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寮拱範宮


廟宇文化工作室 http://folkdoc.com圖片參照

            

第一章 關於麥寮

本鄉位於雲林縣西海濱。居民之祖先,多數跟隨延平郡王,先後到垂。昔於清康熙年間,隸屬彰化縣海豐港堡,即現轄雲林縣之海豐村一帶。當時海豐港交通發達,人煙稠密,每當日麗風和,佇立海岸眺望,碧空蔚藍,海面橙綠,停泊著點點帆影,船冒黑煙,宛如一幀美麗華案。彰化與嘉義附近之商賈,莫不以此為出入咽喉,人口最密時,曾超出三萬人。嗣後於清乾隆年間,新虎尾溪洪水氾濫,水浪直衝海豐港,居民遭難,流離失所,空前巨災,淹塞港口,風砂亦猛烈阻滯,諸豪商及失所難民,奉聖母賜示,乃遷居現住地,開設商埠,或築寮墾地務農,普遍種植小麥,成為「麥仔」之盛產地,故取名「麥寮」,即今之麥寮鄉。本鄉現轄內計十二村,面積一○六公頃,住戶達八千三百餘戶,人口三萬三千多人,鄉民勤茁耐勞,為傳統保守之農業社會,現台塑集團於民國 83 年設立六輕以來,新增離島工業區土地約三千公頃,各項設施亦具規模,除帶動本鄉由農業社會走向工商化外,同時帶來鄉民之謀生契機,前程似錦。

第二章 拱範宮天上聖母發祥地與建立

拱範宮崇祀開山聖母之始,溯於公元一六八五年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由湄洲純真老禪師,佩奉湄洲廟(原朝天閣,於康熙二十二年更為正殿之)正六媽神像,自海豐港登陸到臺,恭祀於故海豐街。聖母威靈顯赫,百禱百應,普受崇敬,經地方書信虔誠叩求聖母金身留臺永祀,逐發起建廟並新塑諸神像以便崇祀,廟名「拱範宮」意求「拱衛範圍之生靈平安永康」。迨至乾隆年間,新虎尾溪洪水成災,分三大支流沖入海豐港,港口埋沒,居民流離,旋奉聖母指示,於公元一七四二年乾隆七年壬戍,神人一志,鶯遷於現處,屹今朝民國九十二年廟史已達三一九年。

本宮穴位,坐乙向辛兼辰戍,分金、辛卯、辛西。宮殿背山面水,地脈鍾靈,每當夕陽西下,適對山門中央,經各地名人輿師共認,讚為美人照鏡之聖地。又本宮正西方,遙遠海面,自古至今,每逢春臨,必有一道虹光出現,光地奪目,宛似眾星朝拜,如斯奇觀,相傳請發祥地湄洲祖廟之靈光,與本宮靈氣交會互映之莊嚴景象。聖母威鎮於此,普護蒼生,香火鼎盛。

第三章 拱範宮之神佛及宮廷巡禮

本宮蘶立麥寮街頭,規模宏壯,雕樑畫棟,內外陳設,古色古香,華麗美觀。大門兩檻一副石刻對聯 : 「拱手朝天宇內蒼生皆托庇,範儀蓋世海隅黎庶盡蒙庥」,闡明聖母神功及建宮緣起。

全宮分四進:第一進為三川,第二進為天公亭,第三進為正殿,供祀聖母。千里眼、順風耳,立定兩側,石獅一對,蹲於門前左右,威嚴動人。第四進為後殿,供祀觀音菩薩。後左龕供祀父母,右龕供祀註生娘娘。左右側邊有十八羅漢神位。左殿供祀五文昌夫子,右殿供祀五穀王。後殿之左室為玉毫堂。供祀開山老禪師,紀念其開山事蹟。

宮內四周,環境幽雅,尤竭盡雕刻之能事,且殿中懸掛清嘉慶、光緒二帝及歷年中央及地方首長所頒賜之匾額,均具歷史意義。惟正殿屋頂年久失修頹落處處,遇雨成災現己進行整修,惟其經費龐大,尚賴各書信大力支持與贊助,共襄盛舉,並為遠途香客休宿膳食之便,備有香客大樓及由本宮義工組成之伙食團,提供最優質之服務,歡迎各地善信大德蒞宮指導。

門前宮庭駐足於此,觀望聖殿,頓時蕭然起敬,人人獲聖母慈光普照,家家戶戶必增福添壽。

爰將本宮崇祀諸神佛之原始列明如下:

壹、正殿供奉:

一、 湄洲正六媽神像,自公元一六八五年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渡台,崇祀至今。

二、鎮殿大媽暨正二、三、四、五媽神像,自本宮奠基公元一六八五年崇祀至今。

三、聖母祿位,於公元一八八一年清光緒七年辛己,木宮往湄洲祀廟謁祖進香,途經廈門,聖母顯靈救災除疫,由廈門人士新雕奉獻,迎回本宮奉祀至今。

四、新大媽暨新二、三媽神像,自公元一九一八民國七年戊午三月二十二日崇祀至今。

五、湄洲金面四媽神像於公元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己未,木宮前往湄洲謁祖進香,特由祖廟迎回本宮崇祀至今。

六、新四、五、六媽神像,自公元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己未八月二十八日崇祀至今。

七、慶二、三、四、五、六媽暨馨二、三、四、五、六媽神像自公元一九三二年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四月十三日崇祀至今。

八、副湄洲四媽坤像,自公元一九四十年民國二十九年庚寅正月十五日崇祀至今。

九、隆二、三、四、五、六媽暨恩二、三、四、五、六媽及惠二、三、四、五、六媽等十 五尊神像, 自公年十九五九年民國四十八年己亥九月初二日崇祀至今。

殿中:中壇元帥自本宮奠基崇祀至今。

殿前:千里眼將軍、順風耳將軍自本宮奠基崇祀至今。

龕下:虎爺將軍自本宮莫基崇祀至今。

正殿主神天上聖母(自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崇祀至今)

「天上聖母」台灣民間又稱「天妃」、「聖妃」、「天后」、「媽祖」、「媽祖婆」等名號;香火之盛、信徒之眾,居各神祇之冠,已蔚為一股強大的信仰熱潮。

世代為官.慈善傳家

媽祖姓林名默娘,福建省與北府甫田縣湄洲嶼人,祖先原籍河南,始祖林披係唐朝人,生有九子,其中一子名林蘊,於唐憲宗時官拜郡州刺史,其七世孫中有名保吉者(相傳為林默娘之曾祖父),改文習武,五代後周世宗拔擢為統軍兵馬使。後天下大亂,兵連禍結,林保吉辭官播眷南遷,隱居於福建省興化府。其子林孚承繼世勳,曾任福建總管,不久亦辭官隱退。

林孚獨子林愿,一名惟憩,曾任福建都巡官,娶妻王氏,生子洪毅,未幾又添大娘、二娘、三娘、舜娘及痴娘等五女。林愿為人敦厚樸實,樂善好施,鄉人皆尊稱為「林善人」,年過四旬時,夫妻析求觀音再賜一子以光宗桃。一日王氏夜夢佛祖賜仙丹而娠孕,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年)三月廿三日產下一女,當產之時有紅光自西北射入,滿室奇香,氤氳不散,確有神異,么女出世之後,經月不聞啼聲,因此命名為「默娘」。

海上女神.聖德馨香

默娘成道以後,時顯神靈,飄然往來於海上,經常於驚濤駭浪之中,出現番示紅燈(俗稱媽祖火),救人免於海難,鄉里親族祀之甚虔。後因靈蹟處處彰顯,聲動朝野,朝廷特效封廟額為「順濟廟」,此後追封不斷,民間崇祀日隆,清朝時又加封為「天上聖母」。

媽祖自北宋開基顯化後,歷代帝工莫不尊崇有加,遺官致祭,迭賜褒封,自「夫人」、「天妃」、「天后」以至中「天上聖母」,可謂殊榮在身,無以復加。

殿前 千里眼、順風耳將軍

封神演義云:軒轅廟年有二偶人,名叫高明、高覽。商末,由於紂王暴虐無道,周武王舉兵反射,二偶人乃聚精幻形,稱千里眼、順風耳,兄弟二人助紂為虐,姜子牙遣大將雷震子為先鋒,兩軍交戰,周兵所言所行,彼皆告知,故雷震子之軍慘敗潰走,太公驚異道:「彼定為妖魔」,乃取出照魔鏡,始知軒轅之二神將,千里眼能視千里景物,順風耳能聽及萬里之外人言;翌日出戰,周兵亂敲金鼓,順風耳無法聽其真;大張旗旛,使千里眼不能視其實,眾軍澆撒狗血於地,以厭邪氣,二妖隨及變化清風逃遁,姜太公擲飛劍斬之,削其一耳墜於地,太公前往軒轅廟觀看,果見其一偶已缺一耳,太公畫符籙,斬而葬之,二妖自此除矣!

另有一說,千里眼與順風耳二人,自周武王伐紂時,雙雙犧牲,二人妖魂出沒桃花山,貽害居民。媽祖知情後,前往收服,二怪願棄惡從善,跟隨媽祖左右,為媽祖眼觀千里災難,耳聽四方哀告。

媽祖駕前大將 順風耳能耳聽萬里之言

媽祖駕前大將 千里眼能眼觀千里之景

正殿龕下虎爺將軍

虎爺將軍為寺廟不可或缺之神祇,一般寺廟神案下均供虎爺之塑像,通常俗稱虎爺公,有驅逐瘟疫及鎮護廟堂之功用,相傳兒童腮腺炎時,可用紙錢撫摸虎爺下額,然後擦貼患部,心誠者相信可消腫痊癒。又虎爺之口有張開之型,可招來財寶,一般信徒極為深信。本宮虎爺極為靈驗有求必應。

殿前:中壇元帥太子爺

據傳說,左手執乾坤圈:右手拿起火尖鎗,腰束混天綾,左腳踏風火輪的中壇元帥,係玉皇大帝駕前之神將。俗稱太子爺、太子元帥、羅車太子、李羅車、羅車公,其傳說自「封神演義」云;姓李名哪吒,商紂王人,為陳塘關總兵李靖之三子,傳為靈珠子轉世,神通廣大,輔助周武王代殷奠定周朝基業,後世奉為神將之統帥,為玉皇駕前統率五方營神兵神將,奉玉帝諭令降凡鎮壓凡間邪魅。

貳、左殿供奉:

五文昌夫子暨諸神像,自公元一九○○年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八月,為遷本宮崇祀至今。又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之祿位自民國三十六年丁亥二月初三日奉祀至今。

左殿文昌殿

文昌殿供奉文昌夫子亦稱文昌帝君,是考生及讀書人的保護神。文昌帝君的民俗信仰,有天神和人神之分。天神是指北斗七星之一的「文昌六星」;人神所指文昌帝君則稱梓潼帝君,文衡聖帝(關聖帝君)、孚佑帝君、朱衣神君、魁斗星君合為五文昌,主掌人世之功名利祿。

本宮文昌殿亦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及倉頡先師神位。孔子為周朝春秋時魯國人(今山東曲護阜),名丘、字仲尼,孔子生有聖德、學無常師,不恥下問,周遊列國十八年,畢生施學有教無類,弟子三千,精通六藝者有七十二賢人,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倉頡先師始創文字作書,以代結繩之政,以記萬事,我國之有文字,始於伏義之八卦,以後沮誦亦改進,而倉頡則集其大成,尊稱為制字先師。

文昌帝君專執「文昌府」事及人閒功名祿籍,歷代自有科舉制度以來,深受士人學子所敬重,甚至當今每逢聯考、試典季節,為人父母代子女跪求文昌帝君神前,以祈求金榜題名,為古今讀書人崇奉之特定神明。本宮文昌五夫子及報喜官,崇祀年代久遠,深受文人崇敬,並主動成立「聚奎杜」專司照料,且文昌殿備有文昌燈,可為眾學子及祈求仕途順遂者,點燃文昌燈祈福,祈求金榜題名、仕途順遂,歡迎眾信請點文昌燈。

參、右殿供奉:

五穀王暨諸神像,自公元一八二七年清道光丁亥年崇祀至今。左右殿二側供奉:太歲神君神位自奠基崇祀至今。

右殿神農殿

神農殿供奉神農大帝亦稱五穀先帝、藥王大帝、開天炎帝、五穀王等稱謂。神龍殿並配神龍王、水仙尊王、龍首。

神農氏為我國古帝之一,據考證為長江流域第一位古帝,今湖北省隨縣人氏,中華五千年史載;炎帝神農氏,起於烈山,亦曰烈山氏,以火德王天下,故為炎帝。古時民不粒食,未知耕稼,因天時相地宜,教民種五穀,故尊請神農。民有疾病,未知藥石,乃親嘗草木之滋,察溫寒之性,一日之閒,而遇七十毒,神農嘗百藥之時,歷百死百生,其得三百六十種 藥草,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草。

神農五穀先帝對我國農業偉大貢獻,一是教導人民種五穀糧食,一是發明農作生產工具,開創了五千年來以農立國。神農藥王大帝也是我國醫藥的始祖,神農始嘗百草,為了替百姓治病,而誤噹劇毒的斷腸草,最後 犧牲性命,其不朽功蹟,永遠為子孫萬代所景仰。故農民、藥商;醫師皆奉神農大帝為守護神或祖師爺。

肆、後殿:

正龕供奉觀音佛祖,自公元一七六五年清乾隆三十年乙西,崇祀至今。

左龕供奉聖父母、聖兄、諸聖姊神位,自公元一九三八年民國二十七年戊寅,九月重陽,崇祀於後殿至今。

右龕供奉註生娘娘自公元一七六五年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崇祀至今。殿前壁龕供奉十八羅漢及諸神像公元一七六五年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崇祀至今。

後殿左室供奉開山和尚純真璞公老禪師,以紀念其開山事蹟。

後殿正龕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又稱觀音佛租、觀音媽、觀音大士、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等。

相傳觀音菩薩之父為興林國妙莊王、母為寶德后,其姊為妙音、妙元,觀音為第三女,名為妙善,係慈航尊者降生,不忍眾生墜入六道輪迴,遂大發慈悲之心,救世間疾苦以超渡眾生,於南海普陀洛迦山修成正果,當時妙莊王因毀棄佛法惡疾纏身,妙善 ? 刈 目斷臂以治父疾,並濟渡 父母、胞姊,功果圓滿,受封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觀音佛祖轉劫倒駕佛辰之目為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為得道紀念日,九月十九日為出家紀念日,觀音佛祖大慈大悲,為婆婆世界眾生所景仰,化身千萬尋聲救苦,廣濟人大普渡眾生,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十八羅漢

羅漢係梵語「阿羅漢」,是佛弟子中修證最高者,必須具備四智、八解脫、三明、六通,因成就阿羅漢果者,已斷盡生死,不復三界輪迴。

所請四智--苦已知、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

八解脫--內有色想觀外色鮮、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津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遠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六通--天眼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盡通。

台灣奉祀觀音菩薩的寺廟或大殿,都於兩壁配祀十八羅漢,每邊九尊,即彌勒尊者、達摩祖師、誌公禪師、降龍尊者、目蓮尊者、飛杖尊者、開心尊者、進花尊者、進香尊者、戲獅尊者、長眉尊者、伏虎尊者、掏耳尊者、弄跋尊者、情道尊者、進燈尊者、進果尊者和梁武帝君。

後殿左龕聖父母

后殿左龕供奉聖父、母及聖兄、聖姐神位。宋慶元六年(一二○○年)媽祖神靈昭應,協助官軍平定大奚賊,寧宗封賜神父林惟愿為「積慶侯」,神母王氏為「積慶夫人」。至清嘉慶六年(一八○一年)敕封天后之父為「積慶公」,母為「積慶公夫人」。道光二十一年(一八一四年)加封聖父為「衍澤積慶公」,聖母為「衍澤積慶公夫人」。

後殿右龕註生娘娘

后殿右龕供奉註生娘娘,註生娘娘是專管人閒生兒育女之事的女神,其信仰普及我國各地,主司懷胎、安產、授子、護兒等神職,為久婚而不孕或保胎待產之婦女,所虔誠奉祀的神祇。

註生娘娘稱「註生媽或授子神」,民間崇拜的註生娘娘像多為一手拿珠筆,另一手拿簿冊,顯示人閒生男生女早有定數。在中國傳統思想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故註生娘娘成為家無子嗣者殷勤求子的希望所託,並保佑嬰兒一切平安健康。

農曆三月廿日是註生娘娘的千秋日,已婚婦女常於此日求嗣,可得才子才女,或帶小孩前往祈祝。

本宮信徒舉凡生兒育女之人生大事,皆祈求本宮註生娘媽,凡祈求者無不靈驗因而香火鼎盛。

後殿左室開山玉毫堂

麥寮拱範宮的建廟媽祖崇記史,根據沿革記載,早在前公元一六八五年清康熙廿四年,純真璞公老禪師,自湄洲將一尊媽祖像,隨身同渡來台,奉祀於當時的麥寮海豐街,並建廟命名為「拱範宮」,迄今民國九十二年已有三百一十九年的悠久歷史,當時鄉民將歸仙後的純真老禪師靈位,設於廟中側殿供後代膜拜。因此論歷史淵源,麥寮拱範宮堪稱為本省奉裡媽祖最早的廟宇。

宮址:雲林縣麥寮鄉中正路3號
電話:05-693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