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 心


廟宇文化工作室 http://folkdoc.com

  
文-- 普其精舍住持見品法師口述
以禪的智慧平息煩惱
煩惱,其實就是來自於一種 「執取」的心;禪,就是要讓我們歇下這種執取的心。
禪,就是清淨的心「禪者,佛之心。」簡單地說 「禪」就是覺悟的心;覺悟的心,也就是「佛」;這念「心」能夠達到清楚、明白,就是 「佛的心」。所以,「禪」、「佛」、「心」,可以說就是一個。六祖大師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但由於眾生的煩惱、執著、分別,使這念心產生了許多的塵垢與障礙,乃至這個心,始終是歇息不下來,所以需要另外用禪修的方法,把這些妄念歇下來,歇下來之後,所產生的境界,稱之為「禪定」的境界;而定有深有淺,達到最究竟的定,還是不離這念心。所以禪,其實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也就是我們本具的清淨心。
歇即菩提
人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著煩惱。煩惱,其實就是來自於一種「執取」的心;禪,就是要讓我們歇下這種執取的心。人的心,只要想去「取」,就擾動起來;只要心一動,就會煩、惱、亂,就像一池湖水起了波浪,無法顯現一切事物的真相。這念心也是一樣,一旦有了執取,就會變得不清楚,不明白,因而無法觀照自己的心念,更談不上靈活運用,而掌握得宜地去應對生活中的每個層面。社會上許多人的心始終是靜不下來,整日求名求利,乃至唱卡拉○K、跳舞,追求種種享受;因為這念心總是無所適從,每天都在追求刺激以麻痺自己;然而刺激過後,心卻更亂;心亂,則生活就變得更糟,始終都是惡性循環‥‥。
心,是一切做人、做事的根本,把心定下來,自然就不會被煩惱所擾,更不會被萬花筒般的世間萬象所纏縛;禪修,就是修這念心,任何人都應該學習禪修。因為唯有真正把心歇下來時的清涼自在,才是最究竟快樂;也唯有在這個清淨自在、無憂無惱的神心世界,才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地方。
心本定 、本靜 、本明 ,不假外求禪修的方法,其實在形式上並沒有侷限,只要能達到定心、淨心、明心、悟心的目的,它就可以說是二種禪修。但是,首先知見要正確,否則修習了種種的方法,最後不是變成枯定,就是落到狂禪當中。例如坊間有些人打坐,心想吸取外界的光、能量,或是去冥想一種境界,這些都是顛倒。誤以為另外找尋一種境界,就可以脫離現前的憂惱,結果反而又被妄想的幻境,障蔽了本具的清淨心;這念心迷了,始終就是被妄心所想像、創造出來的世界所支配。佛法的禪修,最終目的就是要契悟本心,而不是另外去冥想、尋找一種光明的境界;當我們調伏了自己的心,心清淨了,這個心本來就是定,本來就是靜,本來就是光明。
靜中養成覺察 、覺照
一般來講,大部分的人心都較散亂、妄想多,因此針對這些心的毛病,就先要用「止」的方法,將心安歇下來。其中「禪修靜坐」,便是適合大眾修習的法門。「禪修靜坐」是用觀行的法門,使心念專注,歇下心中的妄想,身心達到一種靜境,才能體會什麼是「定」;再者,心靜了才能了解什麼是妄想,知道什麼是妄想以後,方能進一步覺察一一發現煩惱,覺照一一對治煩惱。所以,禪修靜坐,不僅能修「止」,心專注止於一處;同時也能修「觀」,以智慧心覺察妄想、煩惱,進而將妄想煩惱照破。
現代人生活忙碌,一旦靜坐下來,才會曉得原來自己平時一直在攀緣執取,對種種人、事、物的放不下,始終都在妄想紛飛。
禪修,主要就是培養這種覺察覺照的能力,以破除自己的煩惱、執著,將佛法的智慧運用在生活中。
動中磨鍊「禪修」除了靜坐,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道場發心,在動中養成。在道場中,處處所聞、所見都是佛、法、僧三寶,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要用清淨、慈悲、忍辱的心,來面對種種境界。道場中有來自十方的發心菩薩,每個人做事的方式不盡相同,而當自己的想法與他人有所差異和衝突時,就表示「我執」現前,此時正可藉機檢視自己的執著、煩惱是什麼;知道煩惱、執著所在,才能用佛法的道理將之根除。所以,「禪修」不僅在靜中養成,還要在動中磨鍊,將在道場中所學到的觀照功夫,運用在個人的家庭及事業,如此不斷地返照自心,持之以恆,心就會愈來愈清明。
動靜一如
禪的意義深遠,先從靜中養成,再到動中磨鍊,最後不執著靜、也不執著動,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有些人禪修一段時間後,會受得很怕擾動,只要出現一些影像、聲音或覺觸,馬上就升起一股厭惡心。殊不知寂靜的環境,只是讓心平靜下來的一種方便而已,如果對「靜」境起了執著,則相對的就有「動」;心一旦落入相對當中,則又是無明、煩惱。所以,禪就是註我們知道,這念心是可以作主的;既然這念心能起執著、貪愛;當然也可以註這念心不執著、不貪愛。
所謂 「十字街頭好打坐」,修行不用離開十字街頭,另外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因為,十字街頭本來就是寂靜,本來就沒有半點紛擾,只要歇下自己的心便是。
無住心就是自在解脫
禪的利益,就是註我們這念心解脫自在。例如在過去人們能夠吃到白米飯,就覺得很心滿意足;但現在如果只讓別人吃白米飯,可能對方會覺得是別人瞧不起自己,而故意怠慢。所以,這念心若不明白吃飯,只是滋養色身的方便法門;則吃飯時,也沒有真正在吃飯,而是貪愛食物的口感美味而已;現在知道了吃飯的真正意義,把這念貪心轉過來,用清淨的心,來做一切事;比如飯吃完了,一點也不去回味,乃至不會去想下一餐要吃什麼。這個心始終該動就動,該止就止,人在那裡,心在那裡;因緣過去了,不留一片雲彩,這念心清清朗朗,沒有煩惱、沒有窒礙。則不管行、住、坐、臥,樣樣都是解脫、自在。如此,生活中無處不是禪的利益與功德。
隨緣自在
因此,若能以禪的智慧看待逆境,就會發現生活中無一是所謂的失敗與黑暗。例如有一項工作育備了許久,後來發現不適用,突然宣告停止。此時大部分的人會因此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心想自己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還是功虧一簣,甚至遷怒他人……。
中國有句俗話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眼前的因緣看似不好,但卻成就了另一個好的因緣。如果這念心清楚明白,就會懂得因緣總是一直在受化的道理,沒有一刻的因緣是一樣的。所以,在瞬息萬受的因緣中,最重要的是當下這念心要清楚明白,體察現前的因緣具足與否,知道什麼事該做、不該做;該提起就提起,該放下就放下。如此,用禪的智慧,來看待人生的種種無常、變化,生命就是無限的自在、無礙與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