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美 學
   
   文件:林六呆
   提供:城鄉台灣 /http://folkdoc.com/

       

      性美包括兩性主體的美和兩性關係的美。前者又包括男性美和女性美,後者又包括性愛美和愛情美。

      
一、性美的領域

      性美的領域大致包括心靈美、人體美、服飾美、行為美等主要方面。

      
1、心靈美

      心靈美是性美的主導因素,它規定著人體、服飾、行為等方面的美。心理因素與社會因素相交融,使人們對理想的男性和理想的女性產生了大致相同的看法。女性心目中的男性美是:

       具有遠大的理想志向、剛毅的性格、豪壯的氣魄、果敢的行動,也就是有男子氣概﹔

       正直誠實、胸懷坦蕩、光明磊落、不虛偽,不油滑,沒有市儈習氣﹔

       有一定的才能和學識,有自立于社會的能力﹔

       性情溫存,善于理解和體貼伴侶,懂得尊重女性。男性心目中的女性美則是:

       賢惠溫柔、善良溫存、端庄大方,這種素質不僅是對男子剛強性格的有力補充,更能驅散男子心頭的孤獨感﹔

       作風正派。這方面男性對女性的要求比女性對男性的要求更嚴格,這是歷史給男性頭腦中留下的思維定勢,但從積極方面去理解,也是一種合理的要求﹔

       聰慧、勤快、靈巧﹔

       有較高的審美修養,不但能打扮好自己,也能打扮好丈夫和孩子,布置好家庭居室。

      
2、人體美

      歌德說:“誰看著人體美,任何不幸都不能觸及他﹔他感到同自己和世界完全協調。”叔本華認為:“任何對象都不能像最美的人面和體態這樣迅速地把我們帶入純粹的審美觀照,一見就使我們立刻充滿了一種不可言詮的快感,使我們超脫了自己和一切煩惱的事情。”羅丹也說:“在任何民族中,沒有比人體的美更能激起富有感官的柔情了。”馬雅可夫斯基對人體美的贊頌更為人所熟知:“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衣衫,能比健康的皮膚和發達的肌肉更美麗。”

      人體美的尺度,因性別而異。

      首先是身高。現代科學認為,高加索人的身高是最理想的,男子為1.7米,這種身高最有利于體內各器官的協調。但從審美角度看,這一高度就顯得不夠了,在當代中國人看來,男子在1.75─1.78米之間,女子在1.63─1.66米之間屬于適中尺寸。

      其次是體型。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謝爾頓將人體歸納為三種類型:

       內形態型,體格呈柔和的圓形﹔ 中形態型,有較好的骨骼,肌肉和結締組織﹔ 外形態型,體格瘦長纖細。其實,用平易的話說,這三種體型分別是偏胖的、適中的、偏瘦的。

      關于人體的比例關係,藝術家、美學家們作過大量的論述,也提供了許多數據。比如:身長應為頭長的7.5倍,平伸兩臂時的寬度等于身高,從發際到下頜為身高的1/10,肩寬為身高的1/4,頸周長為手腕周長的2倍,腰圍為頸周長的2倍,拳周長等于腳長等等。他們還從人體中發現了黃金分割比例關係:肚臍為全身的黃金點﹔以肚臍為界,上半身的黃金點在咽喉,下半身的黃金點在膝蓋。

      男女之間又有差別。假定男性身高為1.7米,則有關數據應為:體重78公斤,胸圍95─98厘米,腰圍75─78厘米,臀圍93─95厘米,大腿圍55─58厘米,小腿圍30─38厘米。假定女性身高為1.6米,則數據為:體重為50公斤,胸圍84─86厘米,腰圍60─62厘米,臀圍86─88厘米,大腿圍45─47厘米,小腿圍28─30厘米。

      再次是肌膚。男子肌肉普遍比較發達,約占全身體重的42%,因而身體棱角鮮明﹔女子肌肉只占體重的30%。女子脂肪比較豐富,約占體重的28%,因而身體呈柔和的曲線:男子的脂肪只占體重的18%。皮膚方面,男子毛孔發達,皮膚顯得粗糙一些,顏色也較深﹔女子毛孔小,皮膚細膩,顏色也較白皙。

      最後是容貌。容貌美最難作出類型規定。大致說來,男性臉型方正,眉毛較濃、直鼻、有胡須,面部棱角較明顯 ,是為美﹔女性臉龐端正秀氣、眉毛較細,面部線條較柔和,目光如水,是為美。這只是最粗略的描述。其實美的面孔千差萬別,風格各異,要憑我們的直覺去判斷。需要提及的是,容貌美在性美中的位置十分突出,因為臉龐是人際交往中最易被注視的部位。

      
3、服飾美

      從某種意義上講,服飾美比人體美顯得更重要些,因為古希臘那種裸體風尚一去不復返了,人們總是被“包裝”著,甚至我們欣賞一個人的形體,也是在服裝映襯下的人體。

      從總體風格看,男子服飾傾向于素淡、穩實、洒脫、壯美,女子服飾傾向于艷麗、輕柔、繁復、優美。

      但有趣的現象是,男性無法靠近女裝風格,倘若男子服裝偏于艷麗輕柔,就會被斥為粉脂氣,顯得不倫不類﹔而女子卻可以選穿素淡穩實的服裝。女裝男性化的文化現象很能說明這個道理:西服、領帶、高筒靴、禮帽、卡克衫、牛仔褲等原來純屬男性的服裝款式,如今都穿在女士們身上了﹔上寬下窄的丫型服裝模式,曾是顯示男性偉岸風度的造型,現在女士們也取用了﹔從側面開衩的女褲悄悄隱退,從前面開衩的女褲卻大大普及了。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呢?是否意味著性角色的淡化或美的性別混淆呢?

      婦女參加社會性勞動,往日的曳地長裙、盈尺高髻顯然不適應勞動的需要,于是服飾從繁復走向簡化,使男女服裝的差異大大縮小了。反映在審美意識方面,舊日那種弱不禁風的纖柔儀表、嬌嫩羞澀的閨秀情態已不再受到她們的重視,代之而起的是自由開朗、熱情進取的氣度和風采,這樣,那些曾經給男子帶來這種氣度風采的服裝造型,便成為她們自覺或不自覺的借鑒目標,從而形成了女裝男性化的現象。但這一現象並不意味著性角色的淡化或美的性別混淆,所謂女裝男性化,並不是生硬、機械地搬用男裝,而是對男裝進行精心改造,由男裝原型的英武、剛健、雄偉的氣度轉化為利落、俊俏、靈巧的情調。因此,女裝吸收男裝的某些長處,只是一種借鑒,並不表明女子服飾在性別風格方面的自我喪失。況且,女裝男性化並非是女裝的全部現象,各種裙裝、踩腳褲等仍是女性的專用品。可見,男女服裝從總體上看,是標示出各自的性美特徵的。

      
4、行為美

      行為是一個含義很寬泛的概念,它包括人類一切實踐活動,如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行為、創造精神財富的科學與藝術行為、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行為、維護公共利益的道德行為、溝通人際關係的交換行為、提高身心健康的鍛煉行為、調節衣食住行的生活行為等,這些行為大都與性無關,性美主要集中在微觀行為方面,即日常生活動作。

      一般說來,男性動作在力度和速度方面都超過女性,這從運動會上舉重、投擲和賽跑等項目的成績差異中很容易看出。在靈巧性上,男女各有所長,學者觀察結果表明,在投擲方面男性比女性靈巧,但在輕微活動方面(如操作計算機等)女性更占優勢﹔在全身協調動作上,女性也顯示出一定的長處,女子比男子普遍善舞就是証明。從造型方面看,男性多呈直線或折線,而女性則多呈曲線,比如男性兩腿稍分、筆直而立的姿勢較多,女性以一只腿為主力腿、腰胯反向扭動的姿勢較多。總之,男性的動作姿態偏于剛、速、直,女性偏于柔、緩、曲。

      男女行為還有一個區別值得注意:男性動作姿態多屬主動型和開放型,女性則多帶防衛性和收斂性。比如,雙臂平舉後伸,胸脯挺起的動作、雙腿大幅張開的站或坐的姿勢,在男性中是常見的,而女性極少出現這類動作和姿勢。再如雙臂交叉放在胸前,對男性來說是自信姿態,而對女性來說,則被認為是遺傳性的防衛動作,西方學者甚至認為,在社交場合中取這種姿勢,是表示自己已經有了意中人,不希望其他男性打擾她。還有些動作是女性特有的,比如坐時雙膝並攏而雙臂夾在雙腿中間,觀察家認為這是對性器官下意識的防衛姿勢,如此等等。

      從兩性之間的行為(撫摩、擁抱、接吻、性交)看,男性表現得主動,女性則大多是被動的。男性的性敏感區較少,除性器官外,還有嘴、手等部位,而女性,除上述器官以外,還有大腿內側、胸脯、臀部、面頰、耳朵、脖子等,因此男女進行性接觸時,主要是男性撫摩女性。擁抱的情況也是如此。接吻則需要男女雙方的配合協調,因為這種行為的親昵程度高于前兩種。性交是最高程度的性接觸,雙方從生理到心理都處于極度興奮的狀態。性行為雖然是一種快感活動,但當雙方建立在真正愛情的基礎上,則性行為則具有印証和加深愛情的意義,因此也具有審美的素質。

      

       二、性美的範疇

      性美的範疇的划分,與美的範疇大致上是相同的,主要有崇高、優美、滑稽。

      
1、崇高
社會的崇高的集中表現是悲劇,性的崇高也是如此。性的悲劇主要體現在兩性關係中的愛情方面。這就是所謂悲劇之美。

      
2、優美
優美又可分為壯美和秀美。

      壯美與秀美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有量的(如數量的、力量的)差異.在量上偏于巨大的屬于壯美,偏于微小的屬于秀美。

      壯美與秀美主要體現在性主體方面。

      一般說來,男性偏向于壯美。男性在社會中承擔主要責任,有較強的開拓意識和自立能力﹔在家庭中,男性處于主導地位,給妻子兒女帶來一種安全感,其勞動報酬也往往是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在性格方面,男性大都比較堅強、剛毅、果斷、有主見﹔在體力上,則大都健壯有力等等。

      女性偏于秀美。在社會中,女性至今仍然擔任著比較次要的職務和工作,大都是循規守矩型的,開拓意識不如男性﹔在家庭中,女性處于從屬地位,往往只是丈夫的“賢內助”,對丈夫常懷有某種依賴感﹔在性格方面,女性大都比較柔和、溫順、善解人意、會體貼人﹔在體力上,女性普遍不如男性等等。

      當然,這種區分並不具有嚴格的意義。

      
3、滑稽

      在性美領域中,滑稽大多出現在兩性關係上。

      由于愛情中感情往往占有主導地位,而理智有時不自覺地“失控”,因此當事人就常出現某種“癲相”和“傻氣”,顯得十分可笑﹔有時由于誤會,當事人也會做出令人捧腹的事。

      幽默是滑稽的一種獨特的形式。愛情中,幽默幾乎是不可缺少的催化劑,它使愛情更具有活躍、歡樂和輕松的意味,因而也豐富了愛情的內容,並能深化雙方的感情。

      

       三、性美標準

      
1、階級標準

      關于性美的階級性,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有過精辟的論述:“豐衣足食而又辛勤勞動,因此農家少女體格強壯,長得很結實,──這也是鄉下美人的必要條件。‘弱不禁風’的上流社會美人在鄉下看來斷然是“不漂亮的”,甚至給他不愉快的印象,因為他一向認為‘消瘦’不是疾病就是‘苦命’的結果。在勞動人們心目中,健壯的少女是美的,因為這樣的體型是與勞動相適應的。“上流社會的美人就完全不同了:她的歷代祖先都是不靠雙手勞動而生活過來的﹔由于無所事事的生活,血液很少流到四肢去﹔手足的筋肉一代弱似一代,骨骼也愈來愈小……病態、柔弱、萎頓、慵倦,在他們心目中也有美的價值,只要那是奢侈的無所事事的生活的結果。”上流社會之所以崇尚婦女的纖弱美,乃是階級偏見所致,是鄙視勞動的結果,因此,“假如上流社會的婦女大手大腳,這不是她長得不好就是她並非出自名門望族的標誌。”

      再以性愛為例。勞動人民對它的追求是熱烈、摯著、真誠的,並且大都具有忠貞的品格。相反,統治階級在物質生活方面是奢侈揮霍的,在性愛方面也大都是荒淫無度的,忠貞專一的品格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貪婪的占有欲卻是普遍的。

      可見,性美的標準是因階級不同而相異的,不同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意識,也形成了各自的審美標準,當然也包括性美的標準。

      
2、時代標準

      歷史上每一時代都有特定的政治面貌、經濟狀況、社會風尚等等,這些因素也必然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審美趣味。

      以女性形體美而論,在先秦時代,以碩大健壯為美,《詩經》中寫到美人時屢屢側重于這方面的的描繪,如:“碩人其頎”(《衛風.碩人》)“有一美人,碩大且卷”(《陳風.澤陂》)“猗嗟昌兮,頎而長兮”(《齊風.猗嗟》)碩,大也﹔頎,修長也﹔昌,壯盛也。這些詩句都頌贊女性的強壯之美。到魏晉時代,瘦骨清相就成了人體美的標準,這可以從該時代留下的雕塑作品中得到印証。而唐代,由于經濟發達 ,生活安定,豐滿微胖則成為女性美的模式。今天,人們則把苗條修長、胸臀豐滿、腰肢纖細、眉清目秀等素質當作女性美的條件。

      再以女性精神美為例。在封建時代,三從四德是婦女的行為規範,符合這一規範,就是美的。“三從”出自《禮記.喪服.子夏傳》,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出自《周禮.天官.九嬪》,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德就是守節操,“從一而終”,“一女不嫁二夫”,封建時代為女性立的牌坊可以說都是頌其貞節的。婦女一旦失貞,那就非死不足以謝天下了,死後仍不失為“烈女”而傳為美談﹔倘若失貞後居然還活著,就淪為不齒人類的妖孽了。婦言是要求婦女語言美,講話講究分寸、得體,不講粗話。婦容是女性的容貌美,“女為悅己者容”,要以端庄嫻雅的容貌取悅于丈夫。婦功是指勞動,如紡紗、織布、縫紉、刺繡等,婦女也只能在這個範圍內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當代社會“三從四德”的女性美的標準早已被人們唾棄了,婦女有戀愛自由和婚姻自由,有再婚的權利,能夠像男人一樣參加各種社會工作,能夠具有自己的理想和獨立的人格,這才是當代女性的心靈美所在。

      在兩性關係人,時代的烙印也是十分明顯的。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被視為兩性行為美的規範,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不雜坐,不同巾櫛﹔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就連醫生為婦女探脈,還要以薄紗罩手。資本主義的大工業生產,使婦女走上了社會﹔男女在更多的場合中可以相處。我國受西方影響,也顯示了這種趨向。但直到解放前和解放初,還有許多女子學校。今天,這些界限都打破了,有些學校(如護校)和職業(如幼兒教師、護士)雖然幾乎是清一色的女性,但這只是培養目標和職業性質的要求,並不含有性禁忌的內容。

      
3、民族標準

      所謂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這個定義中所說的“共同心理素質”是包含著審美觀在內的。

      拿女性形體美來說,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審美標準,真可謂千奇百怪。非洲尼日利亞的伊博族婦女以胖為美,女子出嫁前,要安排在茅屋中,不從事任何勞動,吃飽睡足養得腰圓體胖,才能成為受歡迎的新娘。非州埃塞俄比亞南部的史爾瑪族婦女以大唇為美,女孩從四五歲開始,就用陶碟撐在嘴里,等適應了以後,再換上大一些的陶碟,久而久之,嘴唇失去了彈性,變得寬大了。南太平洋馬拉庫勒島的南巴人把缺少一顆牙齒的婦女看作是美的,為了美觀,婦女們只好忍痛敲掉門牙。在印第安人看來,臉龐扁平寬闊、小眼睛、高顴骨,乳房又大又寬下垂到腰部的女人是最美的。在中國,直到解放前,纏足習俗還普遍流行,小腳成為女性美的重要標誌,並且美其名曰“三寸金蓮”。

      再以對人體的態度而論。總地說來,西方民族能夠較為坦然地對待裸體。早在古希臘,公元前720年奧林匹克第十五屆運動會上,就開始了裸體競技,就連領袖人物亞力山大在東徵大流士時也曾與將士們裸體競走﹔許多祭祀活動也裸體進行,古希臘人相信,裸體少女冒雨而立,可以制止暴風雨﹔裸體少女給病人喂藥,可使疾病很快痊愈。文藝復興以後一直到今天,西方的裸體藝術(繪畫、雕塑、攝影等)的精品數不勝數,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安格爾的《泉》,羅丹的《青銅時代》等,都是藝術中的驚世之作。生活中,盡管古希臘以後再沒有出現裸體風尚,但仍以突出性的特徵為美,“豪乳、細腰、豐臀”始終作為女性美的模式,甚至在服裝設計上也作必要的夸張,如帶襯墊的胸罩,帶裙撐的“雞籠裙”等等。中國則不同,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裸體藝術真可謂鳳毛麟爪,無非是紅山文化中的陶雕,敦煌石窟中的四個裸體飛天,杭州飛來峰的少女裸雕等,寥寥可數。中國人以裸體為恥,古代隱士桑扈反對世俗,裸體而行,結果受到後人哂笑。對于人體第二性徵,尤其是女性的乳房,也視為羞恥的器官,甚至把胸脯豐滿當作春心蕩漾、欲火旺盛的表現,由此而形成了束胸的惡習,至于像西方那樣露肩半袒胸(現出乳溝)的服裝,中國至今也沒有出現。

      
4、性美標準的普遍性

      不同時代對女性的審美標準不同,但女性以陰柔為美,與男性的陽剛之美形成對照,這一觀念卻貫串整個人類歷史。就連馬克思也說:“男人是陽剛的一半,女人是優美的一半。貞操作為道德美的重要標準,無一例外地指向女性,任何時代皆然,即使在今天,男性擇偶時,仍把這一因素放在顯著的地位。再如重男輕女的觀念,自從父系社會確立以後,男性就成為社會的中心,在中國堪稱”數千年一貫制,男為天(乾),女為地(坤)﹔男為尊,女為卑﹔男為主,女為從。今天,婦女有了與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如選舉權等),但實際上男女仍然是不平等的,如就業機會男女有別,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也很普遍,最嚴重的問題是墮胎,據統計,通過B超鑒定胎兒性別之後要求人工流產的90%以上都是女胎兒。這些現象說明,重男輕女的觀念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根深蒂固。

      不同民族性美標準的普遍性根源于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隨著政治、經濟、科學、藝術等方面的交流,性審美觀念也必然潛移默化地相互影響。社會越發展,民族間交流越頻繁,相互影響的程度就越大,審美標準的趨同性也就越明顯。

      性美標準一方面存在著階級的、時代的、民族的差異,另一方面又由于階級思想互滲、歷史繼承性、民族文化交流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差異性是絕對的,普遍性是相對的,二者是對立統一的。

      

       四、性審美文化

      性審美作為人類直觀自身的活動,不是孤立進行的,它受著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些影響主要來自經濟、政治、倫理、宗教。此外,性審美與藝術之間也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

      
1、性美與經濟

      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這是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須首先吃喝住穿,之後才能從事精神活動 。因此,經濟狀況對性審美活動的決定作用是最根本的。

      我們知道,服裝就其實用價值而言是為己的,就其審美價值而言是為他的(即為了讓別人看),為他的重要方面是為異性。因此,服裝美具有較濃重的性美成分。

      就社會整體而言,也是如此。美國學者戴斯蒙.莫里斯在《觀人術》一書中曾談到過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西方社會,經濟繁榮時期,婦女的裙子呈上升趨勢﹔經濟衰敗時期,裙子就變長而下降。他是對本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裙式的發展和演變作過詳細考察之後得出這一結論的。20年代,經濟發展,裙子較短﹔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發生經濟危機,裙子加長了﹔40年代上半,經濟起飛,裙子又上升﹔二次戰後經濟蕭條,裙子再度下降﹔到60年代,經濟走向繁榮期,裙子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超短裙就是在這時出現的)﹔70年代,經濟平穩,裙子又回到一般長度。對于其中的原因,莫里斯作了這樣的估計和猜測:“或許經濟的安全感使她們自覺地更坦然地面對男性,也或許是整個社會的繁榮,使她們也活潑開放起來。”

      從我國建國後服飾的發展變化也可以看出經濟條件的制約作用。建國初,由于經濟剛剛起步,服裝表現出朴實、整潔的風格,面料、色彩 、款式都較單一﹔到1956年,經濟開始繁榮,沿海地區和大城市出現了服飾多樣化的苗頭﹔但從1958年至十年“文革”,服裝因經濟滑坡而走向單調化,甚至以窮為榮﹔新近以來,經濟上改革開放,服裝呈現出日新月異、豐富多彩的局面。

      美國學者伊麗莎白.赫洛克指出:“服飾是國家貧富的見証。”這一斷語是深中肯綮的。

      不只是服裝,就連婦女的美容化妝,也是與經濟狀況分不開的。

      
2、性美與政治

      政治作為經濟的集中體現,對性美也具有重大的影響。前面提到,十年“文革”期間,服裝極端單調,除了經濟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原因。文革初期的紅衛兵,男女均戴解放帽,穿綠軍裝,紮紅腰帶,女子的長發一律被剪掉﹔之後便是上山下鄉,“滾一身泥巴”,越臟越破舊的服裝越表示保持革命本色,越適應“反修防修”的政治需要。男女之間性的差別被抹殺了,當然也就無所謂性美了。

      兩性關係美的高級形式是愛情,愛情的結晶是婚姻。然而在人類歷史上,婚姻常常是政治需要的手段。王昭君遠嫁匈奴,是漢元帝政治上的讓步之舉﹔文成公主下嫁西藏,負有漢藏和睦的政治使命。最富有戲劇性的是羅馬皇帝馬克西米連的聯姻活動。馬克西米連為皇子時,勃艮第公爵查理為了換取一個國王封號,主動提出把女兒瑪麗嫁給馬克西米連,未果。四年後查理死去,新繼位的瑪麗為對抗法國入侵,再次要求與馬克西米連成婚。馬克西米連飛速前往成婚,目的是借婚姻把尼德蘭納入羅馬帝國版圖。1482年,尼德蘭叛亂,法國乘機逼進,為了向法國妥協,馬克西米連把年僅四歲的女兒瑪格麗特嫁給法國王太子查理。1488年,馬克西米連為了控制布列塔尼,便主動與布列塔尼新繼位的女公爵安妮訂婚,因自己不能分身,就派代表前往舉行結婚儀式。但這時法王查理為了爭奪布列塔尼,搶先娶了安妮,把十歲的瑪格麗特退還給馬克西米連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在政治需要面前,個人的愛情自由被扼殺,這是封建社會的一大特點。在多數情況下,政治對性愛的干預其作用是負面的,政治交易的成功,幾乎總伴隨著愛情的悲劇。

      
3、性美與倫理

      美既然離不開善,那麼性美作為美的構成部分,當然也包含著倫理內容。

      服飾作為性美的標誌之一,其起源和作用是耐人尋味的。一般人認為,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祖先之所以要創造出衣服,乃是為了遮羞。然而德國藝術史家格羅塞對此作了有力的論証。他發現,那些平日總是裸體的澳洲原始部落的婦女在參加性愛舞蹈時,卻要穿起羽制的圍裙,這種做法的目的是要喚起異性的注意。格羅塞認為:“遮羞的衣服的起源不能歸之于羞恥的感情,而羞恥感的起源,到可以說是穿衣服的這個習慣的結果。”“在低級文化間,偶然掩蔽性器官,固然可以有性刺激,但等到掩蔽的習慣成為普通的經常的行為時,就會失去其原來的意義﹔……結果成為我們現在的性刺激的就不是習慣的掩蔽,而是偶然的無掩蔽。……這中間已經有了一種很重大的倫理的進展──性的自制已經成為一種道德。”當原始人類還沒有懂得穿衣的時侯,是沒有羞恥感的﹔遮蔽性器官,是為了吸引異性﹔而當穿衣成為習慣時,羞恥感便產生了,偶然暴露性器官就引以為羞了。因此,衣服的遮羞功能包含著道德自制的內容。格羅塞的見解無疑是深刻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在氣溫最適于人體時仍需要穿衣。對性美的欣賞,也首先是從服裝開始的,只有情侶關係的男女才有可能彼此欣賞裸體之美。這之中,道德規範起著潛在無形、但又極其強大的作用。

      愛情美中,道德的地位更為突出。專一性被認為是戀愛者最起碼的道德準則,保加利亞學者瓦西列夫在《情愛論》中指出:“沒有一個人同時深深地、忘我的、熱烈地愛兩上或三個人。那必然會導致心理動蕩,使人面臨困難的抉擇,分散感情的洪流。愛情首先要求一個人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對象上,要求感受的和諧完整。”《詩經.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意思是說,東門之外女子眾多如云,卻不是我所思念的,只有那個穿著素衣綠裙的女子,才能喚起我心頭的愉悅。愛情的專一被視為美德,而始亂終棄則為人所不齒 。德國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終生只經歷了一次愛情,他為妻子寫下了許多充滿柔情的詩篇﹔馬克思與燕妮是風雨同舟的一對伴侶,患難與共近四十年﹔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愛情也經歷了革命鬥爭的嚴峻考驗。這些人物的愛情都被世人傳為佳話。

      性美是比較容易與單純生理欲求相混淆的領域,因此道德在這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必須注意的。

      
4、性美與宗教

      性美與宗教的關係不亞于與道德的關係。如果說道德在許多方面對性美還有些積極意義的話,那麼,宗教則基本上起著消極作用。在這方面,中世紀的基督教是最有代表性的。

      首先,基督教否定了人體之美。中世紀教堂,裸體繪畫與雕塑是被嚴格禁止的。教會認為,肉體是精神的羈絆,無美可言,人體藝術也就毫無意義。

      其次,與人體美相聯系,基督教也無視服飾美。在中世紀宗教統治下,服裝一律是包圍式的,極力抹殺人的形體特徵,婦女除了臉龐不得不暴露以外,其他部分一律遮蔽起來,這是為了避免引起異性的邪念。從服裝的色彩款式方面看,也是單調和笨拙的。

      更重要的方面是性禁忌,其違反人性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基督教從根本上否定性愛,認為性欲是可恥的,罪惡的。耶穌的使徒保羅就提出“男不近女”的主張,並且身體力行,拋棄家庭,自行閹割,以獻身宗教﹔聖柔米宣稱,聖徒的使命之一,是“用聖潔的大斧砍倒婚姻之樹”﹔聖奈勒斯已有兩個孩子,忽然痛哭懺悔,與妻子離異。琉西霞為了不當誘惑男人的妖魔,自己刺瞎了雙眼,被奉為貞女﹔西爾維斯已年過六十,四十年間一直拒絕盥洗手指以外的部位,來表明自己與性無緣。

      然而,如果真的斷絕男女之欲,那就連這些拯救人類的聖徒也不存在了,人類滅絕,基督教也無法存在,于是只好允許婚姻中的性“罪惡”。但又規定了繁瑣的禁忌日,夫妻在這些日子性交是犯罪的,將在陰間受到烈火和毒蛇的嚴厲懲罰﹔發現這種“不正當性交”的人必須立即向神父告發,神父則對當事人進行公開審判。神學家彼得還規定:凡是結婚後沒有生育子女的夫婦,就應判死罪,因為他們不思正事,只是以性交取樂。

      佛教則為了防止女性誘惑而提出以“九想”來排斥“六欲”,六欲是指男性對女性膚色、形貌、儀態、語言、細滑、人相六方面的欲望﹔“九想”是膨脹想(想像人是膨脹的尸體)、青瘀想(想像人是遍體青瘀)、壞想(想像人是壞爛的尸體)、血塗想(想像人體血肉塗糊)、膿爛想(想像人體濃爛腐臭)、嘬想(想像死後鳥獸來嘬咬尸體)、散想(想像被嘬咬尸骨散亂)、骨想(想像人是一堆白骨)、燒想(想像人死後火化成骨灰)。有了這“九想”,女人就成了極其醜陋不堪的東西,情欲自然就會消失。扼殺性美,是各種宗教的共同之處。

      
5、性美與藝術

      藝術美是生活美的反映和升華。性美是生活美的重要內容,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藝術作品之中﹔藝術又反作用于社會生活,使欣賞者接受熏陶,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包括性審美水平。

      藝術中性美最多出現的是愛情美。古今中外,愛情歌曲、愛情神話、愛情小說、愛情戲曲、愛情影視等等,構成了一片廣闊無垠的海洋。《詩經》、漢樂府、唐詩、宋詞中有大量的愛情名篇,七仙女下凡、牛郎織女等神話,《紅樓夢》、《激流三部曲》等小說,《長生殿》、《牡丹亭》、《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戲劇,都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西方藝術中,愛情占有更大的比重,長篇巨著中,幾乎沒有不涉及愛情的。如莎士比亞的戲劇《羅米歐與朱麗葉》、《奧賽羅》,斯湯達的小說《紅與黑》,高乃依的戲劇《熙德》,席勒的戲劇《陰謀與愛情》,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克列尼娜》等等。這些反映愛情生活的作品真實地描寫了生活中戀人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有正劇,有喜劇,也有悲劇,欣賞者從這些作品中體味著愛情的真諦,作品也激勵著人們去尋求高尚的、美滿的愛情,淨化著欣賞者的心靈。

      無庸諱言,影星、歌星效應是喚起社會公眾性意識的重要媒介。即使他們演出的內容與愛情無關,也會對青少年編織自己的愛情幻想起著巨大的誘導作用,尤其是那種被稱為“性感演員”的人,誘導作用更大。有時,明星效應可能使某些天真的少年誤入迷宮,偏離了愛情的正確軌道,“追星族”中有一些成員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屬于這種情況。

      總之,愛情是藝術永恆的題材,藝術也激發出無窮的愛情力量。

      人體藝術也占有廣闊的地盤。三萬年前原始人類的維林多夫的維納斯雕像以崇拜的心理塑造了一個生育女神的形象,胸、腹、臀、會陰等與生殖有關的部位被夸張了,以表現對生殖的熱情歌頌﹔後來人體藝術就帶有某種象徵意味,也運用變形手法,比如古埃及的方尖牌乃是男性器官的象徵。到古希臘,人體藝術走向寫實,直到當代社會,人體藝術久盛不衰(中世紀除外)。藝術中的人體是經過提煉、加工、升華了的完美形象。往往被視為人體美的標準和典範,因而影響到現實生活中人體美的創造。

      關于性行為,藝術家們大多采取慎重的態度。有關這類藝術內容向來是毀譽並存的,有時,性行為的審美表現與淫穢表現的界限很難划定。《紅樓夢》曾被封建衛道者們斥之為淫書,今天已被視為長篇小說的典範之作了﹔《金瓶梅》也曾被列為禁書,今天人們也能肯定其中的積極價值。實際上,這一題材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回避的,問題在于如何去表現。正確的做法應當是: 將這一內容上升到審美層次﹔ 通過性行為的描寫顯示出特定的社會內容﹔ 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采用暗示手段,即用曲筆。比如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用“露滴牡丹開”一類比喻性詞語暗示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