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廣安宮


廟宇文化工作室 http://folkdoc.com 本資料由網友 海神 提供

金包里廣安宮 ,座落在金包里街已數百年之久,因缺乏史籍記載,正確創建年代至今已不可考,惟據耆老口云:約當清朝乾隆年間( 1736-1765年)有福建彰州先民入墾斯邑,同行陳姓先民,為叩謝開彰聖王庇佑平安渡海,來台之恩,立廟奉祀,並同奉開彰聖王元配夫人种氏(聖王媽),同享香煙。

   舊名「聚星堂」的廣安宮,於乾隆年間創建後,曾於嘉慶六年(1801年)改建,道光二十年(1848年)重建,同治六年(1867年)大地震亦受波及,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光緒二年(1876年)重建,後有多次修葺,光復後更名「廣安宮」,開放給一般信眾參拜,遂成公廟通稱也由「陳聖公廟」變為「聖王公廟」。

民國六十九(1980年)原大木造結構宮殿塌陷,由管理人陳溪讓先生發起募款,集資重建,民國七十年(1981年)年竣工。為今所見三開間單殿式格局,鋼筋混凝土仿木構造,單簷硬山式屋頂,正脊神人馭雙龍朝三仙,燕尾翹首,脊垛五光十色,瑰麗斑斕,殿前龍柱、石獅鎮立,衛護廟堂,璧體石雕,龍騰虎躍,神態活現,廟中神龕,透雕金龍,金碧輝煌,開漳聖王端坐其間,紅面長髯,威儀萬千,輔順、輔信二將,端印持劍,分立左右,神態莊嚴,左龕供奉秉燭春秋,義薄雲天的關聖帝君,右龕奉祀鎮守鄉里,和藹可親的福德正神,楹柱對聯多為本鄉前鄉長李龍洲先生及漢學家黃炳祥先生所撰,書法家莊晉春先生揮毫題字,對聯中訴盡開彰聖王身前英勇功蹟及護佑子民的事蹟。

聖王姓陳名元光,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河南潢州縣)人,生於唐朝高宗顯慶二年(657年)自幼聰穎過人,允文允武,唐高宗年間(657-657年)閩南蠻族作亂,隨父歸德將軍陳政,前往閩南平亂蠻族,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父逝,克紹父職,受封大將軍,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將軍奏請朝廷,於泉州、潮州間開設州郡,奏准,將軍著手建設地方,興學制法,營農惠工,開科取士,舉用賢良,使彰州步上繁榮之道,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蠻族再亂將軍率輕騎鎮壓,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戰死沙場,享年六十五歲,朝廷詔贈「豹韜衛鎮搭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丞臨彰侯」,唐睿宗開元四年(716年)詔告立廟祭祀,建坊表彰,州民為感念其功業,尊稱將軍為「開彰聖王」。

相傳本宮開彰聖王二王神像(將軍坐像踏龜),於日據大正年間(1912-1926年)迎往尖頂聖王公廟(內湖碧山巖開彰聖王廟)舉行開光點眼儀式,儀式完畢後信徒將二王神像置於輦轎(兩人抬小轎),準備迎回金包里街廟中,但小轎卻自行飛出宮外,不見蹤跡,信徒萬分著急連忙翻山越嶺趕回宮中,路過公館崙(位萬里鄉磺潭村與本鄉五湖村龜仔山相鄰)聽路人說之前有一小轎上坐一尊神像凌空飛過,朝金包里街方向飛去,待信徒趕回宮中時,只見二王神像及小轎已在神案上,信徒紛紛稱奇,至今每年公館崙廟會必迎二王前往該境接受膜拜。

廣安宮創建頗早,為全台開彰聖王廟七十餘廟中的古廟,留有古物甚多,尤以一對小石獅燭台,造型奇特,今為罕見,相傳為創建時古物,距今已有兩百年以上歷史,另有「開彰聖王」、「皇唐開彰將軍忠毅文惠廣濟王陳氏神妣种氏」祿位牌位,年代久遠,彌足珍貴,近年該宮應大陸祖廟,福建漳州「威惠廟」之邀,前往謁祖,獲祖廟致贈開彰聖王騎馬英姿神像乙尊返台供奉。

佇立在繁華熱鬧中的廣安宮,廟前有市集及聞名全台的鴨肉攤,貴為古廟,卻能與居民的生活密切結合,每年
農曆二月十五日 為開彰聖王聖誕,必舉行法會,誦經禮讚,恭祝聖壽,並舉行遶境,祈求地方靖安。清葉已來,彰籍移民渡台,常奉聖王神像隨身,以求平安,定居後,則立廟,祈佑開墾順利,凡有彰州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奉祀開彰聖王,尤以陳姓宗親更為崇敬。

地址 :金山鄉大同村金包里街104號

資料來源  taipei.mmmtravel.com.tw/index_m.php?ptype=ieb_c&L3_id=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