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源頭活水來


廟宇文化工作室 http://folkdoc.com

我們的心就是源頭活水,不要輕忽這念心的力量,只要一念之間從病苦當中轉過來,它就是我們重獲健康無窮的力量來源……。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教材組長"見義法師

《達磨二入四行觀》云:「有身皆苦,誰得而安?」生老病死是這個身體無可避免的歷程,從生至死,我們無時無刻不受病苦的威脅。

這一生中,有許多小病是我們可以忍得過去,甚至可以不藥而癒的,所以這些病對我們而言是身不甚苦,心也不以為苦,多數人幾乎不認為它是病。此外,有些病可以經由現代醫藥而治癒的,我們通常也不以為意;但是若遇急慢性重大疾病,生理的病苦影響到正常的生活,覺得自己無法正常工作,成為家庭社會的負擔時,心理便再也沒有辦法像平常那麼樂觀。

病之所以為苦,除了身體的感受外,最主要來自於內心的無助和無奈,甚至使人不得不放棄事業、學業的追求,尤其是對醫療懷抱希望,從積極的尋求治療,到最後意識到必須終身與病相伴,連醫師也束手無策時,這個心便很難脫離疾病的纏縛。

失去健康的人才能體知健康的可貴,沒有人希望自己成為無助的病人,但是生病的人卻往往是無助的,病人雖然可以將希望建立在醫生與藥物上,但是,病症在身上所產生的痛苦與疑慮,卻是無人可取代的,正如〈無常經〉所說:「親屬徒相守」。即使醫師與親人盡心盡力的付出關懷與照顧,縱令溫情滿人間,但是病苦的滋味也只有自己知道、自己能承擔,如果自我心理建設沒有成功,這種心路歷程就可能是孤寂又悲苦。有的病人在病苦的折磨下,很容易變得敏感而脆弱一一我真的有這些感受與症狀,而它發作時也幾乎痛不欲生,覺得死神已經在向自己招手,為什麼家人認為沒有什麼?醫生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回應呢?是因為經常的發作,大家失去耐心了嗎?

其時不是的!當病人的心完全被痛苦佔據,無法多出一點點心力念佛時,可能我們真的無法體會那種苦,還會怪他們為什麼那麼脆弱,不肯精進念佛,求佛菩薩加持;雖然家居不放棄任何機會,急切的希望病人身心能得到好轉,但是也可能一時失察,以一個健康人的標準來要求病人,對病人的身心更增一重壓力。因此當家人的急切關懷變成逼迫性的壓力時,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中風的病人在復健室,偏癱的手中抓著沙包,不看投擲標的,卻一臉憤怒的要丟在旁協助的親人。

〈□梵綱經〉菩薩戒說:「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為第一福田」,難道在病人孤寂承受病苦的同時,我們對病人的同理和慈悲卻反而日漸褪色嗎?其實不是的!許多家人內心承受的苦也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在工作、照顧家庭之餘,還要竭盡所能地全心照顧病人;病人苦跟著苦,病人生氣也跟著生氣,一顆心跟著病人的情緒與病情的變化上上下下,可以說是心力交瘁,甚至比病人還急,恨不得代病人受苦,只求他趕快好轉。但是為什麼病人總感覺得到的體諒與關懷不夠,而家人也覺得病人不配合,不夠堅強,似乎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把病人照顧好,以致於病人內心支持的力量,往往來自得相同疾病的病友。

難道只有曾經從迷途走出來的人,因為知道那裡有岔路、那裡有坑洞,才能帶領迷路的人嗎?也不是!生病的是這個身體,但是會有種種感覺、想法、苦樂情緒的卻是這念心,不管病人表現出來的是憤怒一一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只有我這麼倒楣,業障這麼重?一一因而抗拒接受生病的事實,不配合治療;或因為沒有人能會自己的感受,覺得孤單而受得消極、沒有信心;或自責等種種情緒。如果用心找出病人這些反應的原因,耐心傾聽病人的心聲,在心理上去體恤他、支持他,一定可以化解病人因為病苦所產生的負面情緒,畢竟,病人所需的心理關懷仍然是來自於家人。

佛法講:「病由業生,業由心生」,一般人可能不容易體會,認為病就是病,怎麼可能心會造成疾病?事實上,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些重症病人,往往因盛怒或重大的心理剌激而發病,甚至喪失寶貴的生命。例如美國吉利公司1975-1991年的總裁寇門.馬克勒先生曾以無比的毅力,堅強的克服公司三次被併吞的企業危機,卻因收到富士比雜誌以封面調侃他及吉利公司的刮鬍刀,在回辦公室不久,便因心臟病發作,磕然長逝。可見我們這念心對身體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中國古醫典《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講:「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陰陽應象大論又說:「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有智慧的中國人早在幾千年前即觀察到人的七情一一喜、怒、憂、思、悲、恐、驚一一是造成疾病的內在因素;現代醫學也觀察到情緒壓力是精神官能症的罪魁禍首,甚且影響到免疫系統及許多正常的生理活動。換言之,當我們起了一個心念之後,全身細胞將隨之產生變化,如果長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精神上的劇烈創傷,超過我們所能適應的範圍,它就成為一種惡性的剌激,進而影響到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既然心念不健康可以造成疾病,我們一樣可以經由心念來轉化疾病。疾病既然已經發生在自己身上;不須再排斥它,或以恐慌、消沉沮喪的心,徒增自己的身心壓力。除了以平常心配合醫師的治療,注重健康的飲食起居外,也可以積極重建信心,去追求自己嚮往的目標。趙麗蓮博士不也憑著信心與熱忱服務的願力戰勝病魔嗎?自己鼓舞自己,為自己注入痊癒的信心,是最直接的抗病活泉。

宋朝朱熹有一首廣為人知的神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的心就是源頭活水,不要輕忽這念心的力量,只要一念之間從病苦當中轉過來。它就是我們重獲健康無窮的力量來源,從而使我們能夠以積極的心念,尋求轉化病苦的因緣,這也是佛法中的一種逆增上緣。

中醫說:「上工治未病」,優秀的醫師能於疾病未發之時,即將其消弭於無形。而佛法對治末病之機則更深入於心末起之時,既然病由心生,若我們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亂,打坐能達到三昧正定,即使生了病,也能轉化這個色身,是以古來許多高僧大德能以甚深的定慧力,生死自在。雖然我們不一定能有這種功夫,但是當病人與家屬均陷於無助而又愁苦的境界時,若內心能找到一個慈悲而安定的依靠,一定可以產生強而有力的轉化力量。即使了解他人成功戰勝疾病的故事,都可以激發自己無窮盡的生機。

「諸佛以病苦為師」,許多修行人是因為病苦的磨鍊,而契悟佛法的道理,使修行更有成就。如同有句話「苦難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因為疾病,我們經歷,體會到生命的另一個層面,因為苦、因為得到關愛,使我們相對的知道感恩,能體諒他人的病苦及內心世界,懂得珍惜,強揮態付出……。事實上,生命的體驗與智慧的開展,遠比我們表面所看到的來得多。所以,無論我?爭所面對的是順境、逆境,心中所承受的是苦、是樂,都是一個學習與成長寶貴因緣;不管結果是成、是敗,因為我們曾積極樂觀的努力過,生命仍然是充實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