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忠亭


廟宇文化工作室 http://folkdoc.com【圖片參照】


沿革 ( 義民廟)

距今約兩、三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因感於原鄉生活困頓發展不易,寧為清廷禁令,冒風浪吞噬之險,先後渡海來台開墾。
在早期的拓荒過程中,親族鄉黨自然群聚而居。他們集結人力,發揮團體的開發功能。胼手胝足,筆路藍縷,飽嚐創業維艱之辛酸。由於時有盜匪及未化山胞滋擾,祖先為了長治久安,紛於聚庄四周築渠植竹,以為防禦;子弟壯丁則勤練武術陣式,仿效原鄉團練之組織。平日荷鋤田陌,遇襲則執戈捍衛,並聯庄含族相互支援。這就是日後義民軍組成之武力基礎。
清乾隆五十一年 ( 西元一七八六年 ) ,彰化林爽文舉事反清於大里 ? ( 今台中縣大里市 ) ,設府組盟,建元順天。
爽文以玄緞為冠,盤兩金龍、結黃櫻,自頂垂背,衣袞服,儼然稱尊,並封文武官員,受「萬歲」歡呼。冬十一月,彰化城破,知府孫景隧等相繼遇害。不數日,南路兵進佔諸羅,直逼台灣府城,銳不可當。十二月,北路王作陷淡水,廳治竹塹不保,知府程峻自殺、巡檢張芝馨被執…。一時之間,其勢洶洶,清廷為之束手失據。
然以爽文所部屬不逞之徒,良莠不齊,幾無軍紀可言,所到之處姦殺擄掠,怨聲載道,無辜黎庶聲趨避唯恐不及。當其繼續逝挺進,六張犁庄 ( 今竹北六家地區 ) 首當其衝。林先坤公因率子弟兵丁抗禦,並聯合王廷昌公、陳資雲公、劉朝珍公等數股粵眾之力,迅速集結,凡千三人,奮勇抗敵,以衛鄉土,是乃義民軍之肇始。經六張犁、員山仔 ( 今竹東鎮員山、頭重一帶 ) 之浴血堅守,終會同清廷援軍夾擊,重創來犯,克復塹城。隨助清軍沿途追擊,進屯大甲,並於嘉勇候福康安兵抵鹿港,決戰崙仔嶺,再戰牛綢山諸役,予清廷翼鋒之助,厥功至偉。征戰中,犧牲成仁義軍先烈達兩百餘人。林、王等於回師之時,僱請牛車沿途遍捨忠骸 ( 有黑布圈為記 ) ,原擬歸葬大窩口 ( 今湖口鄉 ) 。唯車過鳳山溪後,牛竟不受驅使,經焚香禱告,並跌筊取決,始悟先烈靈感,復延名師勘驗,確認該處坡地為風水絕佳之 「雄牛齫睏地穴」。

由是徵得地主戴禮成、財成、拔成昆仲以其父戴元玖公之名獻地,擇吉安葬合塚,此即枋寮義民塚之田來。
清乾隆帝因義軍之忠勇衛土精神,特頒親筆「褒忠」 ? 旨,以為獎勵。 接旨後,林先坤公邀集地方領袖劉朝珍公、王廷昌公、黃宗旺公、吳立貴公等,倡議建廟崇祀,以慰先烈在天之靈。經多方奔走捐輸,於五十三年冬,奠基破土,迄五十五年冬,竣工落成,是為「褒忠廟」。
同治元年,彰化戴潮春亂,義民軍為免鄉土再遭蹂躪,銜命二次出征, 獻身義死者多達百餘人,復拾遺骸歸葬枋寮,此即附塚之田來。光緒廿一年,台灣因清廷甲午戰敗割讓日本,兵焚浩劫之下,廟宇盡遭回祿,廿五年,徐景雲、傅萬福、張坤和等湖口庄輪值經理號召十四庄眾信捐資重建,鳩工興築,五年始成。嗣後因年久陳舊,復於民國五十三年興工修繕,使成煥然一新、風物景緻殊美之現今廟宇。日據時代,當局曾有廢除本廟之議,並擬沒收廟產,經地方父老推經理人傅任、彭錦球、蔡坤松等向日據理力爭。並達赴東瀛陳情,終獲保存。

地址 :新竹縣新埔鎮下寮里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