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坵鄉
烏坵鄉原隸屬於福建省莆田縣,居民主要從閩中莆田地區遷居而來,母語為興化語。由於大陸淪陷,於民國43年奉國防部命令設鄉,劃歸金門縣政府指揮監督,多年來,由於中央政策強力支援,更因烏坵地區全體軍民團結合作,戮力同心,奠定堅實美好基礎,總面積為1.2平方公里,由大坵與小坵島組成,是368個鄉鎮市中,面積最小的鄉,也是國內唯一仍屬軍事管制區的鄉。
烏坵鄉雖然為金門縣所管轄,但距離金門本島甚遠,兩地並無經常性交通工具,日常補給與交通必須仰賴15天一班往返台灣台中港的軍艦。由於交通皆極為不便,素有「離島中的離島」之稱。烏坵鄉多為花岡、玄武岩構成,四面環海,島上生產之紫菜品質優良,為島上知名特產,周邊海域為優良漁場,毛苔、黃魚、龍蝦、貝類等漁獲十分豐富,大坵島上豎立一座歷史燈塔,小坵島形狀像是耳朵,猶如海洋守護神-媽祖座下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早期先民為湄洲漁民,後因戰爭形成一座固若金湯的海上堡壘,與駐軍關係密不可分,雖民生物資缺乏,在此堅苦環境下,居民仍貽然自得。島上人文風景奇特,奇石遍佈,廟宇林立,漁產豐富,愈有霧季飄邈間更有如海中仙島,神秘而又美麗,早期居民多利用岩石砌房而居,十分具有特色,民風純僕,平時則悠閒釣魚,下海尋找各式海產,部份農作自給自足,像是以大海為床、星空為家。
中共曾聲稱擁有烏坵主權,並將之劃為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烏坵村,卻從未實際統治過,現由中華民國軍隊的烏坵守備大隊防守。島上年輕的居民皆外出找工作,僅留下不到50位老人而已, 15天一航次的軍方船隻往來台灣的台中港,是烏坵對外主要的交通方式。大坵、小坵之間沒有固定船班,居民多自行以舢舨在大海當中行駛往來兩地。烏坵鄉對外交通極度不便,居民、物資進出烏坵唯一的方式是軍方的船隻。但因為軍事管制,非當地居民進入烏坵必須透過當地居民的邀請再向軍方申請許可才可進入。
烏坵燈塔:建於一八七四年,乃清朝於五口通商時期(1842)福建沿海重要的海上方向指標,由荷蘭人所建,塔身漆黑,燈塔暫停發光,成為世界航海圖上唯一不發光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