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觀音亭


廟宇文化工作室 http://folkdoc.com 【圖片參照】

沿革

一甲觀音亭的觀世音菩薩,是曾經護石信徒到台,墾拓的神明,堪稱開台之初的文化遺寶,據辛丑年永曆十五年間民族英雄鄭成功舟師克服台灣前夕,其部屬王文伊翁特到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群島,古座南海昔陀山祈乞菩薩香火護身出航,是年四月廿九舟由鹿茸門 ( 現台南市土城里 ) 霧登陸,斯時佔據的荷蘭軍見勢無敵逃遁離台,從此鄭軍親民善政全島大治,至康熙廿二,公元一六八三施琅興師征台,鄭氏扶明滅清基地失守,其將士均以忠貞不扶二主之志節各奔前程營生,分住於糠榔林,新園、陷後、窯仔甲、山崙仔、獺爪、營前、營後、石仔獺、前窩、大應公、三甲等,十三庄頭,因嘗學菩薩香煙到各部落顯現事蹟,神石降福,陸穀豐登人丁興旺,眾仰其恩光,更感其靈異,遂起公議謂王文伊翁供獻隨航來台菩薩香火擇地糠榔林結茅焚香奉祠,由此香煙日見鼎盛,不久以土葛,建築龍虎井式,廟廳,並雕刻佛尊 ( 觀音媽 ) 奉祀,以每年農曆二十九日菩薩聖誕曰為十三頭眾信齊聚共慶活動日,並定每年農曆七月十一日為中元節普渡施捨,民國八年,歲次已未公元一九一九年先賢王鬧廷等感型地理變遷環境不善,而部份庄頭敗化搬遷異鄉,原營前、營後、糠榔林、三甲、前窩等群眾鑒及舊廟年久失修發起募捐重建一以磚造建正殿兩邊護室,而後先賢林起捐建拜亭眾稱大廟,民國九年日本施行廢廟宇,除神像就菩薩佛尊移至先賢王鬧廷宅中匿隱,迨至台灣光復即迎回本廟安座,並請境內道隆堂人眾到廟住持近二年後,由王朝立推先賢王抱駐廟奉祀,民國三十五年歲次丙戌因營後、前窩、三甲等陸續沒落,至民國五十三年因中國石油公司探勘隊到大廟前探油源鑿深井,故菩薩降扎旨云(乩童王大福)不久的將來世界能源必受危機之虞,況而戰雲密佈天災人禍,眾生被困厄無量苦迫身之秋,有意再顯赫救世,實謂神之格恩不可度思者,當時眾信徒提議將舊大廟拆遷據情先賢王秤遂心 喚起遷建活動,奈因廟地無著,嗣由東昌 食品公司董事長王珠慶購獻座落一甲段八三九號面積二、擇地於三○○坪,又立大農畜公司老董事長王朝亞捐獻座落一甲段八四一之一號面積三八○餘坪而告廟地著落並奉高雄縣政府核准於民國五十五歲次丙午年農曆十月十九日設紅壇置總務、財務、工程、採購、驗收、造產、稽核等分崗合作,首聘設計師嘉義陳專琳,次聘台南市紀淵責承接全工程,任義務設計師,於民國六十一,歲次二屈壬子年觀音亭前殿建竣,是年正月十九日先行迎神安座續建大雄寶殿及兩邊二樓香客室,筵席場,曆十載光景,終告美輪美奐之廟宇 「觀音亭」建成,擇日舉行天運丙辰年五朝祈安醮法曾,以祝遷建曰滿。

地址 :高雄縣甲南村大智路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