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信仰是台灣民間信仰中,無論廟祠之數量或信眾之人數,都堪與媽祖媲美的。有關王爺的起源相當複雜,信仰系統分歧,茲歸納成三大特點敘述如后。
  一、根源於古代的瘟神崇拜。傳統社會環境衛生差,醫療設備不足,經常瘟疫橫行,為了攘災避禍,而崇祀瘟王,因而儘管王爺的來歷傅說紛紜,但民眾崇祀的心理,大都為了遠離瘟害:不少傳說中,王爺的生前也與瘟疫橫行有關,有捨身投入疫井而死者,或協助民眾救治瘟疫而死者。
  二、所供奉的王爺並非出自同一神祇,而是多位的組合。王爺之名則冠以姓氏稱之,有單府王爺,有二府王廟,有三府王爺、五府王爺以至於十二瘟王廟,其中最普遍的是五府王爺廟。傳說共有三百六十姓氏王爺,但據統計,台地的王爺姓氏實際沒這麼多,但起碼也已超過百餘姓氏,這三百六十位王爺傳說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活埋的三百六十位進士,死後被玉帝敕封為王爺。另有傳說是明朝閔、粵進士三百六十名,因乘船赴京殿試,不幸悉遇海難身亡,為安撫亡靈,皇帝乃敕封為王爺,並令『遊縣知縣,遊府知府。』
 三、燒王船、放王船的習俗使王爺信仰迅速普及。由於民眾相信王爺打著『代天巡狩』的旗幟,且有王船巡遊四方。臨海居民放王船出海,相信可以將瘟疫『驅除出境』,但當王船隨海飄移,抵達某地時,當地居民即需迎接,並建廟奉祀,否則便會有瘟害。民眾基於恐懼的心理,使得台灣的王爺廟越建越多,據統計已高達八、九百座之多。其中以台南縣北門鄉的南鯤鯓代天府最著名,分靈的廟宇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