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
【出典】 傷寒論、金匱要略
【組成】 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功能】 解表散寒,發汗行水,溫肺化飲 ,治咳平喘。
【主治】
治傷寒表邪未解 ,內有水氣 ,發熱 ,惡寒,咳嗽痰多而稀,喘息胸滿,肺氣不宣 ,甚則喘咳不得臥,或肢面浮腫 ,舌苔白滑,脈浮。
【臨床應用】
1.適用於感冒、百日咳、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過敏性鼻炎。
2.亦有用於泄瀉、失音、水腫、肺心疾病。
3.本方是滌飲解表的法則,用於邪在表,心下有水氣者。
方中多為辛熱藥,有解表散寒、鎮咳定喘的作用。
【現代藥理】
解熱止痛:本方可透過發汗,散發機體熱量,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疼痛。
2.止咳平喘 袪 痰:本方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促進支氣管腺體分泌,調節呼吸中樞,增加呼吸深度與頻率,提高機體氧氣攝入量。
3.抗菌、抗病毒作用:方中〔麻黃、桂枝、甘草〕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
4.促進血液循環:〔桂枝〕可使血管收縮、升高血壓。〔細辛、乾薑〕能增加心臟血液輸出,促進血行。
【加減】
1.渴:去〔半夏〕,加〔栝蔞根〕。
2.微利:去〔麻黃〕,加〔莞花〕。
3.噎者:去〔麻黃〕,加〔附子〕。
4.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
5.喘:去〔麻黃〕,加〔杏仁〕。
6.哮喘(寒喘)和慢性支氣管炎:加〔熟附片〕。
7.咳喘:加〔白芍、北杏仁、蘇子〕。
8.濕痰咳嗽:合《二陳湯》。
9.肺脹:加〔石膏、杏仁、苡仁〕。
10.懸飲(胸膜炎、胸腔積液):加〔杏仁、桃仁、雲茯苓、絲瓜絡〕。
【用法】
飯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