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區

永和地區早期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秀朗社和龜崙蘭社居住的地方。二戰之後,國民政府入主台灣,當時的永和區和中和區同屬中和鄉,直到1958年才分開並成立「永和鎮」。1979年隨著人口快速成長再改為「永和市」。20101225日,因五都升格,台北縣變為新北市,本區再改制為永和區沿用至今。

永和地名源於1958年與中和區分治時,由地方耆宿楊仲佐先生所取,他認為不管是本地的泉州人、中和的樟州人,或是後來遷入的各省籍人士,都應體認和諧、團結的重要,才能有繁榮的建設及永久的和平,於是取名為「永和」。

中國的漢人到此地開墾始於300年前的清朝康熙末年,當時閩人合組「陳賴章」墾號入墾秀朗,算是第一批來此中國人。

早期永和地區是土地肥沃之地,農業非常發達,尤其「溪洲菜頭」50年代為永和之特產,全盛時期,每年超過500萬公斤,現在的永和已為水泥森林所代替,為讓市區了解老永和,特地在仁愛公園入口處用漢白玉石雕刻成「好菜頭」供回憶。

永和地標:位於永和路二段中正橋前,是一隻展翅的和平鴿,象徵 族群融合、永遠和平之意。

世界豆漿大王:位於永和路二段286(永和地標前),前身為「永和豆漿」,因某些原因而改名,但全台灣各地都有其加盟店,香醇的豆漿就是其吸引客人的招牌,每到下班之後,總見店內人潮滿滿,就知道它的豆漿是多麼的道地。

綠寶石河濱公園:由環河西路轉進中正橫移門可達。公園因位於人口稠密的都市中,廣闊綠地如同寶石一樣珍貴。公園占地遼闊,除停車場外,各種運動的場所都有。想獲得片刻舒緩的時候,可來此讓心靈重新洗滌一遍。

藝術街:位於博愛街,是一個經過特別造街計畫蛻變而成的藝術街,一整條特別鋪設的人行走道由永和路一路延伸到街底盡頭的金甌女中永和分部,其鍺紅屋瓦與白牆垛搭上文藝風的雕花拱門與邊窗,還有沿著圍牆裝置的楊三郎大型複製油畫20餘幅,在地藝術家楊三郎的美術館則在街道中段安靜地座落著,整條街道穿過寧靜的社區,大樹成蔭的藝術走廊給人相當舒適的感受。

 

楊三郎美術館:位於博愛街7(藝術街上),灰瓦朱牆的美術館為五層樓設計,入口處有吳炫三雕塑的楊三郎坐姿作畫銅像,大師右執畫筆,左托色盤,神情專注、爾雅謙沖。館內一至四樓陳列楊三郎各時期代表作;館前設有山石流水景觀,點客餐點小休一下,也是都市人奢侈的享受。

世界宗教博物館:位於中山路一段2367(太平洋百貨樓上),期許成為認識世界宗教文化、推動「生命教育」的場所。館內運用大量多媒體互動展示,希望讓觀眾從藝術表現、文獻經典、音樂、宗教儀式和建築特色等各層面,對宗教獲得全方位的了解,讓訪客首次與宗教之美邂逅的難忘經驗。

仁愛公園:位於仁愛路244-1號,公園融合了藝術與休閒,佔地約二萬坪,是市內最後一塊寶貴的綠地;其中多樣化的兒童遊樂設施是小孩們的最愛,園區內處處皆是親子同遊的歡樂聲。

國父紀念館:位於竹林路202號,規模比台北市信義區的國父紀念館小太多太多了,但仍設有圖書館及藝文活動場所供使用。

保福宮:位於仁愛路20292號,建於1873年,因永和當時住的大多是泉州人,所以主祠同住於同安縣的保生大帝,保福宮為重簷歇山式結構,廟脊上站著福、祿、壽三星,各種建築物簷脊上皆塑滿人物、花鳥。兩側有鐘鼓樓,上覆重簷。保生大帝鎮座正龕,左右兩龕眾神依序列座,雙壁則雕置十八神將,此三十六神將,是追隨保生大帝的,也只有保生大帝廟才能有三十六神將的雕像。廟身均是金碧輝煌的雕塑,是當地的信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