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奠安宮


廟宇文化工作室 http://folkdoc.com圖片參照

北斗奠安宮概史

一、本宮位置

本宮建在台灣省彰化縣北斗鎮光復里斗苑路一二○號最市中心。

二、沿 革

緣起於明末清初順治十八年歲次辛丑(西元一六六一)即三百二十四年前,福建省泉漳兩族聞悉,忠勇雙全民族英雄鄭成功,旨在反清復明,策將台軍渡海,東征台灣,良將精兵,百戰百勝,攻無不克,荷降蕃服,從此蕃族,自平洋遷至高原,當時福建、廣東兩地,連年飢荒,當時漳泉先民,急謀生計,稱蓬萊仙島,四季氣和,地廣人稀,意欲東渡,謀求百世生計,惟恐遭遇海難,故詣湄洲天上聖母祖宮,恭請軟身天上聖母一尊,祈求護帆,承受聖祐一帆風順,渡海到台灣中部登陸,兩族遷居先祖始覓既成耕社落,立莊創業,先建茅廟,奉祀自湄州祖宮分靈開基聖像,奉仰恩德,爾後務農謀生,確如古言所謂「台地一年熟可餘七年食」,因此故里兩族,姻朋族戚,續遷該址定居務農經商立業,因此人口日益增加,社落年年擴大,人人安居樂業,既而蓋取「悅興」顯示人人安慰喜悅,果爾街勢大振,於是稱名悅興街(昔時悅興街即現在大新里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彰化繁殖場,稍偏東附近。)

三、天后宮建廟記

於清康熙二十三年歲次甲子(西元一六八四)三百○一年前,開基天上聖母德澤悅興,人丁日增,家家興旺,戶戶安樂,駿業宏開,街勢大振,兩族士民聚議,創建天后宮,規劃為前、中、後,三大殿,靠北向南,廟貌壯麗,昔稱彰南,首位廟宇,香火鼎盛。

四、漳泉分莊遷街簡歷

於清雍正九年(歲次辛亥)西元一七三二(即二百五十四年前即偏東沙仔崙建街(即現在舊街仔)漳族另一部份,北遷徙居望庄(即現在睦宜村)泉族將西移,創建東螺西保舊社街(即現在舊眉村東方,圳寮村北方一帶。)

五、漳泉分享古宮協議方案

始建在悅興街古宮,兩族協議,以抽籤決定分享,前、中、後殿之權利,漳族分享前殿,故前殿原有兩座石獅,匾額及法物等,均歸有,而中殿原有法物,由徙居望庄,漳族接管,泉族分享後殿,因此自湄洲祖宮,恭請開基軟身天上聖母,暨諸佛聖仙神法物等,全部歸於泉族所有,既而遷至東螺西保舊社街,重新創建天后宮,漳族所分享前殿,嗣後遷建沙仔崙,因故移址數次,然後建宮田中央,「即現在田中鎮乾德宮」,睦宜村聖德宮確係,始建悅興街,故宮中殿分建屬實,上項實據歷歷可證。

六、漳泉劃分信仰區

從此成立劃分信仰區,漳即偏向東北一帶,計有七十二莊,泉族偏向西南方一帶地域,信仰區共有五十三莊,所屬範圍,北至田尾、溪仔頂、三十張犁、蕃仔埔,西南至溪乾厝、水尾、東州、舊眉,再至莿桐、張厝、三條圳、菜公庄,圳寮,東南至下九庄、下水埔等地範圍內地區,共有五十三莊,均信仰本宮天上聖母,崇祀聖恩。

七、遷街遷廟記

於清嘉慶十年歲次乙丑(西元一八○五)之前烽火四起,前烽火四起,干戈擾民,人心揣揣其慄,艱困未息,禍不單行,繼而於清嘉慶十一年歲次丙寅即一八一年前洪水氾濫,一遍汪洋,成為澤國,不幸舊社街慘遭崩潰,幸有天上聖母庇護,居民安全無損,是時董其事武舉人陳聯登、文學人楊啟元、監生陳宣捷、街耆高倍紅、吳士切、謝膠等六人,急率眾遷北約二里許,寶斗街暫居,立刻重新創街,懇祈天上聖母擇定龍穴吉地,在最市中心,北一段中,重新興建天后宮,後背靠北,八卦山脈南方調和,六合一氣,天然清濁兩水大溪迴護,北有小澗自東至西,四水合流調和天文地理,長朝聖宇,崇祀開基天上聖母,暨古宮原有,諸佛聖神仙,由此可證,本宮淵原確切,由湄洲祖宮分靈,奉祀永留本宮,極甚明確。

八、天后宮改稱奠安宮原義

於清嘉慶丙寅年,創立新街,重建聖宮後,承受聖恩,功庥寶斗,澤沐萬民,人丁興旺,四季無災,家家駿業宏開,螺溪盛出淵儒,英豪秀士,急公好義,造福桑梓,市街日益進展,年年擴充,萬商雲集,當時台灣中南部一帶貿易,均在寶斗交易,因此列入本省六位名勝市街之一,時當清代道光二年,歲次壬午,淵儒賢士,集會商議,撰擇奠安兩字,顯示建宮後,戶戶平安,人人同享安和樂利,永記聖恩,長流萬世,由此將原謂天后宮,改稱奠安宮。

九、轅門官蒞本宮概歷

來自大陸湄洲祖宮勒令有案,世襲轅門官楊文德遷台謀生,定居埤頭庄,轅門官楊文德明悉,本宮確係,自湄洲祖宮,分靈記載有案,且埤頭乃屬本宮,信仰區五十三莊之一,而與本宮相離僅五里餘,尤其展產品出售、日常用品購入,均在寶斗交易,平素交情親如同鄉,所以轅門官楊文德與其子楊為,經常蒞臨本宮協助宮務,及輔導祭典等事。

十、謁祖進香記

於同治三年歲次甲子(西元一八六四)即一百二十一年前,本宮,思源心切,尋根謁祖,叩仰聖恩,集會決議,赴湄洲祖宮進香,當年轅門官楊文德,至誠奉獻,負起重責,隨聖駕自早晨,由本宮起程,當晚在鹿港駐駕,翌日佛曉,揚帆渡海,赴湄洲祖宮,完成第一年進香宿願,相繼三載,至同治五年歲次丙寅(西元一八六六)均由士紳,組成領隊,轅門官領導護駕,每年赴祖宮時,轅門官楊文德,先向祖宮,三獻君臣儀禮後,承受祖宮恩賜,大開中門,歡迎本宮聖駕,登上天后宮正殿,謁祖進香,每年一次進香,承蒙祖宮惠贈,軟身聖像一尊,連續三載進香,受贈共有三尊軟身聖像,本宮虔誠永留奉祀。

十一、第二次謁祖進香記

於清代光緒十二年歲次丙戌(西元一八八六)本宮五十三莊士民,再次集會,商議決定再次赴湄洲祖宮進香,當年轅門官楊文德,壽登六十有四高齡,維其年老志堅,雙肩重負,轅門官任務不辭沿途跋涉,不懼浪洶風襲,歷盡艱辛,志節永存,人間同欽連連進香兩年,屢受祖宮惠贈,軟身聖像兩尊,奉祀在本宮,長存萬世。

十二、第二次第三年進香中斷原因

於清光緒十四年歲次戊子(西元一八八八)即九十七年前,轅門官楊文德命,命已謝世於 其子楊為於清光緒八年歲次壬午,與世長辭,而其長孫楊片(外號阿片)年紀尚幼,僅十歲幼童,未能擔任世襲轅門官,赴祖宮進香重責,由此第二次第三年進香,終告中斷。

十三、第二次第三年進香

於清光緒十七年歲次辛卯(西元一八九一)即九十四年前,五十三庄市庶,急欲完成第二次第三年,進香願望,堅決在當年,赴湄洲祖宮進香,因此由年僅十三歲幼童,楊片繼承世襲轅門官,負起重責,攜信物隨聖駕,赴湄洲祖宮進香,登祖宮時,楊片向祖宮,先行君臣禮後,獻上信物,經祖宮核實,承蒙恩賜,大開正殿中門,歡迎本宮聖駕,趨殿進香,共計六載進香,受贈軟身聖像六尊,奉祀在本宮,永記祖宮恩賜。

十四、進香熱鬧情況

每年進香,五十三莊士庶,均虔誠踴躍參加,善男信女,成千成萬,信仰區各廟宇聖神轎齊出隨駕,計有六十左右座,繞街恭送聖駕,萬眾一心誠敬,各種名俗藝團,及其獅陣、龍陣、梨園競賽等等,熱鬧可觀,團隊計有成百,市街各路塞擠,水洩不通,能使人最難忘,第六年最後一吹,轅門官楊片,年僅十三歲,賦有天性聰慧,能行禮儀,頭戴轅門官盔冠,身穿錦袍,揚威神靈,人稱活神童,坐在八轎上,受千萬信士瞻仰。

十五、湄洲祖宮分靈軟身聖像立案限制恭請轅門官楊文德三代奉獻本宮,建功偉矣,故昔時本宮立案,祖宮分靈軟身聖像,僅限於楊轅門官後代,喜逢慶典,方能恭請鎮宅恭奉,其他信士一切婉拒恭請,由此可證前述,確證屬實,歷歷在目。

十六、光復後進香反成失望

在台灣歸還祖國懷抱,全省人民,不勝雀踴之至當時本鎮士庶,一心誠敬,意欲赴湄洲祖宮進香并慶祝光復,當時本鎮士紳陳錫衍(外號陳其)與其宗弟陳全永北斗鎮長(即日據北斗街長陳璋琪之子)茲為響應地方民意,宗兄弟兩人,相攜會晤,光復後第一任北斗區長林伯餘,陳述此情,當商議計劃之間,世事多變,二二八事件突發後繼而大陸淪陷,政府遷台,因此光復後,尋根謁祖,飲水思源,既成為一場幻夢,如水泡西流。

(1)此案本鎮士紳張協銘極為明悉。
(2)凡居住本鎮七十歲以上年長者,極甚明知此情。

宮 址: 彰化縣北斗鎮光復里斗苑路一二○號
電 話: 04-888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