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甘泉寺


廟宇文化工作室 http://folkdoc.com圖片參照

位處觀音鄉觀音村之甘泉寺,建廟之緣起,溯自清咸豐八年二月十九日佛誕辰,此日晴空萬里,條忽大雨如注,衝開龍淵巖壁,出現天然石像,可望不可及,頑童投石則不中,民眾甚感奇異。俟六十四天後,即四月二十二日早晨,天降大雨,傍陀沖激,此石隨之流入深淵,載沉載浮,有農夫黃某等,在淵中網魚,見石像漂流而來,拾起端詳,酷似觀音佛像,曩昔該地僅有住家九戶,眾認此為石觀音,決定築草庵供祀,三天神靈降乩,謂乃佛祖以救苦救難普救眾生,時值六畜瘟疫,民心惶惶,各方善信遠近聞知,咸來參求靈丹,問卜治病,求婚選吉,甚為靈驗,以致香煙鼎盛。

嗣有白沙墩舉人黃雲中發起建廟,於該年十一月興公,翌年冬竣工,廟地屬於龍脈廣大之福龍山附近,命名為「福龍寺」,清光緒年間,因該寺年深歲久,風雨摧殘,屋樑朽蠢已甚,遂有白沙墩人士劉文進,觀音人士徐宰,大潭人士廖文安、曾坤房、廖坤安、羅成連、黃維德等募集鉅資,修建後殿及兩廊,至有今日之廟貌。後有白沙墩居民黃番,至此廟中參拜,回途時見一道泉水汨汨而出,飲之甘冽,是夜即夢一女子告之此泉水可治百病,播告信眾,廖文安妻姜甘妹病危,取水飲之,病即痊癒,消息不經而走,寺以泉而名,遂改名「甘泉寺」,後圍之成井,名曰甘泉井,又稱「觀音娘井」,民眾信仰石觀音者,越發虔誠,廟貌亦越發壯觀。

該寺之建築,分前堂、正殿、兩無廡,頗為壯偉。廟頂色彩亮麗,為民間藝術熱閘喜悅之特色。廟簷翬張之處,銜以龍鳳,神態欲飛,為廟宇增添幾分活潑氣息。廟內神龕上仍奉原始石觀音,神像身後裝飾褐色石洞,遠視之猶如觀音菩薩置身洞內廣施法雨,與一般廟宇神寵迥異其趣。聯云:「甘心明佛性一塵不染;泉淨灑禪堂萬象皆空」。「法雨化甘泉滄海波中聞貝葉;慈雲流淡水白沙墩上顯暈花」。「甘澤無私幾片慈雲光淡水;泉源不竭千條法雨灑龍山」。均為描述泉水之作,感奮之心。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為觀音誕辰,該寺舉行盛大祭祀 ,四月二十二日為石觀音發現日,演戲以資紀念。

廟前有古榕二棵,濃蔭若傘蓋,盤根錯節,倚樹遠眺,阜丘前橫,又有自沙岬燈塔,屹立海濱,白石皚皚,景色動人。廟右側不遠處,即見甘泉古井,四周植以樹木,築以亭園,並有一小廟,廟內中立觀音菩薩佛像,手持淨瓶,傾引清泉,壁上書「甘露滋榮」四字。傳聞入井取泉水,若執不潔之瓶,瓶即破碎,現井旁即存瓶礫遺蹟之處。凝視此井,遙想天地悠悠,神力之奇妙力量,俗人確難以想像。

廟址:桃園縣328觀音鄉甘泉街1號
電話:03-473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