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療法簡介
   編著:周克振
   輸入:林六呆
   提供:城鄉台灣 /http://folkdoc.com/

       

      
本文為《自療:各種常見病症的中醫療法》(周克振編著/陳昭輝醫師審核/中天出版社出版/ISBN 957-0389-23-0)的第一篇

      第一章 臟器療法

【什麼是臟器療法】

       用動物的內臟器官、組織、腺體作為藥物,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臟器療法。

       臟器療法古老而又獨特,它凝聚著中國醫藥學的菁華。成書於戰國時期的中醫經典著作《內經)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所謂「五畜為益」,就有應用五畜的內臟器官補益身體,輔助治病的意思。

       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曾載有白馬莖、鯉魚膽、狗膽等數十種動物臟器藥物,並對其主治功效作了詳盡的介紹,其中大部份已被臨床證實是正確的,至今仍被沿用。

       「醫聖」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別開生面地使用獺肝、牛肚、膽汁等動物臟器治療熱性病。

       「藥王」孫思邈善用動物臟器治病,率先提出「以形治形」、「以臟補臟」的學說,奠定了臟器療法的理論基礎。他介紹的豬腎湯治療產後虛羸、羊肝治雀目、鹿腎治陽痿等,療效均較理想。

       宋代官方編纂的《太平聖惠方》和《聖濟總錄》記載的動物臟器食療方劑數量之多,立意之新,製方之精,運用之廣,是前所未有的。

       元代的食療專著《飲膳正要》創制了大量藥膳合一,療效卓著的臟器療法方劑。羊心方治驚悸,牛肉脯治不思飲食,這些方劑給後世醫家應用臟器療法以較大的啟發。

       明朝的李時珍在談到大補陰丸治虛損病而用豬脊髓時,強調這是「以骨入骨,以髓補髓」的具體應用。

       近代醫家張錫純以擅長食療而享譽杏林,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首先提出「臟器療法」一詞。

       現在,臨床上仍然使用的中成藥,諸如羊肝丸、虎骨酒、臟連丸、三鞭酒、河車再造丸等,都是屢經驗證、療效可靠的臟器療法驗方。

【臟器療法的機理】

       唐代以前,人們使用動物臟器治病,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隨著實踐的逐步深入,認識也逐漸深化。

       唐代醫家孫思邈發現:動物內臟和人類的內臟,無論是組織、形態,還是功能活動,均十分相似。既然如此,同名臟器的物質基礎,就有某些相同之處。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他首先提出了「以形治形」、「以臟補臟」的學術觀點,奠定了中醫學臟器療法的理論基礎。他用羊□治療粗脖子病,用動物肝臟治療夜盲,均為世界醫學史上的先例。

       古人這種樸素的形態學觀點,不無科學道理。現代醫學認為:動物內臟具有良好的營養作用。生化分析表明:豬腦中賴氨酸含量很高,而賴氨酸能提高血腦屏障的通透性,有助於其他藥物進入腦部。這些充分說明「以腦補腦」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動物內臟還具有激素、□等生物活性作用。胎盤是治療虛弱性疾患的良藥,其功能為補氣、養血、益髓。生化分析發現:胎盤含有促性腺激素、催乳素、促甲狀腺素等,還含多種有應用價值的□,這些激素和□對人體疾病,尤其是生殖系統疾病,可以起到某種非特異性的治療作用。

       其次,某些動物內臟尚有抑菌消炎作用。藥理研究證實:膽汁具有較好的消炎、抗過敏、抑菌功能。

       對於臟器療法的機理,有些已被人們所揭示和發現,但有些還尚待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臟器療法的優點】

       1. 藥膳合一。臟器療法具有藥食同用、藥膳結合、藥療加食療、藥補加食補的優點。自古以來,醫食同治、藥食同用,以食物供藥用者頗多。動物內臟既可食用,又能入藥,難以嚴格區分。和藥物配合應用,具有強身壯體,防治疾病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臟器療法乃是藥物療法和食物療法的有機結合,是集藥療和食療於一體,熔藥補和食補為一爐,較為理想而又較易推廣使用的治療方法'。

       2. 易於製取,便於服用。大部份動物臟器,諸如畜類的豬、牛、羊,禽類的雞、鴨、鵝等,都是家庭膳食的常用之品。.取材容易,這就為使用臟器療法提供了便利條件。一日三餐,均可食用,甚為方便。

       3. 無毒、無害。動物內臟器官多富有營養價值,長期食用,絕無毒和副作用,是單純使用中西藥所無法比擬昀。慢性虛弱性疾病,尤為適宜使用這一療法。

【應用範圍】

       臟器療法適用於預防疾病和治療某些急性病,而且特別適合於慢性虛弱性疾病的調理。孫思邈用羊骨粥治療腎臟虛冷,《聖濟總錄》用豬胰酒治療久咳喘嗽,《飲膳正要》用牛肉脯治脾胃久冷,民間以豬肚煨大蒜治療久痢,用豬蹄湯通乳,以胎盤補血,都充分說明,臟器療法能起到扶助正氣,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的作用。

       因此,臟器療法是慢性病人自我調養的一種好方法。長期堅持服用,往往能收到預期效果,達到藥半功倍的目的。

【注意專項】

       使用動物內臟器官治療疾病,要注意選擇臟器的時間,無論何種臟器,應以現用現取為佳。難以做到的,也應選擇屠宰不久、低溫保存的為好。臟器放置時間過久,其中的有效成分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從而影響藥效。

       選擇動物臟器,還要考慮到動物的品種及年齡,如睪丸應取青壯年牲畜的,胰臟當取在飽餐之後的,甲狀腺應取雄性動物的。否則,將難以發揮藥效。

       動物內臟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貯藏不慎,時間太久,極易變質腐敗,非但不能治病,反而容易造成食物中毒,影容身體健康。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動物內臟,諸如腦、肝、腎、胃等,含有大量的膽固醇。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症和高血壓病患者,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後果。

      
第二章 藥粥療法

【什麼是藥粥療法】

       藥粥療法,是用米和藥物同煮成粥防治疾病的方法。

       藥粥療法是我國比較古老的一種食療方法。據不完全統計:歷代方書大約載有五百多個藥粥方。其中,既有單味藥粥方,也有複方藥粥方;既有值物類藥粥方,也有動物類藥粥方;既有治療疾病的藥粥方,也有養生延年的藥粥方。這些藥粥方療效確實,頗受大眾的歡迎。

       藥粥療法最早起源於粥飲。《周書》中就有「黃帝始烹榖為粥」的文字記載。使用藥物和米榖煮粥治病,大約始於漢代。名醫淳于意用火齊粥為齊王治厥證,便是見證。《內經》認為「藥以祛之,食以隨之」、「榖肉果菜,食養盡之」,可以說,這是藥粥療法最早的理論基礎。張仲景在臨床上對藥粥的應用,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

       集八十餘年經驗而寫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孫思邈,首用米穀皮糠粥防治維生素B缺乏而致的腳氣病,是前無古人的創見。羊骨粥、防風粥等粥療良方,也都出自孫氏筆下。宋朝使用藥粥療法較前更為廣泛,許多方書中均廣收博採,推廣使用。

       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李東垣,為「補脾派」的創始人,用藥每多兼顧脾胃,對藥粥療法有相當研究。他擬的綠豆粥、茯苓粥、麻仁粥,都有很好的療效。鄒鉉著《壽親養老新書》,錄有藥粥方七十餘首,為中老年人的養生食療提供了一份寶貴資料。

       明、清時代,藥粥療法更為家喻戶曉,《粥譜》是迄今所知收載藥粥方劑最多的一本方書。二百四十七個藥粥療方,分為榖類、蔬類、植物類、木果類、卉藥類、動物類等,並簡述了每一粥方的主治功用。

       近代醫家張錫純、當代名醫蒲輔周、岳美中等,都對粥療十分推崇,並創制了許多藥粥方,經臨床驗證,行之有效。

【藥粥療法的機理】

       藥粥是米榖同藥物煮製而成的,是一種較好的藥膳食治療法。米榖有良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前人對此倍加讚譽。王孟英說得好:「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貧人患虛症,以濃米飯代參湯。病人、產婦粥養最宜。」《醫藥六書藥性總義》也說:「粳米粥為資生化育神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因此,米穀做成的藥粥,首先具有健脾益胃,補益「後天」的功效。

       和米穀同煮的藥物,隨著其性味功用的不同而有別。對於感冒引起的高熱不退、肺熱喘咳、頭痛、無汗、煩躁,發汗豉粥有著較好的發汗、清熱作用。溫熱病人口渴多飲、心煩、目赤、口舌生瘡、小便黃赤,服用竹葉粥,能清心火,除煩熱,利小便。凡此等等,說明藥粥能起到「祛邪」的功效。就藥粥「扶正」而言,表現在它能補氣、補血、補陰、補陽、補五臟虛弱等方面。珠玉二寶粥以補氣,龍眼肉粥以補血,玉竹粥以補陰,雀兒藥粥以補陽,甘松粥以健脾胃。通過調整人體的氣血陰陽以及臟腑間的相互關係,達到滋養強壯,補益機體,甚至抗老防衰、延年益壽的目的。

【藥粥療法的優點】

       1. 安全、有效。由於粥療是採用服粥的方法,達到服藥的目的,從而防治疾病的。因此,一日三餐都可以服用。同時,可堅持久服,並無毒、副作用。

       2. 便於服用,吸收充分。藥粥屬於半流質,具有中藥湯劑的優點,便於胃腸道充分吸收,發揮藥效較快,是一種良好的劑型。

       3. 寓治於食。藥粥,是以米榖作為基質的,因此,它既不同於單用藥物治病,又有別於純服米粥的扶正調理。藥物與米榖配伍,同煮為粥,寓防治疾病於平素飲食之中,有著藥治結合食治、藥補結合食補的雙重功效。

【應用範圍】

       藥粥療法在臨床應用上頗為廣泛,它既能預防疾病,又能治療疾病,還可用於病後及婦女產後的調理。

       內科臨床的許多常見病,諸如消化系統的胃炎、消化性潰瘍、腸炎、痢疾;呼吸系統的支氣管炎;泌尿系統的腎炎、腎盂炎;心腦血管系統的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生殖系統的不育、不孕、性功能減退等;老年病、婦科病以及某些慢性調理性疾病,都有一些久經驗證,療效較好的單方驗方。只要選方合理,製作得法,堅持服食,就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注意事項】

       應用藥粥時,應做到「根據病倩,辨證選粥」。因為中藥有寒熱溫涼的性味不同,所以,藥粥隨著加入藥物的不同,性味也有差異。寒證用溫性粥,熱證用寒涼粥,氣虛用補氣粥,血虛用補血粥,凡此等等,都必須注意,切不可不究藥性,濫施妄用。

       藥粥的配製煎煮方法,是根據不同藥物的性能與特點決定的。有把中藥煎煮棄渣取汁,再與米穀煮粥的;有以原汁同米煮粥的;有用中藥直接同米穀煮粥的;還有先將中藥研為細粉,與米穀煮粥的。煎煮方法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到藥粥的療效。

      
第三章 藥茶療法

【什麼是藥茶療法】

       古人以茶葉為主要原料,配合其他藥物,磨成粗末,製成茶磚,服用時以沸水浸泡或加熱煎煮,防治某些疾病,這種方法稱為藥茶療法。後世醫家取其意而用之,將藥物以開水浸泡或煎煮,以湯代茶飲服,也屬藥茶療法範圍。

       藥茶療法是在茶葉治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治療方法。幾千年以前,我國人民就掌握了用茶葉冶病的方法。氣香悅口的茶葉經過沖泡,既能醒腦清神,開胃消食,又能降火、解毒、利尿、治痢,確為飲料中之佳品。在茶療的啟發下,古代醫家和民間便以某些食物性藥物或者性味甘淡的藥物,沖泡代茶以治療許多慢性疾病。

       以「脾胃論」享譽醫林的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李東垣,創製薑茶飲,即以生薑、陳茶濃煎,代茶頻飲,治療赤白下痢、寒熱虐疾,兼能消暑解酒,這是一劑價廉效著的茶療良方,至今為許多醫家沿用。

       清代宮廷中御醫使用藥茶療法防治疾病,亦屬多見,《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中就載有大量的藥茶方劑,其中〈代茶飲方〉一節主治範圍包括明目、和胃、潤喉、止嗽等,深為宮中歡迎。

       午時茶,是北京同仁堂傳統的藥茶方劑,它是由《拔萃良方》的天中茶加減而成,既往藥肆裡還把它製成茶磚,以便於保存、服用,是舊時家庭必備的常用藥品。風寒感冒、食積吐瀉、腹痛便稀以及水土不服,沖泡飲服無不應驗收效。

       民間應用藥茶治療咽喉科疾病更為普遍。金銀花煎湯代茶冶咽喉紅腫,胖大海泡飲醫聲音嘶啞,喉疫流行區域用萊菔煎湯代茶,能預防喉疫的蔓延。

       近代醫家也常用藥茶治病。南京藥學院葉桔泉教授,以蓮心泡茶治高血壓;決明子泡茶治習慣性便秘,降低膽固醇;佛手泡茶治胃烷痛。臨床證實這些藥茶方劑不僅便於長期服用,而且療效滿意。

       當今,風靡全球的降脂茶、減肥茶,也以藥茶的劑型出現,受到了國內外廣大群眾的歡迎。

【藥菜療法的機理】

       藥茶療法,長期以來受到慢性調理性疾患及咽喉科疾患病人的歡迎,首先是由它給藥途徑的特殊性決定的。藥茶是採取以藥代茶的方式。因此,它是一種小劑量頻繁給藥法,這樣,有利於機體較好地吸收藥物的有效成分,並且,可以使藥物在體內較長時間地保持著一定的濃度。

       藥茶療法常被用來治療咽喉疾患,其原因在於它能直達病灶。藥茶入口,經過咽部,長期而緩慢地作用於病灶,局部吸收較之胃腸吸收,更有助於發揮藥效。因此,它是防治咽喉疾患的一種好方法。

【藥荼療法的優點】

       1. 易於吸收。藥茶是沸水浸泡或熱煎後飲用的,因此,它具備中藥湯劑吸收較快的特點。少量頻飲,茶劑在胃腸道緩慢通過,藥物的有效成分能夠充分吸收利用,發揮藥效。

       2. 服用方便。慢性疾患需要長期煎藥服藥,既受時間限制,又受條件約束,甚為不便;而藥茶則可以堅持較長時間地服飲,不受器皿等條件的限制,有條件的可以煮服,無條件的可以直接浸泡服用,同樣能達到治療目的。

【應用範圍】

       藥茶可用來預防疾病,民間有大量的例證。效果較為理想。酷夏盛暑,以金銀花、白菊花泡茶能預防中暑。演員、教師經常用胖大海泡飲,可以減輕用嗓疲勞,防止聲啞。肝炎流行時,用板藍根和大棗煎湯代茶,有預防肝炎的作用。因此,藥茶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防病方法。

       藥茶是慢性調理性疾病的可選方法。某些心腦血管病變,像高脂血症、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等,都有相應的藥茶方劑可供長期飲用。

       藥茶還是治療咽喉科疾患的常用方法之一。急、慢性咽喉炎、聲帶病變、食道疾患等,都可選擇藥茶治療。

【注意事項】

       應用藥茶防治疾病,首先應注意的是:平素脾胃虛弱、水飲較甚、消化力差者,不宜長期飲用。過多的飲用藥茶,無異增加脾胃的負擔,沖淡胃液,削弱消化功能。其次,一般組成茶療方劑的藥物必須是甘淡爽口的,若苦味太濃,異味太烈,必然給患者帶來惡性刺激,還會損傷脾胃。這是茶療組方選藥時,應當住意的事項。

      第四章 膏滋療法

【什麼是膏滋療法】

       膏滋,就是把藥物的煎液濃縮,放入糖或蜂蜜等,熬成稠厚的膏劑,因為製作膏劑的處方多有滋補性質,故稱為膏滋。它相當於現代藥物製劑的流浸膏。膏滋療法,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膏滋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它對於體質虛弱者和多病的老年人,尤為適用。

       膏滋療法的應用較晚,它是在傳統湯劑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獨特中藥劑型。唐、宋時期,許多醫家開始重視膏滋的使用。宋朝的洪景嚴在《洪氏集驗方》中,載有瓊玉育一方,由人參、茯苓、生地、白蜜煉製而成,主治虛勞乾咳、咽燥咯血等,是養陰潤肺的佳方,後世醫家一直把它視為滋陰膏劑的代表方。

       金、元時期,醫學流派百家爭鳴,各創新說。以養陰派著稱的朱丹溪,變更洪氏該方的劑量,仍用其名,另製瓊玉膏一方,以填精、補虛、調真、養性。劉完素在他所著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介紹了許多養生之法,倡用膏滋,其所創製的桑堪膏,主治血虛生風、血痹風痹、老年便秘、夜寐不安等,確是一帖養生保健的膏滋良方。

       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對膏滋頗有研究,他在《本草綱目》中,曾詳細交待了益母草膏製作的整個過程:「以水浸過二三寸,煎煮候草燎,水減三分之二,漉去草。取汁……入盆中,澄半日,以綿濾去濁滓。以清汁入釜中。煎如稀飴狀,慢火煎取一斗,如餳狀。瓷瓶封收。」這種不加賦型劑的熬膏法,也是製作膏劑的方法之一。此時眾多的膏滋方劑,都散見於其他醫家的有關著作中,如張景岳創製的兩儀膏,藥僅人參、熟地兩味,對於精氣大虛者,確是不可多得之方。王肯堂創製的參朮膏,藥用人參、白朮為伍,對於中風虛弱者,大有益氣補虛之妙。

       清代使用膏滋漸為普遍,許多虛弱性疾患,醫家尤為擅用膏滋療法。如張璐在《張氏醫通》中介紹的二冬膏,療效頗為可靠,是治療肺胃燥熱的膏滋良方。

       膏滋療法,不僅醫家喜用,在一般大眾中同樣頗受歡迎。民間使用膏滋療法治療慢性疾病更是屢見不鮮。主治肺燥咳嗽的枇杷葉膏,治療婦女血虧閉經的調經養血膏,治療肝腎兩虧而見夢遺、滑精的金櫻子膏,都是民間醫療經驗的結晶。至於黃□膏、黨參膏等,經臨床實驗其療效均較為理想。

【膏滋療法的機理】

       膏滋療法是以滋補、保健、強身為主要宗旨的,尤其適宜於冬令進食。冬天吃「膏滋」,是增加冬藏的措施之一。中醫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季,人的皮膚致密,汗孔常閉,出汗較少,所以是進食補品的有利時機。而春夏秋季,特別是炎熱的夏天,人的皮膚鬆緩,汗孔常開,出汗多,精氣消耗較大。到了嚴冬,就容易罹患疾病,此時,進食膏滋,以封斂貯藏精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是頗為適宜的。

       膏滋是由藥料反覆煎熬而成的稠粘藥汁,因此,藥料的配方決定了膏滋的性質。補氣用黨參(或人參)、茯苓、山藥等;補血用熟地、當歸、首烏等;溫陽用仙靈脾、沙苑子、鹿角(或鹿茸)等;滋陰用龜板、麥冬、生地等。根據病情的需要,選擇相應的藥物和方劑製作,在可能的情況下,請有經驗的醫生具體指導,辨證施用,療效將更加顯著。

       膏滋的賦型劑一般是糖或蜜。糖有多種:紅糖,內含棕色物質糖蜜以及葉綠素、葉黃素、胡蘿蔔素和鐵質等。中醫認為紅糖性溫,具有益氣、暖中、化食之功,並有緩解疼痛的作用。因此,溫補類膏滋適宜選用紅糖。白糖是紅糖去掉糖蜜及雜質,經提純精製而成。從營養價值來說,不及紅糖。但白糖性寒,其潤肺生津之功,較紅糖為佳。冰糖為白糖煎煉而成的冰塊狀結晶,性平,功能補中益氣,和胃潤肺,適宜於各種體質的人。因此,民間喜用冰糖收膏不無道理。飴糖是米榖等經發酵糖化製成的糖類,含有麥芽糖等,性溫,有補虛冷、健脾胃、潤肺止咳的功用,為滋養緩和強壯藥,營養價值較高。古今醫家多用以補中益氣,主治虛勞疾患,也是製膏的常用賦型劑。

       蜂蜜具有補中、潤燥、止痛、解毒的功用,其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還含有少量蔗糖、麥芽糖、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現代醫家把它作為營養心肌、保護肝臟、潤腸、降壓、防止血管硬化的食品服用,所以是良好的營養劑。

       由此可見,膏滋的賦型劑本身對人體就有營養、滋補強壯的作用。

【膏滋療法的優點】

       1. 縮小劑量。膏滋是藥料經過反覆熬製濃縮提取的菁華,量少而質精。因此,它不含有纖維素及雜質,服用起來不傷胃氣,便於消化吸收。對於平素腸胃功能欠佳的患者,尤為適宜。

       2. 便於久服。與中藥其他劑型,湯、丸、散、丹相比,膏滋更為適合長服久服。通常熬製一料膏滋,可以服用半個月至兩個月不等,食用起來簡單方便。沸水沖化後即可飲用,也可含化。

       3. 服用適口。膏滋中含有大量的糖份,具有較好的矯味作用,服用起來甘甜悅口。無論大人或小孩,服用時間長短都不會厭惡。

【應用範圍】

       久病、病後及產後往往全身機能減退,胃腸薄弱,消化力差,膏滋則是進補的較好劑型。根據機體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膏滋,有助於疾病盡早痊癒,機體盡快康復。

       膏滋對抗老防衰大有裨益。製作膏滋的許多藥品,如人參、山藥、枸杞、首烏、蓯蓉、沙苑子等,都有很好的抗老防衰、強身延年的作用。使用這類藥物製膏服食,確實能起到益壽延年的作用。

       膏滋不僅適用於冬令進補,而且還能用來治療一些心血管病、肝病、睥胃病、肺經病、關節病及婦科的某些疾患。

【注意事項】

       膏滋是中醫的傳統劑型,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選方配製的。因此,應當辨證選方製膏,切勿刻舟求劍。

       配製膏滋時,需要長時間的加熱濃縮。因此,揮發性的芳香藥料或易於分解變質的藥料,均不宜採用膏滋劑型。

       一經配製的膏滋,大多需服用較長時間,故要注意妥善保存,容器密閉要嚴,有條件時給予冷藏,以減少霉腐變質的發生。

       育滋雖有補益作用,但平素痰濕內盛、脾虛便溏及消化力很差者,均應慎用,或在醫生的指導下服食。

      
【製作方法】

       1. 浸藥。將大塊藥料搗成小塊或切成小段,以便藥物的有效成分易於溶解。然後將藥料和勻放入容器內,加水量以能全部浸沒藥料並高出7∼10公分為宜,浸漬半天,最好是加溫水。最後把浸液上的一些污雜撇去。

       2. 熬藥。文火煎煮約一、二小時,然後將藥汁濾入另一盆中;藥內加第二次水,文火再熬,一、二小時後,再將藥汁傾出;按著再加第三次水,文火慢煎,熬一、二小時許,用紗布包絞擠出藥汁來。合併三次藥汁,用紗布過濾,除去藥汁內的雜質渣滓。

       熬膏。熬製容器以紫銅鍋為佳,家庭中搪瓷鍋(即琺瑯質彩色鍋)、砂罐最好,不鏽鋼鍋也可以。將藥汁入鍋,開始用武火,使水份迅速蒸發,待藥汁稠度增加,改為文火使之徐徐沸騰。同時注意用預先準備好的竹片不停地攪拌,如此一邊熬、一邊攪,以防焦化。當濃縮到稠濁狀時將煉蜜或糖加入,再用文火煎熬約半小時,將鍋離火,膏就成功了。把膏趁熱放入乾淨的容器中,候冷,密閉貯存,備食。

      
第五章 藥酒療法

【什麼是藥酒療法】

       用酒浸泡提取藥物的有效成份,除去殘渣,或將藥料溶解於酒中便製成藥酒。通過飲酒來防治疾病,稱為藥酒療法。

       藥酒是頗為古老的中藥劑型,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第一部我國醫學經典著作《內經》就有「湯液醪醴論」,並說,古人「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邪氣時至,服之萬全」,〈血氣形志篇〉還指出「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這是我國最早關於藥酒的文獻記載。所謂「醪」是指藥酒除含有藥材和糖的成分外,尚含有釀酒所產生的酒渣成分;所謂「醴」是指藥酒除含有藥材成分外,還含有糖的成分(也包括藥材中較多的糖成分)。可見藥酒療法,在當時應用得相當普遍。

       東漢時,著名醫家張仲景在他所著的《金匱要略)中,創製紅藍花酒一方,主治婦女痛經,確有活血解痛調經的功效。唐代醫家孫思邈創製了八十多個藥酒方,用於治療內、外、婦科多種疾病。這些藥酒大約分成延年益壽,治病強身和專於治病三類,獨具特色,許多酒方為後世醫家喜用。

       時至宋代,嚴用和、沈金鰲、許叔微等著名醫家,在他們的著作中都記載著一些藥酒方,像虎骨酒、虎脛骨酒等,一直為後世所推崇。當時官方編纂的《聖濟總錄》不僅載有大量藥酒方,而且還列有藥酒的製法和用途等。

       明、清時期,藥酒的應用更為廣泛。馳名中外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繼承和發揚了前人的經驗,搜集和創製的藥酒方不勝枚舉。青蒿醪冶虐疾,薏苡仁醪治風濕痹症,五加皮醪以強健筋骨等,經臨床驗證是科學可信的。根據王肯堂《證治準繩》加減而成的史國公藥酒,至今仍不失為藥酒中的佳品。趙學敏創製的對蝦酒,療效可靠,是主治陽痿的經驗良方。

       總之,藥酒在中醫臨床上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

      

      
【藥酒療法的機理】

       酒的問世,把醫藥學特別是製劑學和食療學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酒是良好的溶劑,它能把一些不溶於水的藥物成分提取出來。同時,中醫還認為,酒本身就是藥,就可以治病。它有通血脈、養脾氣、厚腸胃、潤皮膚、祛寒氣、行藥勢等功效。因此,古人又說:「酒為百藥之長。」

       在我國寶貴的藥酒方資料中,相當一部份方劑是選用祛除風濕、舒筋活絡和抗老防衰、延年益壽藥料組成的。這些藥物和酒共用,藥借酒勢,酒助藥力,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發揮興奮神經、改善機體代謝、增加血液循環、祛除疾病等作用。

【藥酒症法的優點】

       1. 縮小劑量,便於服用。如虎骨酒等,雖藥味龐雜眾多,但製成藥酒後,其有效成分溶於酒中,劑量較之湯劑明顯縮小了,服用起來也很方便。

       2. 吸收迅速。人體對酒的吸收較快,藥物通過酒進入血液循環,周流全身,較快地發揮治療作用。

       3. 劑量易於掌握。藥酒為均勻的溶液,單位體積中的有效成分固定不變,因此,飲用的劑量容易掌握。

       4. 服用適口。藥酒中大多摻有糖和蜜,作為構成方劑成分的一部份,因而具有一定的矯味及矯臭作用,服用起來,甘甜悅口。

       5. 易於保存。酒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殺菌防腐作用,藥酒如配製適當,遮光密閉保存,便可以經久存放,不致發生腐敗變質的現象。

【應用範圍】

       藥酒可以用來預防疾病。古人對藥酒的防病作用,早有認識和實踐。重陽節民間飲用的菊花酒,就具有抗老防衰的作用。楊梅醴,夏季佐餐,可以預防中暑。常飲山楂酒可以防止高脂血症的形成,減緩動脈硬化的產生。五加皮醪、人參酒等,堅持長期少量飲用,能夠健骨強筋,補益氣血,扶正防病。

       藥酒是治療風寒濕痹、中風後遺症等病的有效方法。查閱歷代有關藥酒方的資料,可以發現,治療關節疼痛、筋骨攣急、肢節痠麻、腰背痛楚、中風偏癱、跌打損傷的藥酒方,占有相當比例。馳名中外的國公酒、虎骨酒、馮了性藥酒等,都具有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疏風散寒等作用。

       藥酒是慢性疾病自我調冶的好方法。一些慢性病,如能配合某些藥酒輔助治療,並能堅持長期少量飲用,自我調冶,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如肝腎虛弱者,堅持飲用枸杞子酒(《聖惠方》),血瘀性痛經者於月經前飲用紅花酒(《金匱要略》),神經衰弱者於睡前飲點五味子酒(《藥學學報》)等,確實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注意事項】

       藥酒療法雖是一種常用的冶療方法,但對酒精過敏者,不宜應用此法。不習慣喝酒的人,也應控制飲用量,以免出現醉酒的情形,影響健康。

       平素有肝、腎疾病的患者,不適於飲用藥酒。因為藥酒中所含的酒精要通過肝臟解毒和賢臟排泄,飲酒會加劇原有的病情。還有許多疾病,諸如胃炎、消化道潰瘍等,也不能用興奮性較強的藥酒。盲目飲用,於病情不利。

【製作方法】

       製作一般藥酒並不困難,有條件的家庭均可製作。簡單的製作方法大致如下:

       1.冷浸法。先將藥物碎成小塊,按配方的劑量及要求,浸泡在一定濃度的白酒中,每天晃動一二次,貯存一周至半個月的時間,即可飲用。浸好的藥酒最好保存在陰涼通風的地方。

       2. 熱浸法。先將藥物和酒一同放入器皿中,再把器皿放入有水的蒸鍋中,隔水燉煮一定時間後,候冷,貯存備用。

       3. 藥米同釀法。把藥料細粉或藥汁與米穀同煮後,再加入一定量的酒麴,經過發酵製成含糖仍較高的醴或醪。

      第六章 蔬食療法

       什度是蔬食療法

       蔬食療法,就是以各種蔬菜、瓜果為主,摻和米、麵、雜糧等,通過食用得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蔬食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古代醫書《內經》中指出,治療疾病須「……五果為助……,五菜為充」,這是蔬食療法的原始記載。歷代醫家對蔬食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視。

       據對中醫本草學的考證,多數著者無不對瓜果蔬菜的藥理功用,給予大量論述和高度評價。《神農本草經》認為常食山藥,能「補中益氣力,長肌肉,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名醫別錄》說芋頭「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食療本草》對夏秋佳蔬──冬瓜的論述頗詳,說它能「益氣耐老,除胸心滿,去頭面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山楂具有「化飲食,消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滯血痛脹」的作用。《泉州木草》說桂圓能「壯陽益氣,補脾胃,治婦人產後浮腫、氣虛水腫、脾虛泄瀉」,《本經逢原》強調花生「能健脾胃,飲食難消者宜之」等。由此不難看出,瓜果菜蔬確是食養食治的佳品。

       清代著名食療醫家王孟英,對蔬食療法頗有發揮,他著述的 《隨息居飲食譜》中專列「蔬菜類」和「果實類」兩節,載有瓜果蔬食計百餘種,並對其功用、主治作了詳細介紹,諸如白菜解渴生津,莧菜明目清熱,薺菜養胃、和肝,木耳補氣、活血,蘑菇開胃化痰,豆腐清熱、潤燥生津,石榴解渴,枇杷潤肺,銀杏殺蟲,化痰,胡桃潤肺、益腎、利腸等等,對指導家庭食治極有價值。至於薺菜止血,韭菜滑腸,芹菜健胃、降壓,蘿蔔消食、化痰,金針菜消炎、解熱,赤小豆利尿、解毒等,更是盡為人知,時為人用。

       當代名醫,南京藥學院葉桔泉教授,對瓜果蔬菜防病療疾,研究精深,極為推崇。他首先提出「蔬食療法」一詞,並在《食物中藥與便方》中指出,蔬食療法「可以降低血脂,調整體液酸鹼平衡,促進代謝」。高度評價了蔬食療法防治疾病的作用。

       蔬食療法是我國食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家喻戶曉,深受群眾歡迎的一種食治療法。它的作用,非藥物所能替代,非其他療法所能比擬。

【蔬食療法的機理】

       瓜果蔬菜,使膳食豐富多采,但更為重要的是,它為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

       維生素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要素,人體不能自我製造,只能依靠「外援」。蔬菜瓜果裡一般都含有大量的維生素,這給我們攝取、利用,創造了條件。有色蔬菜多含有胡蘿蔔素,像薺菜、胡蘿蔔、韭菜、菠菜、莧菜、雪裡紅等,均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轉變成維生素A。它們對於夜盲病、發育不良、皮膚乾燥,是有效的良餚。豆芽、花生、甘藍、菠菜中還含有一定量的B族維生素,正是腳氣病、神經炎、口角炎、陰囊炎等病所必須之物。新鮮水果和蔬菜是維生素的主要來源。青辣椒、苜蓿等都含有維生素C,它是壞血病、齒骨不固、血管脆弱者所需要的。

       維生素K的主要作用是促進血液凝固,它是促進肝臟合成凝血□原的基本原料。而苜蓿、白菜、菜花、甘藍和其他綠色植物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

       蔬菜瓜果中還含有較多的纖維素。纖維素對人體並非可有可無,它幫助消化,增強腸腔蠕動,可清除消化吸收後的「垃圾」,排出體外。近來許多學者認為:冠心病、高脂血症、結腸癌的產生,與進食時攝取纖維素不足密切有關,不容忽視。

       蔬菜瓜果中,還含有人體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白菜、葡萄、芹菜裡含有鈣、磷;莧菜、菠菜、番茄裡含有鐵等。這些微量元素,人體的需要量極小,但十分重要,對人體健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瓜果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糖類,是人體六大營養要素之一。即使對於糖尿病患者,某些瓜果蔬菜也是可食的。芹菜、小白菜、冬瓜、南瓜、板栗、紅蔥頭、西紅柿、西瓜、梨子等,含糖量偏低,對糖尿病有益。南瓜能治療糖尿病,已為臨床實驗所證實。梨子含糖低於蘋果、橘子、葡萄等水果,為糖尿病人最佳的食品。但是,相比之下,水果中含糖量往往高於蔬菜,一般不要一次進食太多。

       近來研究還發現,某些蔬菜能消除亞硝胺的致癌作用。如洋白菜、菜花、萵苣、蘿蔔、豆芽、南瓜和嫩豌豆等,能完全消除亞硝胺的致突變作用。這是因為它們含有能分解亞硝胺的□,而

      白蘿蔔、胡蘿蔔的木質素,還具有提高機體免疫能力,間接消滅癌細胞的功能。

       「飲食約而精,園蔬逾珍饈」,這句話頗有道理。以素食為主,多食蔬菜對於人體的健康長壽確比珍饈美味更為有益。

【蔬食療法的優點】

       1. 良好的輔助治療方法。瓜果蔬菜一般都含有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纖維素及礦物質等,而這些物質是人體健康的重要保證。缺少它,人就會生病。瓜果蔬菜作為治療疾病的良好輔助品,對調整人體的代謝,促使疾病的痊癒,有著較好的作用。

       2. 簡單、方便。瓜果蔬菜品種較為繁多,四季皆有,是家庭膳食的必備之品。生吃、熟食都可以,簡單易取,食用方便。

【應用範圍】

       蔬食療法適用於高血壓病、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症、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病變。因為蔬菜中含有豐富的鉀鹽,鉀離子是維持心肌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菜中所含的果膠還可以幫助機體排出多餘的膽固醇,對機體代謝甚有裨益。

       蔬食是消化系統某些疾病,如膽囊炎、膽石症、阻塞性黃疸、習慣性便秘患者的良好食品。蔬菜瓜果有幫助消化和吸收的功用,無論是生菜、熟菜或新鮮菜、乾菜、酸菜或罐頭菜,都能刺激胰腺的分泌,促進消化器官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纖維素進入腸道以後,對腸壁產生刺激作用,促進了腸道的蠕動,使食物殘渣較快地沿腸道移動,加速了糞便排出體外的時間,也就減少了腸壁對有毒物質的吸收。

       蔬菜還是肥胖病的輔助治療劑。膳食中搭配較多的蔬菜,增加了食物的體積,容易填滿胃,吃飽肚子。蔬菜含熱量較低,儘管每餐必飽也不曾發胖。有的蔬菜含酒黃石酸,這種物質有阻撓糖類變為脂肪的功用。不過,肥胖的人宜少吃甜菜及太甜的瓜果。

【注意事項】

       應用蔬食療法首先必須往意食用適量。一般來說,水果含糖量較高,對於肥胖、血壓高、血脂高的病人,在食療食治過程中,最好不要多吃蘋果、香蕉、葡萄、菠蘿、柿子等含糖量偏高的水果。

       蔬菜多含有豐富的纖維素,進入胃腸道後,能刺激腸壁,加強腸蠕動,因此有胃腸道慢性潰瘍及炎症的病人,最好少食,以減輕胃腸的負擔,避免症狀加重及腹瀉發生。

       蔬菜瓜果中雖然含有維生素較多,但處理不當,就有可能損失殆盡。尤其是蔬菜,應該做到先洗後切。水果的外皮能吃的,盡量不要削掉。

      第七章 藥餅療法

【什麼是藥餅療法】

       藥餅(糕)療法就是把藥物研成細末,如米粉或麵粉做成餅或蒸成糕,食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藥餅(糕)療法是藥食同用、藥膳合一的方法,它是我國醫藥學所特有的一種治療方法。藥餅(糕)療法,起源較晚。它是醫家和民間將飲食和方劑巧妙結合的產物。

       查閱古代文獻資料,可以發現,許多古代醫家都非常重視藥餅(糕)療法,並在他們的著作中創擬了一些療效可靠的藥餅(糕)方劑。如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載有「如聖餅」,主治偏正頭痛,有消風、化痰、暖胃的功效。

       更多的藥餅(糕)方是以健脾和胃、祛濕止瀉立法的。明代醫家王肯堂治療小兒傷食吐瀉,便是採用藥餅療法。以木香、桂皮為主藥的香桔餅,確是一個效驗卓著的良方。著名醫家陳實功在他著的《外科正宗》中,創製八仙糕一方,主治脾胃虛弱所致的吐瀉,流傳較廣。據載清代乾隆皇帝自乾隆四十年左右開始服用八珍糕,至八十餘歲時仍常服之。慈禧太后不管有病無病,每天都要吃一點八珍糕,幾乎是百吃不厭,因此八珍糕被視為宮廷御膳、食療佳品。清代醫家沈金鱉,仿陳實功製方之意,仍取八仙糕之名,治療腸風泄瀉,給後人使用藥糕以極大均啟迪。

       治療小兒嘔吐、泄瀉、傷食、疳積的驗方藥糕,更是屢見不鮮,名目繁多諸如小兒健脾糕、肥兒糕、健睥八珍糕等,不僅豐富了中藥的劑型,而且成為家庭的常備用藥、兒童的保健食品。

【藥餅療法的機理】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強調「脾胃無損,諸可無恙」;臨床實驗證明「胃氣一敗,百藥難施」。而藥餅療法,正是以補益脾胃為原則的。尤其是兒童,脾胃病變十居五六,或嘔吐、或腹瀉、或腹脹、或食呆等等,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發育和成長。

       藥餅(糕)療法不僅是兒科臨林的一種較好治療方法,對於成人也多有益。製作藥餅(糕)的藥物,大多為山藥、芡實、紅棗、蓮肉、扁豆、苡仁、陳皮、檳榔等,這些藥物多具有補益脾胃、化濕和中、除積導滯的作用,因此能收到止瀉、止吐、開胃進食的功效。

【藥餅療法的優點】

       1. 方便。小兒服用湯藥,患兒難服藥,家長難餵藥。特別是脾胃虛弱的毛病,又非短期所能奏效,更給服藥帶來困難。使用藥餅(糕)來治療,兒童喜歡食用,無服藥之苦,更便於較長時間服食。

       2. 實用。由於樂餅(糕)為藥米同製之物,尤其是其中相當一部份藥物是食物性藥物,因此可以正常當作早、晚餐或點心食用,既可充飢,又作食冶,更無損胃氣,安全有效。

【應用範圍】

       藥餅(糕)是治療兒科消化系統疾病的良好劑型。小兒胃腸薄弱,消化力低下,且遇寒涼或飲食不慎,每易出現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等,久而久之,容易罹患疳積。藥餅(糕)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容易消化吸收,因此常被用來治療單純性小兒消化不良、傷食嘔吐、食積腹瀉等,具有培補脾胃的功用。對於先天不足、後天失養的兒童,由於體質虛弱,易患感冒,還有扶正祛邪、增強抵抗力的作用。

【注意事項】

       製作藥餅(糕),必須以甘味藥物為主,盡量少用或不用苦味藥物,這樣才能使製作的糕餅香甜悅口,便於服食。

       製作藥餅(糕)的賦型劑通常選擇糯米粉、秈米粉或麵粉等,並酌加白糖以調味。米粉和糖一定要適量,否則達不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藥餅(糕)製作過程中,一定要蒸熟或者烤透,這樣方能較長期貯存備食,夾生不熟,不僅影響療效,而且適得其反,還會給胃腸造成損傷。

      第八章 藥枕療法

【什麼是藥枕療法】

       將藥物加工成粗末,裝在枕頭裡,睡覺時枕在枕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稱藥忱療法。

       藥枕療法是中醫別具一格的外治方法。它由來已久,古代醫家對此早有精深的研究。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是各種療法的集大成者,他在《千金方》中寫道:「用蠶砂、廢茶葉裝枕頭可明目、清心。」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論述了他創製的「明目枕」,他說:「苦蕎皮、黑豆皮、綠豆皮、決明子、菊花同做枕,至老明目。」

       清代醫家吳尚先寫了一本外科專著《理瀹駢文》,載有大量的外治方,他創製了「健身丁公枕」別具風味,廣為流傳。書中載道:「槐本為枕,如天蓋地式,鑽孔一百二十個。」然後以川椒、桔梗、荊實子、菊花等三十多種中藥各50克,共研末入絹裝,再放入槐木忱中枕睡,可以「療百病,延年益壽」。清末外科名著《外科證治全書》還有桃葉作枕治鼻淵的記載。

       可見,藥枕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獨創的一種健身療病的方法。

       現今有些地方還用清火的「蘆花枕」,清涼解暑的「竹枕」,老年人清心明目的「漆殼空心忱」等,都是民間使用藥枕防治疾病的寶貴經驗。

      
【藥枕療法的機理】

       中醫認為,經絡是機體運行氣血、聯繫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的通路,通過經絡系統的溝通聯繫,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經絡,可能包括了神經、血管和內分泌等結構及其某些功能。

       藥枕為什麼能有治療保健作用呢?這是因為人體的頭頸肩枕部位,有豐富的經絡通過,枕中之藥,多具芳香走竄之性,可以緩慢地、長時間刺激穴位,作用於經絡,影響全身,進而達到調和氣血,祛病延年的目的。

【藥枕療法的優點】

       1. 作用緩慢持久。人生的三份之一時間是在枕頭上度過的。長期使用藥忱,枕中之藥可以持久、緩慢地作用於經絡,從而達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2. 安全、無毒。藥忱是藉藥物的芳春走竄之性,經揮發滲透於肌膚,作用於經絡而調暢氣血,影響周身。因此,這種給藥途徑較之口服給藥、皮膚給藥等,更無毒、副作用,安全可靠,便於長期使用。

【應用範圍】

       藥枕療法通常用來治療慢性疾患,尤其是頭部五官的疾病。如慢性結膜炎、鼻炎、鼻寶炎、偏正頭痛等均可依證選方使用。

       藥枕療法還適用於某些老年疾病。如老年高血壓、頸椎病、腰椎骨刺、視力減退等,選擇適當的藥枕,堅持使用,具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事項】

       使用藥枕治病,必須注意枕的高度和硬度。一般情況下,使用藥枕要先在下面放一個普通枕頭,然後再將藥枕平放在上面,平臥時,整個枕頭比軀幹略高一點為宜。過高則容易打鼾,壓迫呼吸而影響睡眠;過低睡起來不舒服。做藥枕的藥物,通常選用皮、花、葉、子類藥物為好,取其質地柔軟輕便。藥枕切不可過硬,過硬往往使頭與枕的接觸面較小,影響藥物的滲透,而減低療效。

       藥枕的大小通常是根據用藥數量多少而定,整個枕頭不宜過大過厚,一般比周歲以上嬰兒的枕頭稍大些即可。

       製作藥忱的藥物大多具有程度不同的揮發性。因此,使用一段時間後,必須更換忱中藥物,使其保持較長時間的治療作用。

      第九章 藥袋療法

【什麼是藥袋療法】

       將具有芳香辟穢作用的藥物,研成粗末,置於布袋內,佩掛在身上,以此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叫做藥袋療法。

       藥袋用於防治疾病,在我國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藥袋,最初叫香囊、香袋、熏囊。佩戴藥袋稱佩香。佩香防病,據史書記載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禮記》有「佩悅蘭□」的記載,《離騷》有「紉秋蘭以為佩」的佳句。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發現屍體手中握有兩個香袋,內裝有藥物,另外在槨箱中發現四個香囊、六個絹袋、一個繡花忱和兩個熏爐,也都裝有藥物。這些藥物經有關研究鑑定為辛夷、桂、花椒、茅香、佩蘭等芳香性藥物。這些芳香藥,都含有揮發油,內服有驅風、發汗、祛痰、利尿等作用,外用可作為皮膚消毒、殺菌劑。不言而喻,佩香的目的是辟穢消毒,避免傳染。可見,當時的人已具有隨時佩戴香袋的衛生習慣了。查閱史書可知,東晉名將謝玄就「常佩紫羅香囊」,以招搖過市。

       佩香在民間也有極大的影響,每當端陽佳節,民間用白芷、山奈、甘忪、蒼朮、冰片、雄黃等香藥研為粗末,裝入用五彩綢緞精心縫製的藥袋內,佩在胸前,繫在腰間。也有直接將香料藥物的塊根精雕細刻,加工成各種形狀,鑿孔穿線佩戴。這樣既美觀大方,又能防病祛邪。重陽節民間還常將菊花、吳茱萸等香料藥戴在頭上,以防病祛邪延年。

       佩香的風俗習慣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藥袋的使用,對於保障人民健康,預防疾病,增強體質有著重要作用。

【藥袋遼法的機理】

       古人認為藥袋具有辟穢祛邪、防病強身的作用。這種說法有什麼依據呢?對此,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等單位,根據民間的傳統用香習慣,結合古老中醫的經驗,選擇部份常用配製香袋的藥物,做成香袋,進行試驗,結果表明中藥香袋具有預防感冒的功效。香袋是通過提高機體SIgA(血清免疫球蛋自A)的量,以預防感冒的。因為SIgA是由上呼吸道粘膜分泌,它可以提高局部的免疫力。所以SIgA增加了,無疑就減少了上呼吸道疾病的發病機會。尤其是兒童、年邁、體弱及上呼吸道抵抗力差的人,更有佩戴的必要。科學實驗充分證實了藥袋的防病保健功效。

【藥袋療法的優點】

       1. 簡單、方便。民間都有製作藥袋的經驗,只要按照一定的配方選擇香料藥物,加工研細,裝入囊袋,就可以使用。因此是一種簡單方便的治療方法。

       2. 作用持久。香袋四季都能製作,均可佩戴,藥物定期更換,作用可以持久。使用時不受時間、環境的限制,尤其是夏季佩香,還能祛除汗味,淨化空氣。

【應用範圍】

       藥袋療法適用於兒童、年邁、體弱及上呼吸道抵抗力差的人。這種人稍有不慎就容易感冒、著涼,輕者病勢纏綿,重者併發他病。使用藥袋可以從治本著手,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以強身抗病。

【注意事項】

       藥袋中的芳香藥物容易揮發,從而降低和減弱療效,因此,須定期更換藥物才能保持其防治作用。通常,藥袋中的香料藥物每隔十天,就須更換一次。

      
第十章 熱熨療法

【什麼是熱熨療法】

       用藥物的細末或粗粒炒熱,以紗布包裹,外熨在身體適當的部位,藉以舒筋活絡,散塞止痛。這種方法,被稱為熱熨療法。

       熱熨療法起源於遠古時期。火的應用,給了人們使用熱熨療法的啟示。成書於戰國秦漢之際的醫學典藉《靈樞》指出「視其虛實、…‥熨而通之」,並把灸、熨、刺、熱等視為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據《史記》所載,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以擅用熱熨著稱。我國最早的臨證方書,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五十二病方》中,也有一些熱熨療法的內容。扁鵲為趙簡子治病,針刺、熱熨、湯藥三法併用,從而轉危為安。唐朝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還記載道:「用淨土五升蒸熱,以故布重裹作二包,更互熨之,勿大熱。」以此治療跌打損傷所致的瘀血症。唐朝以後,浩如煙海的外傷科專著中,都較多地介紹了這種療法的臨床應用。

       由單純的藥物熱熨,過渡到以薑、蔥、豉、鹽、艾葉、麥麩、黃臘等作為溫熱傳導物,置於局部的熱熨。

       熱熨療法作為外治法,由先為外科的重要治療手段,逐漸發展到治療內、兒、婦科疾病的方法。

       在醫學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熱熨療法,仍不失為較好的外治法之一。據文獻所載,用溫中袪寒藥物調敷加熱熨,治療虛寒型單純性和中毒性小兒消化不良症及腸麻痹,療效顯著。用皮硝、麥麩熱熨治療肝硬變腹水,有助於化氣行水。坎離砂熱熨局部,治療風濕性關節痛、急性扭傷等等,為臨床醫家所習用。

【熱熨療法的機理】

       我國醫學認為:「氣血得寒則凝滯,遇熱則暢行。氣行血暢則疾病難以變生。」熱熨療法便是在這種機理指導下萌生的一種治療方法。它通過熱熨,溫經活血,化瘀散結,消腫止痛。

       現代醫學認為,熱熨是較好的物理治療手段。人體的肌膚表皮有著滲透和吸收藥物的作用,通過熱熨,可以促進局部的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器官的供血供氧及功能活動。通過熱熨,藥物由表皮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以促進機體的康復。

【熱熨療法的優點】

       1. 價廉效顯。熱熨療法治病,可以使用煎藥剩餘的藥渣炒熱或蒸熱,這樣既能變廢為用,又能達到治療目的。以薑、蔥、鹽、麩等作為溫熱傳導物,不僅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並且價格低廉,便宜易得,還可以反覆多次使用,製法和用法都很簡易。

       2. 無毒、無副作用。應用熱熨療法,藥物直接經由機體皮膚滲透、吸收進入血液循環,避免了胃腸給藥後部份藥物對胃腸道粘膜的刺激,因而無毒、無害、無副作用。長期使用,不會給機體帶來損傷。

【應用範圍】

       熱熨療法是治療風濕性骨、關節病變、跌打損傷的常用外治方法。這種方法對於非游走性關節痛,包括腰椎骨刺增生的疼痛,有較好的緩急止痛,溫經活血作用。跌打損傷的局部施以熱熨,多次應用,也有消腫止痛、散瘀活血的功效。

       熱熨療法常被用來治療寒性腹痛。臨床常見的胃氣痛、婦科的痛經、兒科的腹瀉、蟲積腹痛等,採用藥物熱熨,往往能收到明顯的理氣止痛效果。

【注意事項】

       熱熨時,要掌握好藥物的溫度,一般以45C左右為宜。溫度太高,容易燙傷皮膚,引起感染;溫度太低,又達不到溫經活血的效果。

       熱熨時,為了防止熱力消散過快,在熱熨的紗包上覆蓋一層塑膠薄膜,可以維持藥物有較長時間的熱力。

      第十一章 外敷療法

【什麼是外敷療法】

       把鮮藥搗爛,或乾藥研末,直接或加酒、醋、蜜等調和均勻,敷於肌膚局部以治療疾病,稱為藥物外敷療法。

       外敷療法起源甚早,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古代醫家認為:「敷者,化也,散也,乃化散其毒,不曾壅滯也。」充分說明了外敷療法是古代外科消散腫塊、化散壅滯的常用外冶療法。

       相傳為醫聖張仲景所創擬的「消毒散」,主治癰疽癤毒,開創了「圍法」的先河。這種只敷患處周圍,中間空著不敷的「圍藥」便是外敷療法的一種。歷代外科學家對此法均很重視,經過充實和發展,明代醫家又根據症狀的陰陽虛實,創製了抑陽散、抑陰散、陰陽散三大圍藥,這種燭特的外敷,在中醫外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在他所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創用了大量的外治法,其中有薄貼法,亦屬敷法的一種。經後世外科醫家不斷地改進,發展為將鮮藥搗杵為膏,用竹簽挑起,攤於紙上,貼敷於局部的形式。這種外敷方法,簡單方便,便於推廣,民間甚為流行。

       清代醫家吳尚先悉心研究了藥物的外治法,他把用藥物敷貼雙足心湧泉穴稱為「扎腳法」,敷貼兩掌心勞宮穴稱為「握掌法」,使外敷療法從外科臨床走上了內科領域,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外敷療法的內容。

       起源於主要用來治療外科疾病的藥物外敷療法,曾引起過古今許多內、兒科醫家的高度重視。宋代兒科名醫錢乙,治療百日嬰兒發熱抽搐而使用的「塗囟方」,便是採用外敷的形式。現代治療小兒肺炎,用藥物貼敷肺部囉音密集處,以幫助囉音吸收,更是古法新用。總而言之,外敷療法,這種實用價值較高而又簡便驗廉的治療方法,在醫學史上延續使用達兩千年之久,是有科學道理的。

      
【外敷療法的機理】

       外治和內治的區別,主要是給藥途徑的不同,而它們的藥物作用機理,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相同的。正如清代外科學家吳尚先所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所異者,法耳。」這是因為:「草木精英者如湯液取其味,變湯液而為薄貼實取其氣,從竅(毛孔、竅道)入,以氣相感。」吳氏還舉例說明道:「昔人治黃疸用百部根敷臍上,酒和糯米飯蓋之,以口中有酒氣為度。又有乾薑、白芥子敷臍者,以口辣去之,則知由臍而入,無異於入口中,人身八萬四千毫孔,皆氣之所由入,非僅口之謂。」言簡意明地口述了外敷的機理。

       外敷療法富有深刻的科學道理,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藥物外治的機理,主要是由皮膚表面的角質層、毛囊、皮脂腺及汗管口滲透、吸收進入血液,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再者,藥物能夠刺激神經末梢和特殊感受器,從而促進神經、體液調節,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包括免疫功能),以增強機體的抗病和恢復能力。

【外敷療法的優點】

       1. 給藥方便。只要遵循醫囑或者按照處方的要求使用,即可進行自療。甚至某些疾病出現牙關緊閉的嚴重症候時,也可使用。兒童使用此法,更為方便、安全。

       2. 副作用小。藥物直接經體表吸收,可以避免胃腸給藥後部份藥物對胃腸粘膜的刺激或遭受消化□的破壞,或被肝臟滅活而使療效降低。

       3. 可以單獨給藥,亦可與藥物內治結合使用。尤其是小兒,服藥困難,皮膚嬌嫩,吸收較好,藥物外敷更具有特殊的治療地位

      
【應用範圍】

       外敷療法常用於外科的瘡瘍疔毒。外科的瘡瘍,無論屬陰,還是屬陽,都可以使用相應的外敷方。初起者可以使其消散,欲潰者可以幫助排膿,其功效是內治藥所無法比擬的。

       外敷療法適用於兒科的多種疾患。小兒皮膚嬌嫩,對外敷藥的吸收較好,因此,兒科的外感發熱、咳嗽喘哮、驚風吐瀉、遺尿等病,均可據證擇方靈活使用。

      注意事項

       使用外敷療法,必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不可盲目選方應用。

       外敷藥物常選擇猛、生、氣味俱厚或濃烈芳香走竄的強效藥物。因此,必須切實掌握其劑量,因人制宜。特別是小兒,皮膚柔嫩,更應謹慎,避免致敏藥物產生過敏反應和有毒物質的毒性反應。

      第十二章 熏蒸療法

【什麼是熏蒸療法】

       利用藥物燃燒時產生的煙氣或藥物煮沸後產生的蒸汽來熏蒸肌體,以治療皮膚瘡癬疥癢或其他疾病,稱為熏蒸療法。

       熏蒸療法的起源很早,迄今所知,最早的文獻記載,首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就介紹有熏蒸方劑多個。兩千年前,在我國醫學中出現的這種熏蒸療法,起始多用來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肌肉炎、神經痛、痛風等疾患,後來逐步推廣到外、婦、兒科領域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宋朝頗有影響的外科專著《衛濟寶書》,介紹了許多有效的外治方藥,在談到熏蒸療法時說:「……雄黃、雌黃、蚌粉入米醋一升、皂角一挺、藥末五錢,同煮至沸,以氣熏瘡。氣冷欲盡,再燒半挺,炭投醋中,取氣熏之,直至碳淬醋盡為度。」從這段論述不難看出,當時熏蒸療法的應用已經相當純熟了。吳尚先在 《理瀹駢文》中,總結前人利用桑枝進行煙熏時,強調指出,這種療法能「補陽氣衰弱,散腫潰堅」。明代醫家中斗恆著《外科啟玄》收集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外治法,他在論述熏蒸療法時認為:「凡治瘡腫,初起一二日之間宜藥煎湯洗浴熏蒸,不過取其開通接理,血脈調和,使無凝滯之意。免其痛苦,亦消毒耳。」熏蒸療法的機理,於此可見一斑。

       隨著臨床實驗的逐步深入,藥物製劑學的不斷發展,熏蒸療法的具體操作方法和應用範圍也更為靈活和廣泛、用榆枝、桃枝等煎湯,傾入木桶,上擱木板,患者坐木板上,用布圍住身體和木桶,熏蒸身體,藉以治療風濕痹痛,至今在民間流傳應用。小兒麻疹出而復沒,不但要內服透達藥,還要用芫荽、蔥鬚、浮萍煎湯熏蒸,並用毛巾蘸湯擦頭面胸腹。

【熏蒸療法的機理】

       熏蒸療法的外用機理和湯液內治有類同之理,所不同的只是給藥途徑的區別。中醫認為熏蒸療法是借助於藥物燃燒的煙氣或煮沸的蒸汽作用於機體的局部,通過皮膚的吸收和經絡的傳送,進入體內,從而達到開通腠理、溫經活血、散結消腫、止痛解毒等功效。

       現代皆學認為,由於適宜溫度的刺激,藥物的滲透致使患處的血管擴張,促進了血液和淋巴循環,使新陳代謝旺盛、局部組織營養和整體機能得到改善,進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熏蒸療法的優點】

       1. 簡易無害。熏蒸療法的操作方法簡單易行,既經濟簡便,又有相當的療效,使用毫無痛苦,對機體組織無創傷性損害。

       2. 副作用小。使用熏蒸療法,可以避免因口服給藥而帶來的胃腸道刺激和肝臟的損害。如治療風濕性關節病的許多藥物,常服不免造成脾胃損傷,而使用熏蒸療法,則可避免。

【應用範圍】

       熏蒸療法適用於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神經痛、跌打損傷等疾病,具有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外科的癰疽瘡瘍、皮膚科的瘡疥癬癩等,都可使用熏蒸療法,根據應用方劑的不同,而達到調和氣血、消散腫毒,祛風、止癢、殺蟲、止痛的作用。

【注意事項】

       在使用熏蒸療法治療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時,要注意如關節已呈畸形的陳舊性疾患,不宜選用此法。

       由於熏蒸療法是借助熱力和藥力共同達到冶療效果的,因此,熏蒸時的溫度要掌握適中,根據個體的差異和耐受程度的不同而使用相應的溫度。

      第十三章 洗浴療法

【什麼是洗浴療法】

       把藥物煎成湯液,用以水浴、浸泡、濕漬而治療疾病的方法,稱洗浴療法。

       洗浴療法包括洗法和浴法兩種。用煎得的藥液洗滌局部患處,叫做洗法,如用蒲公英煎水洗眼治角膜炎、用礬水洗腳治腳汗症等。浴法包括沐浴療法、淋射療法和坐浴療法等。把適合病情需要的藥物裝進紗布包,放入熱水浴池,通過洗澡來驅除疾病為沐浴療法,如艾葉泡澡可治風濕性關節炎。將藥物的水劑或沖劑,用不斷淋射的方法噴灑在肌體的某一部位,治療局部疼痛紅腫等疾患,稱為淋射療法,如黃梔淋射治肢節扭傷腫痛。坐浴療法通常是指外陰及肛門處疾患,用藥煎水,坐洗浸浴。

       洗浴療法,自古至今,為廣大醫家所喜用。《山海經》中不僅記載了大量的藥物,還記載了包括沐浴療法在內的多種中醫療法。《禮記》認為「頭有瘡則沐,身有瘍則浴」,言簡意明地概述了皮膚科疾病當使用沐浴一法。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載有多個藥浴方劑。足見當時對洗浴療法的重視。溫泉浴,借助於礦泉水中所含的礦物質達到治療皮膚疥癬等疾病的目的,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熱醋洗手治療鵝掌風、辣椒煮水洗腳治療凍瘡等,民間蘊藏著大量這種洗浴療法的有效良方。

       無數外科學家用自己的臨床實驗,不斷豐富和發展了洗浴療法的內容。元代著名外科學家齊德才在他撰寫的《外科精義》一書中,對洗浴一法倍加推崇,論述頗詳。他說:「瘡瘍初生,經一二日不退,即須用湯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浸之;其在腰腹脊者,淋射之;其在下部委曲者,俗漬之。」還說:「且如藥二兩,用水二升為則,煎取一升半,以淨帛或新棉蘸藥水,稍熱漬其患處,漸漸淋浴之,稍涼則急令再換,慎勿冷用。」由此可見,齊氏對洗浴療法的應用達到何種純熟的境地。

       洗浴療法,不僅是外科的常用治法,內科、兒科疾病也可使用。唐代醫家孫思邈創製雷丸湯浴方,用洗浴法治小兒壯熱。宋代兒科學家錢乙用藥物煎水浴兒,治療胎熱胎怯等等,為洗浴療法的推廣應用做出了貢獻。

       在眾多的外治療法中,洗浴療法是常用的一種。日本等外國醫學家借鑑我國的經驗,做成洗浴沖劑,開拓了一條新的途徑。隨著劑型的不斷改革,洗浴療法將更加方便群眾,更受群眾歡迎。

【洗浴療法的機理】

       洗浴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以中醫的整體觀念為依據的。凡瘡瘍不論腫瘍、潰瘍或皮膚病等,都可以用藥物洗浴,使氣血流暢,或祛除污濁,達到腫瘍易消,潰瘍易斂的目的。正如《外科啟玄》所載,洗浴療法旨在「開通腠理,血脈調和」。《外科精義》也認為「湯水有蕩滌之功」,原理在於「宣通行表,發散邪氣」、「疏導腠理,通調血脈」。

       洗浴時借助藥力和熱力,可以開腠發汗,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通過發汗活血,而調節體溫,排泄廢物,達到祛除邪熱和邪毒的目的。

       現代醫學認為,洗浴時的熱力可以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而藥物可曲皮膚上的汗腺、皮脂腺滲透吸收,發揮治療作用。《外科說約》記述:「瘡毒初生,古人用藥湯淋射,蓋氣血凝滯,則為癰腫,得熱則腠理通,經絡暢,誠至理也。」從而佐證了現代醫學的觀點。

【洗浴療法的優點】

       1. 副作用小。洗浴療法為物理療法的一種,它集現代的熱水浴及藥物浴於一體。因此,就一般而言,它對機體無毒、無害,只要辨證準確,施藥對證,即可收到較好的效果。因為這是一種皮膚給藥方法,故可避免藥物對胃腸道的剌激。

       2. 使用方便。洗浴療法,對於一般家庭來說都有條件使用,特別是夏季,更為方便。

       3. 補內服藥的不足。外科的瘡瘍、皮膚科的癬疹、口服給藥,要經過消化道吸收後才能作用於患處。洗浴療法可使藥物直接作用於局部,由患處吸收,補充了內服藥物的不足。

【應用範圍】

       洗浴療法每每和熏蒸療法合併應用,相輔相成,共奏功效。但其應用範圍較為狹窄。

       洗浴療法用於外科癰疽瘡瘍的較多。初生者,洗浴可令其消散,有膿未潰者可托毒外出。患在四肢者,可浸漬使用;患在腹背者,可淋洗使用;患在陰部者,可坐浴使用。

       洗浴療法常用於多種皮膚科疾患,無論是頭面四肢,還是胸腹腰背的禿瘡、鵝掌風、疥瘡、風疹塊、濕疹等,都有可供選擇的方劑作洗浴使用。洗浴療法還適用於肛腸科及婦科的某些疾患。痔瘡、脫肛、漏管和婦女的陰道滴蟲、黴菌等,都可以採用坐浴的方式治療,其療效為口服藥物所不及。四肢部位由于跌打損傷導致的血腫青斑、疼痛浮腫,是洗浴療法較好的適應證。

      
【注意事項】

       洗浴療法是利用藥力和熱力的協同作用而發揮效用的。在使用時,冬天應注意保暖,夏季宜避風涼,藥液需要保持適宜的溫度,稍冷即應調換藥液。

       對於已經潰散的瘡瘍,使用洗浴療法進行治療,要防止併發再次感染。

      第十四章 灸治療法

【什麼是灸治療法】

       灸治療法是指用艾炷或艾條在體表穴位上熏烤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一般分為艾炷灸和艾條灸兩大類。艾炷灸包括直接灸(化膿灸、非化膿灸)和間接灸(隔薑灸、隔鹽灸、隔蒜灸、隔餅灸、長蛇灸)兩種。艾條灸包括懸起灸(溫和灸、雀啄灸)和實按灸兩種。

       灸法伴隨著人類對火的應用而出現,伴隨著草藥的應用而發展。最早的中醫經典《內經》曾指出:「藏寒生滿病,其冶宜灸□。」《脈法》是一本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抄錄在《陰陽十一脈灸經》之後的古代醫書,其中第三段專門介紹灸法,是我國迄今所知最早介紹灸法的文獻。成書於昔代的我國第一部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系統總結了灸治療法,起到了承先啟後的作用。唐代醫家孫思邈集八十餘年醫療經驗而著的《千金方》,對灸治十份重視,推崇備至。他說:「若無醫藥處,即灸。」並把灸法廣泛用來治療臨床各科疾病,從而豐富了灸法的治病範圍。他所發明的香豉灸法等,直到現今,尚有實用價值。

       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主持編成《銅人臉穴針灸圖經》,總結了前世醫家及民間的針灸治病經驗,設計並主持鑄造了針灸銅人孔穴模型兩具,給針灸學的發展以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灸治療法長足的進步,還表現在灸板的發明應用上。灸板係一長方形之薄板,上有三孔,恰可放置灸艾,以防止艾團燃燒時火花外射而灼傷周圍的組織。灸板的發明是對灸法一次改革和創新。

       明代醫家陳實功對灸法研究精深,他創製的諸如神燈照等灸法,推陳出新,豐富和發展了灸治療法。而《針灸大全)則專列灸法一章,論述頗詳。清代醫家程國彭還把灸冶法列為外科十大治法之一。由此不難看出,歷代醫家均把灸治療法視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

       歷數千年而應用不衰的灸法和針法一樣,是中華民族的觸特的創造,是中國醫學的寶貴遺產,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巨大的貢獻,有待於進一步繼承和發揚。

【灸治療法的機理】

       灸治療法是以中醫臟腑經絡學說等基礎理論為依據的。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繫,人體的內外、上下、四肢百骸、五臟六腑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在五臟六腑的病變必然反應在相應經絡孔穴上。對經絡的某些穴位進行艾灸,溫熱便由外入內,由表入裡,由經絡入臟腑,從而達到溫通經脈、調整臟腑功能的目的。

【灸治療法的優點】

       1. 簡便易行。灸治療法是民間常用的冶療方法,簡單方便,易於操作,只要根據病倩,按照指定的穴位進行灸冶,都可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2. 無毒無害。灸冶療法是一種無毒無害的治療方法。它是借助於艾灸的溫熱,作用於特定的穴位,進而達到治病目的。因此安全可靠,長期使用對身體絕無不良影響。

【應用範圍】

       灸治療法可用於保健強身。民諺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即足三至穴位)常不乾。」古今大量的文獻資料報導,堅持長期艾灸關元和足三里,能補益脾腎,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強身防病的目的。

       灸治療法是內、外、婦、兒科多種疾病的治療良法。內科的寒性脘腹作痛,外科陰寒性的瘡瘍、風寒濕性關節痛,婦科的痛經、月經不調、胎位不正、宮寒不孕,兒科的消化不良等,都有相應的穴位,可以灸冶。

【注意事項】

       灸療是以中醫臟腑經絡基礎理論為指導的一種治療方法,因此,它的使用,首先要根據疾病的痛位、病性等,辨證選穴,這樣才能收到預想的效果。

       灸冶是一種熱療,它是借助於艾灸的溫熱而疏通經絡,放在施灸時,切不可距離太近,以免灼傷皮膚,造成感染。更要防止艾團的火花迸射,燒傷皮膚。

       灸冶,古人以壯計時,現在則多以被灸處皮膚有溫熱感或灼熱感為標準。點燃的艾條一般距離皮膚約3∼5公分,時間約五∼十分鐘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