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埤鄉
大埤原稱為『大埤頭』,其名稱由來有二說:
第一說:因往昔創村於荷包連圳埤之頭,故有此稱。荷包連圳即在早知與柳樹腳間,引倒孔溪之水,流向西北至大埤頭入圳,因在本地設埤塘儲水,乃稱之為大埤頭。
第二說:明末荷蘭人佔領台灣時,於大埤西北方建設紅毛埤,其上游的庄社是在「紅毛埤」之頭頂,住民取其意稱為「大埤頭庄」。
大埤鄉早在三百多年前荷蘭佔領台灣時,就已經有大陸漢人移民來此開發,日據時期,地方改制廢區置庄時,茄苳腳區與大埤頭區合併為「大埤庄」,直到台灣光復後始稱為「大埤鄉」,全鄉共有15村。
大埤鄉是「酸菜的故鄉」,因為全國80%以上的酸菜都是在這裡產出。3~5月就是酸菜醃製完成期,所以這裡到處會飄來陣陣濃濃的酸菜味。大埤鄉的芥籃菜是從台南那裡運過來的,而且是在二期稻作後,搶收芥籃菜,因為9~10月份的芥藍菜有「心」,而不開花,這是酸菜最貴的部份--可製成「蕾心菜」,專門給飯店作為酸菜鴨、酸菜豬腸等客家料理。其他的菜葉則可以作酸菜刮包、飯團、麵包等等。
大埤鄉抽水站(休閒公園):位 於西鎮村,轄屬第五河川局,的因大埤鄉因三面環河〈北港溪、大湖口溪、三疊溪〉,地勢是自右而左往下傾斜形成一個「袋狀」地形,北港溪、三疊溪交會在「袋 口」,每逢颱風或下大雨,就會淹水造成西鎮村、興安村居民生命財產損失,因此興建抽水站解水患。抽水站旁另建有休閒公園,設有涼亭、木棧步道、夕陽落日環 境優美,算是一處兼具防洪、休閒、遊憩等功能的景點。
西鎮村落:村落不大,但街道乾淨,隨處都可以看見經整理過的小綠地,由小綠地上的動物或文化產品裝飾,可顥見此地居民的用心,前往抽水站路過時別忘了佇足欣賞。
酸菜專業區及大埤酸菜館:位於大德村157線 旁,酸菜是大埤鄉的主要特產,酸菜未醃漬前原料稱之「芥菜」,屬十字花科,產量高居全省第一,享有「酸菜王國」的美譽。早期醃漬酸菜是使用檜木桶,現在是 使用水泥池子,一窟窟像小游泳池般的圓形池子,這裡就是裝著以粗鹽醃製芥藍菜,發酵成為「酸菜」的場所。但此次前來,在路旁發現有使用塑膠桶醃製酸菜再將 其置於路旁曝曬,其內部以塑膠袋包裝,另人有塑化 劑分解的疑慮。
張家三秀園:位 於怡然村,占地約一萬多坪。建於清朝末年,由當地望族張添盛秀才所籌建,其子於光復後並當選大埤鄉首任鄉長。三秀園內有一座三合院的建築,是張家的起居 所;前庭有一座池塘,池塘上築有小橋流水;池塘邊有個小涼亭-狎鷺亭,是提供主人與客人觀賞各種野鳥的好去處;走過三合院,可以看見一座用茅草搭蓋的涼 亭,是提供休憩的好去處;再往前走,可以看見另一棟平房,這是幼童接受啟蒙教育的私人學堂。在當時曾號稱為台灣五大花園之一。本園因屬私人所有,平時並不 對外開放。
三省軒古厝:位於怡然村68號(張家三秀園左側),是由間農屋古厝改裝成的數位館,展示有些許的農村古文物及資料,但效益感覺不大,這筆經費發得有點可惜!
玫瑰天主堂:位於豐岡村,有一百多年歷史。當時此地因為鄰近北港溪,交通便利,曾經是個人口集中的村落。西班牙高信隆神父在1887年到此建造了天主堂傳教。教堂尖聳的屋頂伸向天空,十字架矗立於屋頂俯視村落的居民!
三山國王廟:位 於大德村新街,三山國王廟客家族人的廟宇之一。三山國王,原是廣東省揭陽縣霖田都地區的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神的總稱,相傳在隋朝時,由於屢次顥靈救 世,信徒於是建廟奉祀,最後獲宋太宗認封為三山國王。此廟建於清朝嘉慶十四年,為兩殿兩廊式廟宇,兩殿之間以廂廊連接,並設有前埕及中埕,三川殿上的屋脊 形式為三川脊,並具有雙重的脊堵,稱為西施脊,以福祿壽三仙做為屋脊中央的裝飾,廟內所藏的神龕、桌案、香爐、籤筒等,年代久遠,實屬珍貴。廟宇建築以交 趾陶、石牆、石柱、木樑、木柱等裝飾彩繪,雕工細膩,頗具特色。經內政部定為三級古蹟,以做為文化的保存。此廟有別於其他地方的三山國王廟是後殿還祀奉著 三山國王的夫人,另一特點是廟裡的「閉嘴母獅」。相傳過去的母獅都是閉嘴的,而慈禧太后下令所有的母獅都要張嘴,因此此「閉嘴母獅」更顯珍貴。
台糖石龜溪鐵橋:位於嘉義縣大林鎮與雲林縣大埤鄉交接處,建於明治42年(西元1909年),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嘉義工廠(大林糖廠前身)為運輸原料之需要而建造之鐵橋。鐵橋橫跨雲嘉兩縣交界之石龜溪,橋全長100.5公尺、鐵道寬75公分,橋墩係R.C構造,橋樑係鋼樑結構,現狀良好。台糖鐵道在大埤鄉有7.5公里長,鄉公所已向台糖公司取得認養同意,將用來發展觀光休閒業;另位於該鄉尚義村柳樹腳的鐵橋,紀錄過去軍事、經濟、文化產業的歷史,更可存供後人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