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公的由來


廟宇文化工作室

王爺公的由來

明、清兩朝漢人來台移民,航海技術欠佳,船隻木製不甚堅固。經過台灣海峽時風浪又大,船隻往往易受海浪打翻,許多人葬身海底,其餘或晚到之人,為求平安,祈求神明安請船上保佑大家一帆風順,到達台灣各地。其中以天上聖母(媽祖婆)、千歲 ( 王爺公 ) 、清水祖師(祖師公)、神農大帝(老祖)… 等居多。

古昔封建社會中,王爺的地位只比皇帝低一級,身份大都是皇親國戚,台灣的民間信仰中,。約有一百多位王爺,不過,他 ? 跟皇室並沒有什麼親屬關係,他們是受人膜拜的「消除瘟疫之神」。「王爺公」之典故,據說版面有多種,其中有三種版面流傳較多。

其一為:池府王爺夢彪,在隋朝末年,兵荒馬亂之際,因緣際會與李大亮、吳孝寬、朱淑裕.范承業結為莫逆之交,後人稱李、池、吳、朱、范為府千歲。唐高祖入關後,五人相率投效高祖東征西討,功業彪炳,池王官拜定襄都督,其文質彬彬,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在任時,有瘟神奉玉旨下凡,與池王暢談甚歡,在酒筵中瘟神不慎,洩露奉旨散播瘟疫一事。池王護民心切,遂將瘟疫毒粉全部服入口中,頓時毒性發作,兩眼突出、滿臉烏黑,瘟神措手不及,施救罔效。百姓聞訊,如喪考妣, 悲痛 萬分,而池王為民犧牲精神感動玉皇上帝,逮其昇化, ? 封為「代天巡守狩」之職狩,南巡北狩,消除瘟疫,解厄降福,馨香不替,永護人間。

其二為:為唐宋時期有三百六十位忠臣進士,因皇帝徵召回京,在途中披被奸臣所害而喪命,皇帝感念其忠於國家而追封其王爺之名,並受玉旨 ? 封「代天巡行狩」之職,後來漢人因內亂南遷福建、 廣東 , 因此而廣建廟宇供奉他們 ,消 災解厄 ,永享 人間馨香。

其三為:明朝初年,有三百六十進士,奉皇帝之命,乘船要去服福建,卻不幸在海上遇到了大風浪,船翻了,進士也全部溺斃!皇帝聽到消息後非常難過,於是追封他們為王爺,並命令福建沿海各地建廟供奉他們,並受玉旨 ? 封「代 天巡狩」 之職 , 以消除瘟疫之災 , 並解除民間之厄運為任務 , 因此受到民眾供奉留傳至今。

台灣的居民 ,大 部分是從福建、廣東移民而來的 ,自 然就把王爺的信仰帶到台灣來。早期的台灣由於衛生環境條件不佳 , 各地經常發生瘟疫,有些人便王爺的神位(像) 去消除瘟疫。據老一輩 ,長者 稱 , 本庄里(中陽)中埔代天府的王爺也是驅除瘟疫的神像 ,讓 我們崇拜的理由亦復如是 。王爺 在台灣出現各種不同身份的王爺 , 如三府王爺、五府王爺、五瘟紳、十二瘟王…等 ,一 般地區之「五府上爺」是指李、池、吳、朱、范等五姓王爺 , 但本府廟所奉祀的五府王爺是池、李、朱、蘇、施府王爺(以池王為主神) ,其 原由仍有待考據。根據長者口傳 , 中埔地區居民亦曾發生瘟疫 , 後有台南西港附近移民南來高雄、楠梓。以台糖公司之牛車隊伍眷屬居多,和本區惠民里(昔稱車頭寮)概略相似 , 與原本地區居民和睦相處而行成部落 ,故可推定本府廟之王 爺神尊 ,應 與台南地區有相當關係。

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後 , 政府國策英明 ,百 姓勤儉有加 , 致使士農工商百業崢嶸 , 發達空前 , 全國各省及台灣各地鄉規紛紛來此定居 , 人口急增 ,奠 定了中埔(中陽里)之繁榮景象 , 也象徵了民國時代風調雨順 , 國泰民安的新氣象 ,更感 謝諸多神聖仙佛之保佑 ,才有安居 因樂業的今日 , 也才能平安順利完成廟宇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