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岡鄉地方簡介


廟宇文化工作室 圖片參照】【廟宇介紹

本鄉早期原屬土著拍宰海族(PAZEH)岸裡社群所在地,昔稱「阿河巴」草埔,岸裡社平埔族人以今本鄉岸裡、大社村為其社址,又稱「麻薯屯大社」。清代康熙末葉,漢人入墾後,屬諸羅縣貓霧揀堡。雍正元年,改隸彰化縣。至雍正十二年,貓霧揀堡分為東、西二堡。乾隆年間又分出上、下堡,本鄉屬貓霧揀東上堡。

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台灣建省,台中設府,以台灣縣為台灣府附郭首縣,本鄉為台灣縣管轄.。日人據台後,於光緒二十三年(明治三十年)改為台中縣葫蘆墩辦務署轄域。民國九年(大正九年),改為台中州豐原郡神岡庄。

有清一代,本鄉地名皆用「新廣莊」,具有取其新開闢之意味,究其原委,移民初期,將其祖籍地廣東嘉應州「神崗社」地名帶來而命名的。

就開發而言,台中地區的開發,應追溯到康熙五十五年(一七一六)本鄉之岸裡土官阿莫請墾貓霧揀一帶地方,隨之通事張達京著手規劃,組成「六館業戶」從事大規模開闢,而奠定今日台中地區繁榮的基礎。

乾、嘉以後,閩、粵移民大批入墾,粵籍之嘉應州人有謝、廖、李姓以北庄為開發據點,亦即本鄉早期開發史上所謂的「客家人路線」。而泉州人則以神岡鄉西部地區為主,漳州人與部份鎮平縣人則入墾大社、社口地方。

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林爽文之役,泉州人原有聚落「紅圳頭」(在北庄十二股埤附近)被毀,而北庄粵籍以監生李安善為首,組成團練抵抗,最後力盡不支,死傷甚為慘重。泉人不得已西移,遂於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再次開發新街(又稱「同寅街」,即今神岡街坊,作為泉籍村落,並以陳為登(例貢生)為五莊總理,至此聯庄安防而本地已有相當開發。

嘉慶年間,分類械鬥迭起,地方不得安寧。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北庄粵人以人數懸殊不敵,遂大批移住葫蘆墩(今豐原市)、東勢角(今東勢鎮)等地。於是形成本地漳、泉兩籍移民以北庄打蘭溝為界,東西畛域分明,更凸顯著神岡地區早期移民社會之建立,與其血緣、地緣的特殊現象。

日人據台後,以本鄉社口人林振芳為揀東上堡堡長兼保良局長。民前十五年(日明治三十),始置區庄長,本鄉分設社口、三角仔、神崗三區;社口區含社口、大社、望寮等地。三角仔區含三角仔、社皮、中營、車路墘、牛埔仔等地。同時以本鄉下溪洲、上圳寮、大湳仔、葫蘆墩街屬葫蘆墩區。以社口人林柏璿(二秀才)首任社口區庄長,三角仔人呂鶴巢(三老爹、秀才)為三角仔區庇長,北庄人林維三(捐監)為神崗區庄長。

民前十一年(明治三十四),日人實施第二官制大改革,廢縣及各辦務署,改縣為廳,廳下設支廳,本鄉屬台中廳葫蘆墩支廳管轄。翌年,合併原有葫蘆墩、社口、三角仔等五區為葫蘆墩、社口兩區;以本鄉大社人廖乾三(舊時十二庄總理)任葫蘆墩區長,呂鶴巢為社口區長,林萬選為神崗區長。

民前九年(明治三十六)六月,社口區所屬花眉庄歸大雅,三角仔區所屬大埔厝庄歸潭子(因三角仔區廢)。民前七年(明治三十八)是年廢止通事制度,本鄉岸裡大社潘永安為最末任之通事。

本鄉地處台中縣中部,東接豐原市,南通大雅、潭子兩鄉,西鄰清水鎮,北隔大甲溪與后里鄉為界。全境面積為三五.○四五二平方公里,人口現有五萬四千餘人。主要物產為稻米,係一典型農業鄉鎮。

從歷史上考察,本鄉不但是台中平原開發中心,也是一個人文社會相當發達的地方。在道光十六年,三角村呂家就創立了文英社梓漳帝君會,到同治八年更在本鄉岸裡村興建文英書院(今岸裡國校),當時名舉人吳子光在此設帳講學,造就不少人材,如進士丘逢甲、舉人呂瘠年以及秀才謝道隆、呂汝玉等人,皆是一時之選。

由上述情形可知本地有清一代不但人文薈萃,文風興盛;就藏書而言,當年由
於呂家三代相繼皆為秀才,而光緒十四年並有呂瘠年中式舉人,更為本鄉文教風氣帶來莫大的鼓舞。據吳子光「筱雲軒藏書記」所載,清末本鄉三角村呂家即藏有經史子集等二萬一千餘卷書籍,可稱是一家大型的圖書館,因此有人說呂家藏書之多,誠為清代台灣首指,真是當之不愧。

本鄉既為早期台中地方開發中心,在歷史發展軌跡上,也出現不少有名人物,同時保有多處歷史古蹟。在人物方面,從早期開發史我們發現如開發先驅之岸裡社通事張達京、土官潘敦仔等人,皆為相當出色,在其策劃下開鑿葫蘆墩圳,灌溉台中平原萬頃田地,造福後代子孫,可說功不可沒。

在古蹟方面,月前本鄉保存較為完整有三角村筱雲山莊、社口林家大夫第及北庄林宅等,都是百年古宅。由於清末本地文風興盛,文化氣息濃厚,從現有保存的古蹟來看,可見本地這些大家族,都象徵著我國早期書香門第世家的傳承作用,從建築的精緻,以及裝飾上各種藝術傑盯表現,都是藝術上乘的作品。

本鄉三角村筱雲山莊,建於同治五年(一八六六),社口林家大夫第,建於光緒初年,均係我國傳統江南式四合院的建築物,尤以筱雲山莊,在其前院東南方建有二樓式大門樓,並在建築構造上,處處表現出書畫方面多姿多彩的作法,不但風格獨具,亦將集建築與藝術之大成。這些古蹟,不僅是古色古香,將古建築藝術,發揮淋漓盡致,也是我國現有傳統建築之最佳的代表作。

(台中縣志編篡:陳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