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在台灣民間信仰中,唯一有階級之分的神祇,掌管全國的稱「天下都城隍」,掌管一省的稱「都城隍」,掌管一府的稱「府城隍」,在台灣神格最高者原為台南府城隍,但後來新竹城隍因民間傳說的渲染,而成為台灣唯一的都城隍。
 在民眾的心目申,城隍爺是陰間的司法官,可以彌補人間司法的漏洞,所以備受百姓崇祀。城隍信仰源自古代的庶物崇拜,人周易載「城復於隍,勿用師。「城」係指城壁,「隍」指城堡。骸餘叢考「稱」水則隍也:庸則城也。「故知城隍是由」水庸「而來」。古代城池具有禦敵、保護人民安全的功用,所以被視為神明崇祀,也是很自然的事。
  最早載於史冊的城隍廟,是三國時吳國赤烏二年(二三九年)修建的蕪湖城隍廟,到了唐代,城隍廟已經很普遍了。明代的城隍爺尤其興盛,這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城隍爺,仿造官府階級,設立京師城隍,並統轄各府州縣之城隍,自此城隍廟便有了地方官的色彩。明太祖為何如此鍾愛城隍,據他所說;設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可知這其中隱藏著政治意目。
  城隍信仰流傳民間,被附會人鬼之誤,以為仁人烈士去以為城隍。所以各地主祀的城隍爺都可能是不同的人。城隍爺外,另配祀有城隍夫人,這些城隍爺的太太有時不止一人好心的民眾自動獻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