥的好地方,遠眺南、北大武山,也因此具有絕佳的景觀風情。除了清澈的溪水之外,偶爾還可以看見成群的水牛覓食、鷺鷥飛舞其間的農村景致,在這裡不論是散步遠眺、騎車兜風,都是知性、生態旅遊不錯的新選擇。
特色美食:來萬巒就是要享用豬腳美食,特殊處方調製滷成的豬腳肥而不膩,肉質鮮嫩多汁,讓人享用過後讚不絕口。萬巒街上店家林立,有海鴻飯店、萬佳、林家、大人物、熊家、萬泰等較具諸名的店,風味不同,任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