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廟宇文化工作室 http://folkdoc.com

春節

台灣民問習俗,從臘月廿四日祭灶送神之後,便算是開始過年了,至正月初四接神,中間很多拜拜 。新年頭一 到,家家戶戶門楹貼上春聯,窗戶、豬舍,牛舍、雞鴨寮、甚至井、灶也都貼寫著「福」、「春」等小紅紙。廳堂掛上八仙或紅綵,桌上點燃蠟燭,並供上年糕、年粿、麵線、甜菜等。
講究點的人家,則陳列花瓶,寶爐、果盒,並花瓶中插滿花朵,在寶爐中燃起檀香,果盒中別有中式的百子糙,寸金糖以及西式的糖果,還要加上諧音「大吉」的大橘。正中放置八仙桌,圍上桌帷,一家由長至幼均著新衣,虔誠地向神明、祖先開頭,叩畢各喝泡著紅棗、瓜條的甜茶,再道「恭喜」。

在台灣,別的辭年祭祖,壓歲錢的習慣和栽歲的作法,都和大陸各地的風俗大同小異,台灣獨有的較古老的過年例俗,包括:

春飯插「飯春花」。因為「春」與「剩」的閩南語是同音,取年年有餘,食著不盡之意。神桌上還要「堆柑塔」擺糕類、麵線等。

神桌上放銅錢一百二十枚,重疊起來,貫以線香腳,上端穿紅棗,稱為「壓桌錢」。供五味碗,拜門神和地基主;分裝春飯拜 床母和灶君等。

貼春聯。守孝末滿三年的人家,如是男子死了用青色紙;如是死了女子,用黃色紙。 用紅紙裹甘蔗一枝,豎在門後,以防家道中落,同寺防止鬼怪在年節山作祟。

燃華蜀,放鞭炮,設酒宴,祭祖先後,全家聚食,叫做守歲酒、團圓飯或圍爐。在桌下的火盆周圍,放置錢多枚,表示溫暖如春,財氣興旺。餐後,取錢分給小孩和傭人,叫做壓歲錢或「紅包」。也有用制錢穿上紅線,掛在嬰兒的項間,取名「長命百歲錢」。

用紅紙貼在度量衡器具、文房四寶、農工用具上。用長條的紙寫上年月日和姓氏,貼在門背後,「封財門」。

除夕的子時初刻,就是晚上十一點鐘過後,一家人忙碌已畢,大家沐浴更衣,修飾整齊後,齊集堂前,互相禮拜辭歲,然後再回爐團坐,談談笑笑,或玩牌博戲,直到天明。這種守歲(或稱「守長壽夜」的風氣,可使父母長壽,全家康寧。

按照台灣的風俗習慣,過年時的飯,菜在年除夕時就必須全部做好,在過生這一天,家裡忌炊新飯、忌動菜刀、忌食粥、也忌掃垃圾(說會掃去財氣)、忌出口惡言,或打罵兒女。

在台灣,春節迎新叫做「開正」,焚香、放鞭炮、開門,大抵按農曆曆書上所定的吉時。

開正以後,台灣 還有許多習俗 , 包括: 噴春:街上的小樂隊,包括吹喇叭、敲鑼和打鼓的人,吹奏樂曲後三三兩兩臨時組成的樂隊、舞獅隊、到各家戶演奏「滿福天官」、「天官增福」的樂曲,這個叫做「噴春」,每當演奏完畢,主人一定以紅包,討個大百利。

遊春:按照道書記載的時間和方向,出門遊玩。

進香:到寺廟去祈求平安。

賀正:訪親友,道賀新禧。

「拜正」的賓客一光臨,主人必延入大廳,請喝甜茶、吃糖果、並且互相說些吉利的話。像:「食甜甜,給你生後生(男孩)」「食甜,給你緊大漢(快長大)」「食紅棗,年年好」等。

送紅包:到了戚友家,看見小孩,要送紅包。

拜公媽:中午,備酒菜敬祖先。有的人家只拜一次,有的人家從初一至初五每天拜。

請春酒:從初一到十五日,宴客。

做客:已嫁出門女兒,須在初二回娘家,初二時女婿日,有個典故,就是當天女婿偕太太回娘家省親。

隔開:新年的行事到初五結束,撤去神前的春飯等物(有的人家放到初九或十五日)。商家要祭關帝等職業神,焚香鳴炮,開始營業。
事實上,新年的氣氛是不會在初四或初五就結束的。初九還要「拜天公」慶祝玉黃上帝的誕辰。十五日是天官大帝的誕辰,大家都要歡渡元宵,節目包括迎花燈,音樂隊彩街、演戲、舞龍、舞獅、燈謎、聽香、撞玄壇爺等。要到了十五日的上元節以後,人們的生活才會真正的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