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埤鄉

 

新埤鄉早期是平埔族馬卡道族人的居住地。明清時代,客家移民至新埤頭一帶拓墾,並逐漸發展成聚落。因移民漸多,經常與當地原住民發生衝突,為了防止原住民的侵襲,新埤頭居民便挖掘城池以為防衛,以柴木作成柵欄堵住缺口。位於林邊溪畔新埤橋頭,一望無際的溪埔地,這裡就是新埤鄉發源地。據文史專家研究,新埤鄉客家移民起於清朝康熙年間,原有一支遭解甲之粵軍(廣東部隊),遭安置於萬丹鄉境內之濫濫庄一帶,因配給墾耕之荒瘠土地,難於維生,故兼作近海捕魚補助生計。

墾耕、捕魚都難於維生的客家先民,有一天沿林邊溪逆流而上抵達新埤(新埤頭)時,發現廣闊天然河床中夾雜有大片叢林及可墾地,喜出望外返回濫濫庄帶領移民前往開墾。從此繼而拓墾打鐵、沙崙、建功、新埤等地,形成新聚落「新埤頭」。河岸更成為通商船埠停泊地,當時流傳:「要吃好,穿好就去新埤頭」。

新埤與佳冬原屬於六堆中的「左堆」,客家先民為了灌溉田園在現今新埤大橋旁邊,築設了一座龐大的埤圳,後來河岸墾地愈拓愈大、河道也愈來愈寬,才將左堆一分為二。其中,新埤的地理位置較佳,且水源豐富,遂成漁米之鄉。

 

龍潭湖:位於餉潭村,涼亭湖水配合近處的小山巒,在這鄉居小村落也是一大美景。

龍潭寺:位於龍潭湖畔,建於1928年,供奉觀世音菩薩,香火鼎盛,寺前的餉潭,依偎在蒼翠林木間,湖光山色頗具山嵐暖翠的靈氣。

糞箕湖古碉堡公園:位於屏1184K(糞湖村之前),原為部隊駐防之地,碉堡係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所留遺跡,當時日軍為防禦盟軍從恆春半島登陸進攻,於是興建圓形碉堡以防盟軍,其完工後日軍投降並未使用,迄今已有多年歷史。但改設為公園後卻又未加維護,導致雜草幾乎淹没了古碉堡的連接道。

建功庄東柵門:位於建功路150號,清乾隆51年(西元1786年)的林爽文和莊大田民變,擾害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安寧,鄉勇紛紛組織民兵以抗敵,迄乾隆52年清將福康安敉平了民變,有感於客家聚落協助靖難有功,奏請朝廷賜封客家聚落為「褒忠」。清光緒年間,建功居民於東柵門建牌樓,並仿御筆「褒忠」書於牌樓之上。牌樓屋脊有小燕尾,石牆敷以白石灰,古色蒼茫,令人流連忘返而有無限思古的幽情。

獅頭石頭公園:位於屏1159.3K處,公園沿堤防而建,此地並無特殊之石頭景觀,取名石頭公園不知何義,坐於石椅上可觀賞力力溪景,此地離力力溪橋不遠,從力力溪橋到公園的路上可見為數眾多的樹木林。

新埤鄉綜合運動公園:位於屏1182.7K處箕湖大橋旁,占地近8公頃,建於99年,目前仍陸續增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