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清水巖


廟宇文化工作室 http://folkdoc.com圖片參照 本資料由網友 海神 提供

艋舺清水巖,俗稱艋舺祖師廟,是台灣三級古蹟。艋舺清水巖,主祀清水祖師,位在台北市萬華區,與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也與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合稱台北地區三大祖師廟。

艋舺清水巖為一座受道教、民間信仰影響極多的廟宇。除主祀宋代佛教高僧清水祖師以外,並陪祀天上聖母媽祖、關聖帝君、文昌帝君、魁星、 福德正神等眾神祇。

乾隆五十二年( 1787 年),渡海來台的福建泉州安溪移民,公推翁有來為董事,募得三萬元,為其從原鄉安溪縣湖內鄉清水巖,攜來的清水祖師香火,修築廟宇,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年)落成。

清仁宗嘉慶二十二年( 1817 年)六月,颱風侵襲艋舺清水巖,翁有來於是又向鄉人募捐五千元重修。

清文宗咸豐三年( 1853 年),泉州三邑人為了爭奪艋舺的商業利益,與同安人間發生「頂下郊拼」事件,泉州三邑人慾攻打同安人,但苦於艋舺祖師廟的阻隔。於是威脅利誘,終於使安溪人借道給泉州三邑人,讓泉州三邑人焚毀阻礙其路線的艋舺祖師廟。

事後,安溪人自己負責重建的工作。由本廟董事白其祥向安溪移民,募款銀二萬五千元重建祖師廟,於清穆宗同治六年( 1867 年)整修,但是遲至清德宗光緒元年( 1875 年)方完工。祖師廟原有三殿,格局完整,現只餘兩殿,前為三川殿,中為正殿。而後殿在頂下郊拼時毀於戰火,迄今未建。

日本治台時期之初的明治二十九年( 1896 年)時,祖師廟被台灣總督府,充做為國語學校的附屬學校。

大正十一年( 1922 年),台北州立第二中學亦在祖師廟址草創,並把此事記載入其校歌。台北州立第二中學,也就是現在台北市立成功高中的前身。

在臺北的清水祖師廟中,以艋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與淡水祖師廟三地最為重要,其中又以艋舺祖師廟最具歷史特色,象徵泉州三邑人、同安人、漳州人與客家人外的第四種移民勢力,還見証了「頂下郊拼」,這場影響台北歷史甚鉅的械鬥事件。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臺北盆地周圍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故臺北地區清水祖師廟林立。

[ 編輯 ] 廟內文物
正殿掛有「功資拯濟」匾額,此為清德宗因清法戰爭淡水告捷,所賜之皇帝御筆匾額。自此神蹟,艋舺祖師廟香火更為鼎盛。

光緒年間,清法戰爭西仔反時,法軍侵犯淡水,臺北告急,艋舺方面認為,是因為淡水迎請了艋舺祖師廟的清水祖師神像助陣,祖師顯靈,法軍方敗於淡水。

淡水祖師廟方面,則認為神像原屬於淡水,是後來才寄放在艋舺的。

因為有艋舺、淡水兩派信徒紛爭,從此神像輪流奉祀,而淡水祖師廟正殿亦掛有「功資拯濟」匾額之複製品。

地址: 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網  / 佛寺巡禮 zh.wikipedia.org/wiki/艋舺清水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