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寧宮


廟宇文化工作室 圖片參照】【廟宇介紹

有關三山國王信仰的起源,在元代翰林院國史編修宮劉希孟所撰的「明貺三山國王廟記」,一文中,有詳細的記述。且該文也被編入明代《永樂大典》。目前台灣的一百多座三山國王廟。為溯本追源。

元代劉希孟所撰「明貺三山國王廟記」原文如下:

皇元統一,四海懷柔,百神累降德音,五嶽四瀆,名山大川,所在官司歲時致祭,明有敬也。故潮州路三山神之相,歷代不武,蓋以有功於國,宏庇於民,式克至於今日。休潮於漢為揭陽郡,後改為邑。於西北百里有獨山,越四十里有奇峰,曰玉峰,峰之石有亂石激湍,東湖西惠,以石為界。渡水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為鎮,越二十里有巾山,地名霖田。三山鼎峙,其英靈之所鍾,不生異人,則為明裨,理固有之。世傳當晴時,失其甲子,以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托靈於玉峰之界石,廟食於此。其地有古楓樹,降神之日,上生蓮花,紺碧色,大者盈尺,咸以為異。鄉民陳姓者,白晝見三人乘馬而來,招己為從,忽不見,未幾陳遂與神具化,眾尤異之,乃周爰命諮謀於巾山之麓置祠含祭。前有古楓,後有石穴,昭其異也。水旱疾疫,有禱必應。既而假人以神言,封陳為將軍,赫聲灌靈,日以益著,人遂共尊為化王,以為界石之神。唐元和十四年,昌黎刺潮,淫雨害稼、眾禱褲而響答,爰命屬官以少牢致祭而祝以文曰:「淫雨既齊,蠶穀以成,織女耕男,街衙欣欣,是神之庥庇乎人也,敢不明受其賜。」宋藝祖開基,劉鋹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愬於神,天果雷電以風,鋹兵大敗,南海以平。逮太宗征太原,次城下,忽觀金甲神人操戈馳馬突陣,師遂大捷,劉繼元降。凱旋之夕,見於城上雲中出現「潮州三山神」旗旌,乃詔封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曰:「明貺」,勒本邵增廣廟宇,歲時合祭。明道中復加封「廣靈」二字。則神大有助於國也,尚矣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廟,歲寺走集,莫敢遑寧。自肇蹟於晴,顯靈於唐,受封於宋,迄今至順壬申,赫若前日事。嗚呼盛哉,神之廟食於邦,與山為礦,與海同流,豈徒曰捍我一二邦以備。

明進士盛端明所撰的「三山明貺廟記」原文如下:

潮之明貺三山之神,其來肖矣。夫潮及之揭陽,於漢為郡,後改為邑。邑兩百里有獨山,越四十里有奇峰,玉峰之右,有眾石激湍、東潮、西惠,以石為界,
渡水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為鎮,三十里有中山,地名霖田。三山鼎峙,英靈所鍾。當隨時失其甲子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於巾山。自稱昆季受命於天,分鎮三山,托靈於玉峰之石,廟食於此地,前有古楓樹,後有石穴,降神之日,上生蓮花綠白色,人者盈尺。眾異之,乃即巾山之麓,置祠含祭。既而降神以人言,封陳為將軍。赫聲灌靈,日以益著,人遂尊為化王,以為界石之神。唐元和十四年,昌黎韓公刺潮州,霆兩害稼,眾禱於神而響答,受命屬官以少牢致裡,祝以文曰:「淫雨既齊,蠶穀以成,織女耕男,欣欣街衙。其神之保庇於人,敢不明受其賜。」宋藝祖開基,劉鋹拒命,王師南討。潮守王侍監赴禱於神,果雷電風雨,鋹兵遂北,南海乃平。迨太宗征太原,次於城下,忽睹金甲神人揮戈馳馬,師遂大捷,魁渠劉繼元以降。凱旋之日,有旌見城上雲中,曰「潮洲三山神」。乃命韓指揮舍人,詔封巾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賜廟額曰「明貺」,效本郡增廣廟宇,歲時舍祭。明道中,復加「靈廣」二字。蓋肇蹟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數百年來,赫赫若前日事。嗚呼神之豐功盛烈,庇於國,於民亦大矣哉。潮之諸邑。在在有廟,莫不紙祀。水旱疾疫,有禱必應。夫惟神之明,故能鑒人之誠。惟人之誠,故能格神之明。神人交孚,其機有如此。謹書之,神海內人士歲時拜於祠下者,有所考而無懈於誠焉。賜進士第、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體部尚書,前左春坊左庶子,翰林侍讀,經筵講官同修國史郡人盛端明撰。

在劉希孟所撰「明貺三山國王廟記」的記述中,清楚的告訴我們,三山國王信仰乃是一種以三山神的祭裡行為。它源起於隋朝,當時潮州西方的中山石穴中,出現了三位稱兄道弟的神人,自稱受天之命,坐鎮三山,托靈於玉峰上的界石,當他們由天而降時,附近的楓樹竟開滿了徑大及尺、顏色青裡透紅的蓮花,顯得祥瑞異常。另外又有陳姓的鄉民,自稱看見三位神人,白天騎著馬來招他為從,不久便跟著羽化。人們訝異神蹟,便在巾山之麓建詞祭裡。繼而又以假人神言,封陳為將軍。自此每當水旱成災或人民疾苦求禱於陳將軍時,均能化險為夷,聲靈顯著,人遂尊為爺王,並將弛和三山神合稱為界石之神。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吏。以他原是在朝刑部侍郎之尊,驟被貶調南夷之地。按一般官吏。不免都會灰心意伶,不再過問政事。然當韓愈抵潮到任之後,不但沒有氣餒,反而非常關心民間疾苦。當他得知府屬地區農作物正受綿綿淫雨傷害時,立即替老百姓向鄉土神祇的界石神禱告,等到雨過天晴,五穀豐收時,又命屬官以少牢之禮致祭於界石神並祝以文。

告於界石之神曰:惟封郡之內,山川之神,克休於人,官則置之室宇,蠶穀以成,織女耕男,街衙欣欣。是神之穌庇於人也,敢不明受其賜。謹選良月以裡,神其鑒之,刺史韓愈視民疾苦為己任,不僅贏得潮州人的愛戴,他的入鄉隨俗尊奉界石神祇而使五穀豐收,更使以農為業的潮州人對三山的佑民靈驗益加信服而心存敬仰。

宋太祖開基,為一統天下大業,平息五代十國長期的紛爭,更矢志出兵,試圖削平殘存的南漢、吳越荊南、後蜀、南唐、北漢等六國,他的願望雖然沒有達
成,至少已平定了四國,結束了唐代以來中原藩鎮割據的局面。當他在位十一年時,在廣東一帶領有嶺南四十七洲的南漢屢犯邊陲,多次遺使勸逾無效,給北宋的安定帶來莫大的威脅,北宋開寶三年(公元九七○年,太祖命潘美率軍剿討,不出數日,連破諸城。翌年辛未,南漢君主劉張被迫至廣州柵頭附近,依峙山谷築木柵困守。潘美獻計火功,當時的潮州守侍監王某,為求得勝,乃向三山神禱告,果風雲大作,在風助火勢的情況下,劉鋹落敗就擒,北宋領土自此擴及廣東沿海。

宋太祖去世之後,太宗繼承其遺志,首在興國三年(公元九七八年)收服了領有閩海漳泉之地的吳越。並完成其霸業,消滅十國中最強勁也是最後一個王國的北漢,乃於興國四年(公元九七九年),太宗御駕親征,並以潘美為北都詔討使,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三路夾擊,北漢軍在遼軍援不繼的情況下,宋軍直圍太原城,正在宋軍於城下攻堅未克之時,忽見金甲神三人揮戈馳馬前來肋攻,迫得北漢君主劉繼元開城投降。這一次的太原大捷,奠定了北宋的基礎,凱旋之夕,忽見城上雲端有「潮州三山神」旗幟出現,宋太宗乃詔封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曰「明貺」,力勒本郡增廣廟宇,歲時合祭。這就是三山國廟又稱明脫廟的由來。

蓋三山國王威靈顯赫,自巾山之麓置廟奉祀之後,附近民眾前往膜拜者日多,每年國王誕辰之日,更是四方朝拜者眾。由於求而有應者之相傳遠播廣及潮、梅、惠等州,因而各城市地區為求安納福,紛紛相繼建廟奉祀。因潮州人普遍信奉三山國王的流傳,乃有三山國王為潮州人守護神與福神之稱。

根據揭陽縣三山國王祖廟管理委員會之「三山祖廟」記載,對有關三山國王之生日及三王爺坐王位與俗姓記述中,載有巾山國王「大王爺」係農曆二月二十五日生,而此日正是三山神出巾山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顯化之日,因而三山祖廟信徒習以此日為三山國王誕辰之日,也是本宮三山國王誕辰記念日。各地三山國王廟都能遵循,並將三山國王誕辰紀念日,同訂於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日舉行。



三山國王係潮州府民的守護神,所謂三山則指廣東省揭西縣(原褐陽縣)霖田都之巾山、明山與獨山,巾山國王姓連名傑字清化,生於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十八年(西元四四一年)二月廿五日,明山國王姓趙名軒字助政,生於元嘉二十年(西元四四三年)六月廿五日,獨山國王姓喬名俊字惠威,生於元嘉廿一年(西年四四四年)九月廿五日,三人情同手足,結為金蘭之交,合力平寇,功成身退,隱居三山,天子仰其德,勒封為「三山國王」,嗣後修道昇仙,屢顯聖蹟,保國安民,朝野感其德,因立廟奉祀之。

關於三山國王的聖蹟傳聞頗豐,茲述其略史如下:

大國王連傑七歲父母雙亡,孤苦零丁,子然一身,幸得張員外收留為花童,員外之子生性不肖,雖聘請墊師、武師教文習武,卻無甚成果,反倒是連王耳濡目染十餘載,通文達武,極為傑出。迨張員外病故,張公子驅趕車連王出府,連傑無奈之餘,遊走四方。一日行至南山,見有一名白馬少年為賊騎追趕,乃拔刀相助,擊退賊眾,此白馬少年正是趙軒,英雄相見,惺惺相惜,遂邀請連傑回府盛情款待;三日轉眼而過,連王辭別趙軒,續行四方。

一日行抵一山村,望見一濃眉少年為鄉豪家眾圍毆,乃縱馬相救,細問其故。原來少年正是獨王喬俊,因不滿土豪強搶民女而路見不平,寡不敵眾之際幸得連王搭救,心中感銘萬分。二人言語投機,結為金蘭,連王為兄,喬王為弟。

是年六月十三日,兄弟二人馳馬出遊,喬王先行。忽遇數騎快馬迎面奔來,喬王閃避不及,人仰馬翻,雙方理論之際,連王趕抵勸止,對方主人亦縱馬前來道歉,二人視線相逢,不禁怡然而笑,原來正是趙軒,於是化干戈為玉帛,三人效桃園之義,結拜為異姓金蘭,時連王年廿四居長,趙王年廿二居次,喬王年廿一為少,三人垂則同行,夜則同榻,日日學文習武,心存報國之志。

有日,兄弟三人同遊山間,忽見一鬍鬚老者為猛虎追擊,三人縱馬提槍搭救,老人感激之餘,贈予黃龍繡旗,且言他日入京赴考,此旗必有助益。赴試在即,三人連袂入京,卻被貪官逐出考場。贈旗老者原係樂華親王,久候三人不至,急召主考官,主考官辯稱三人無禮被逐,親王大怒,下令出榜尋回,連傑三兄弟誤為追緝,乃桃往華山隱居,日習武藝不輟。

三年之後,山東匪寇猖獗,大將郭勇率軍討伐,不幸陣亡,於是御駕親征,無奈賊寇兵強馬壯,御軍且戰且走,天子命有旦夕之危,一髮千鈞之際,連、趙、喬三人如天神下降,計誘賊兵落入斷崖,自相踐踏,於是御軍轉敗為勝,賊亂方平!天子召見三人,讚譽有加,並論功行賞,勒封官階。唯兄弟三人視富貴榮華如浮雲,執意歸隱山林,天子無奈,乃勒封三人為「三山國王」,御賜尚方寶劍,除暴安良之時,准予先斬後奏。

三山國王身在山野,而心繫家國百姓,遇有災亂兵焚,必出山佑肋,故深得朝野敬佩崇仰。後三人得道昇天,潮州百姓追崇三王恩澤,特興建三山國王廟,萬世崇奉不替!

中壇元帥

中壇元帥或稱大羅仙、太子元帥、金康元帥、金環元帥、羅車太子,台灣民間俗稱太子爺,也就是哪吒太子,俗名李哪吒,係李靖三子,亦稱哪吒三太子。

據封神榜載:李靖係殷周時代陳塘關總兵官,其夫人姚氏懷胎三年六個月,產下一大肉球,李靖剖開一看,是個可愛嬰孩,便取名哪吒。哪吒傳為靈珠子下世,拜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為師,學武習藝,由於天資穎異,一身功夫,十分了得。後與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相戰,抽龍筋而犯下濤天大罪,於是剖腹剔腸予母、刺骨碎肉予父,以報答雙親恩德。此後,哪吒魂魄四處遊盪,其師太乙真人乃取蓮花兩枝、荷葉三片,使之化身重生:奉領天命,助西歧姜子牙滅殷伐紂,完成大業。後又蓛封為玉皇上帝駕前神將,統帥東、西、南、北、中五營神兵神將,是以又尊之為中壇元帥、中營神將或中營大將軍。

天上聖母,台灣民間又稱「天妃」、「天后」、「媽祖」、「媽祖婆」,是中國史上充滿傳奇的聖女,得道成真後仍降靈度世救人,關於其生平聖蹟史籍有明文詳載。

天上聖母俗姓林,名默娘,福建省興化府甫田縣湄洲嶼人,父林愿,樂善好施,致力於鄉里公益,鄰里皆以林善人尊稱。林公與夫人王氏,原育有一男五女,長子洪毅自幼體弱多病,林氏夫婦朝夕焚香禱祝,祈求觀音再賜一子以光宗祧。後周世古至八年(西元九五九年)六月十五日,林夫人夜得一夢,見南海觀音大士賜服仙丹一粒,不久即有孕在身,林公夫婦欣喜不已,以為佛祖賞賜仙丹,必送貴子。

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0年)農曆三月廿三日亥時,一道紅光自西北而來,射入夫人房中,異香氤氳不散,不久王氏誕女於室。林府么女自出生以至彌月,終月不聞啼聲,林公遂取名為「默娘」。默娘慧靈天授,自幼即聰穎過人,喜誦經焚香,不食葷腥;八歲時,隨墊師訓讀,十二歲已精通經史子集,墊帥自量才識不足,不敢續任。宋開寶五年(西元九七二年),默娘十三歲,有自稱玄通道人者毛遂自薦,願意入門授學,默娘自玄通道人處,習得「玄微秘法」,貫通儒、釋、道三教學理,自身修持已至「出陽神」之肉身修真境界。

默娘十六歲,與友伴嬉戲於井邊,忽有一神者手捧銅符冉冉升空而上,鄰女見狀驚慌四逃,唯獨默娘神色自若,跪地合掌頂禮,神者授與銅符,世稱「觀井得符」。默娘幸獲銅符,道根日深,玄機銳進,時顯神異濟世助人,鄉里尊稱為「神姑」。默娘十九歲,父兄渡海北上,默娘正坐於織布機前織布,忽然心有所感,便於機上閉目神遊,一時面色生變,手持梭,足踏機軸,惟恐有失,這時林母進房見其神色有異,急忙喚醒默娘,默娘失神之下,手中機梭應聲墜地,醒後不禁失聲涕泣云:「父親無恙,而兄長已遭滅頂。」不久,惡耗傳來,果如默娘所言。從此默娘更虔咀修道,立志拯救海難,並時時濟助地方百姓,除害、禱雨,神通四達,聖名傳遍朝野,廿三歲收伏桃花山二怪為左右部將,即「千里眼」與「順風耳」二位將軍。

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西元九八七年),默娘廿九歲,自知世間人壽已盡,將回歸天府,於是年農曆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拜別家人,登上湄峰日聖局處,此時天樂飄揚,彩雲佈天,默娘衣袂飄然直入雲霄,湄洲島民感念媽祖恩澤,跪地恭送,並建廟奉祀,尊為「通賢靈女」。

媽祖昇化後,經常往來海上,在驚濤駭浪中,出現紅燈警示漁船,漁民稱為「媽祖火」,從此媽祖被奉為海上守護神,茲澤廣庇,沿海各地均建有媽祖廟酬恩祭祀。歷朝皇帝則遣官致祭,迭賜褒封,宋光宗敖封「靈惠妃」,至元世祖進封「護國明著天妃」,到明太祖尊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到清康熙十九年封為「天上聖母」。


玉皇上帝俗稱天公,係玄穹至尊之神明,上掌三十三天,下轄七十二地,總樞百神暨億萬生民,自古以來即普受萬民崇奉。溯我國對玉皇上帝之信仰,係源於傳統敬天畏天之思想,此一至高無上之天,不具形相,於冥冥中潛運默化,造生萬物,天地於焉設立,庶物得以生生不息,因其造化之功、統御萬有,遂舉奉為「玉皇上帝」。

玉帝原係上世古國光嚴妙樂王子。國王淨德,王后寶月光,老而無嗣,社稷委付無人,遂舉詔全國道眾,廣陳供養,禱求聖真降賜麟兒;一日,王后夜夢太上老君與眾至真駕五色龍輿,自天而降,手中嬰兒,遍身毛孔,毫光萬吏,皇后跪請聖真賜兒以為社稷主,蒙聖真答允。夢醒,覺而有娠,懷胎一年,於丙午歲正月初九午時產於王宮,當生之時,光芒萬丈,乃天縱聖哲之兆。太子自幼聰敏,長而慈悲謙和,盡散財寶濟貧施困。淨德王駕崩,太子攝位為王,因感人世無常,乃召群臣,傳位有道,潛心修道於普明香嚴吐,歷經三千二百劫,終證仙果,號曰「清淨自然覺王如來」:又經億劫,方證玉帝果位。

伽藍一詞原是梵語音譯而來,意指眾比丘之園,即僧眾所住之林園,相當於中國之佛寺,後引申為守護佛寺之神,稱為「伽藍護法」或「伽藍爺」。

根據護伽藍神七佛經的記載,伽藍非專指一神,而有十八種之多,即美音、梵音、天鼓、歎妙、歎美、摩妙、雷音、獅子、妙歎、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唯台灣民間則奉武聖關公為伽藍爺,其由來係蒙古世祖忽必烈於中統元年(西元一二六○年)於大明殿啟建白傘蓋佛事,尊關公為「監壇」,故佛教以關公為伽藍,守護佛門大法,尊之為「護法爺」、「伽藍神」或「蓋天古佛」,與韋獻護法常侍觀音菩薩左右。


孚佑帝君即八仙中的呂洞賓,俗稱呂仙祖、仙公、呂純陽,全稱為「 天金闕內相孚佑帝君文尼真佛」。

孚佑帝君俗姓呂,名瓊,唐德宗貞元十四年(西元七九八年)四月十四日日時生,相貌堂堂,金形不質,鶴頂龜背,鳳眼照人,左眉與左眼下各有一黑子。唐曹昌年間,呂祖於長安酒肆遇見鍾離祖師,黃梁一夢,茅塞頓開,於是隨鍾離權赴終南山鶴頂峰修道,習得吐納修真秘訣暨冶金鍊汞之術。

呂祖一生遊跡甚廣,曾於廬山遇火龍真人,得受天遁劍法,因而行遍四海時,常佩劍在身。又曾於武昌黃龍山巧遇黃龍禪師,得禪師授予禪宗大法,而證佛果,時年一百一十二歲;十餘年後圓寂昇天,世壽在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歲之間。呂祖著述甚多,有陰符八品真經、金剛經注、呂祖真解金剛經、禪宗正旨、呂祖真經十四章等傳世。


神農大帝即上古三皇之一,世稱炎帝,又有烈山氏、神農氏、伊耆氏等稱呼,民間信仰尊稱為五穀先帝、藥王大帝、五谷王、粟王等,素為農民、藥商、醫生奉為行業祖師爺。

神農氏之母名方登,是有蝸氏之女,一日出遊,感神龍祥瑞而有孕,於厲地(今湖北隨縣)降生神農,神農長於姜水(今陝西歧山縣西),因以姜為姓。神農稟賦優異,三歲便知農業之事,常以種樹、植麻等為樂;及長,發明 ,教民耕種,培育五穀蔬菜,豐富糧食作物:又親嚐百草,教民採草療疾,曾一日之間遇毒七十次。神農嚐百草之時,一日百死百生,其得三百六十物以應周天之數,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草。神農氏更定「日中為市」,創立市 ,制定「權度量數」,使百姓互通貨財,建立經濟基礎。

註生娘娘主掌人世生兒育女保胎安產之事,最受婦女同胞所虔誠奉祀。

註生娘娘來歷出自封神榜,即雲霄、碧霄、瓊霄三姊妹,三女乃峨眉山羅浮洞洞主趙公明的胞妹,隱於三仙島修煉,是龜靈聖母門徒,曾以產盆練成「混元金斗」法寶。後因趙公明慘遭陸壓道人以釘頭七箭書射死,遂下山投往聞太師營中,伺機報復。日後與西歧對仗,擺下黃河陣,先後擊敗玉虛門下十二弟子、楊戡、金旺、木旺等人,由於丸曲黃河陣有「失仙之神、消仙之魂、陷仙之形、捐仙之氣、喪神仙之原本、損神公之肢體」的高妙神奇處,因此三教聖人紛紛失利,最後由燃燈道人恭請元始天尊下凡,始擊破黃河陣,三仙姑則與陣俱亡。姜子牙歸國封神時,特勒封掌混元金斗,專擅先後之天,仙凡人聖、天子諸侯、貴賤賢愚,落地先由金斗轉劫,由是之故,後世尊奉雲霄三仙姑為註生娘娘。

福德正神民間俗稱「土地公」。據傳:福德正神姓張,名福德,字濂輝,生於周武王二年(西元前一一三四年)二月二日,天資聰穎,事親至孝,勤積德業。武王二十四年,官任朝廷總稅官,任期之中,愛民如子,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二歲。壽終三日,容貌不變,人人稱苛。時有一貧戶以四大石打成石坍,圍成石屋奉祀之;未幾,由貧轉富,鄉民咸信神恩護佰,遂興建福德堂,並塑金身膜拜。穆王賜號「后土」,並賜頒「福而有德千秋敬,正則為神萬世尊」對聯。其後,瑤池金母傳令八仙接引,封為「南天門都土地神」。

廣寧宮福德正神造型與他宮迥異,頭戴冕旒冠,手中拿元寶,騎坐懈貂神獸上,善信商賈誠信祈拜,則能財源廣進,生意興隆,故尊之為財神福德爺。

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即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有感於眾生於無明苦海、六道輪迴之中,乃倒駕慈航,示現菩薩相,救濟世間苦。弛能化身千萬,尋聲救苦,廣濟人天,與婆婆世界眾生最是有緣。

觀世音菩薩可以應化各種現身,宋普明的香山寶卷記載妙善公主即其化身之一。興林國妙莊王育有三女,長妙音、次妙緣、三妙善,妙善自幼修行禮佛,及長,妙莊王為之招贅,公主不從,被軟囚於後花園白雀寺,令公主搬茶運水,卻有鬼吏代其勞:又焚寺、刀斬,妙善依然無恙;後有白虎背負妙善至屍多林,青衣童子侍立,遊歷地府,妙善以其慈悲大願超脫惡鬼,閻王恐地獄空虛,令妙善至香山修道,九載功成。當時妙莊王身染惡疾,妙善自願刑自斷臂以救父,國王深受感動,潛心修道,躋登淨土。妙善因福力通大千、神通應三界而封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