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儒家創始者的孔子,可以說是三千多年來影響中國最深遠的教育家、哲學家與思想家。其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作為,早已被奉為教師的典範,因而使孔子成為萬世師表。孔子倡導的仁恕之道,也成為中國哲學的思想精髓,因此而發展成型的儒家思想,也與佛道二家思想共同成為中國文化的三大主流。
  孔子名丘,字仲尼,奉秋魯國人。原擔任魯國大司寇,由於他的英明施政,曾使魯國呈現一嶄新的政治景象。無奈小人當道,使他不受國君重用,乃棄官周遊列國。
  孔子曾先後遊歷衛:宋、陳、蔡、楚等國,但當權者競名逐利,一心只想掌握霸權,怎麼聽得下孔子的禮樂教化,孔子仍然不被重用。  出國三十年後叉再返回魯國的孔子,自知無法在政治方面施展抱負,於是轉而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在文化方面,他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以傳先王之道,並為春秋正名,使亂臣賊子莫不畏懼。在教育方面,他開設私人講學風氣,弟子三十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其【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神,永為後世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孔子過世後,中國便有官建的孔子廟;每年舉行春秋二祭。台灣最早的孔廟,是明永曆十九年『一六六五年』鄭經在台南所建。過去的孔廟不只是廟字,也是府、縣學『學校』之所在。因而台灣孔廟不同於一般廟祠,既不奉孔子像,也沒有設立香爐,且不對外開放供民眾參拜。目前台灣約有三十座孔廟,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各她都會舉行祭典。祭典中,有學生表演的八佾之舞。祭典結束後的拔智慧毛【牛毛】活動,則是最吸引人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