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湖霖肇宮


廟宇文化工作室 http://folkdoc.com圖片參照

荷婆崙霖肇宮 三山國王聖蹟專輯

前 言 :

座落于彰化縣溪湖鎮中山里大溪路一段六三六號荷婆崙霖肇宮係奉祀廣東祖廟「 封三山國王」之古廟也。

本廟之緣起乃于明神宗萬曆十四年(歲次丙戍年)間為廣東省揭陽縣弟子馬義雄、周偷森二人,自故鄉佩帶霖田廟「敕封三山國王」香火來臺,于鹿仔港(今鹿港)登岸後轉抵「荷婆崙」現址,由于國王奉。日在臺開基,佈施善德,救民出于水火之中者,彰彰神蹟不可勝算,因此「荷婆崙」頓成為吾心靈深處嚮往之聖地,于是眾弟子咸感神功,歷數次倡議修廟,又塑像奉祀,至今廟貌雖小,但神恩廣被,護祐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者也。歷來由于神床靈驗,信徒益眾,且因當時先民廣事開墾,弟子播遷,遂延衍于溪湖、埔心、田尾、永靖‥‥等鄉鎮之大部份村落,世世相傳,善男信女,無不虔誠奉祀,迄今已達四百十一年矣。是以本「荷婆崙」霖肇官乃為吾來臺「敕封三山國王」之祖廟也。

年來,全省各地弟子,為敬仰本宮開基三山國王神恩,直接間接詣本官進香者眾,且年有增加之勢,而進香者莫不同聲稱讚神庥靈驗,萬分感戴,由此可見「荷婆崙」霖肇宮三山國王非但神威遠播,且為深具歷史淵源之祖廟也。

本宮管理委員會,感于三山國王神恩廣被,庶民沾德,為敬仰國王代天行道,宣化遷善,使眾弟子宣揚三山國王無極善行,造福社會,謹搜集先民對三山國王所傳頌之聖蹟,參以國王乩示,不拘簡陋,特彙編此冊,以誌景仰之至意,願眾信奉弟子,福慧充滿,深植厚德,共體國王恩澤萬民之旨,切實向善,造福無疆之休。

本輯付印匆匆,遺漏之處,在所難免,如國王奉旨代天行道,宣化善德之勸世金章,一時均未能作完整性之收集同時刊出,誠為美中不足者,此後願懇諸善大德共體國王慈悲濟世之旨,惠請合作賜稿,俾于增刊時補正,共襄盛舉,至為感禱。

荷婆崙霖肇宮管理委員會 謹誌

中華民國入十五年歲次丙子年

一、沿革概述 :

1 、明神宗萬曆十四年歲次丙戍年(公元一五八六年)。

廣東省揭陽縣弟子馬義雄、周與榆森二人恭在故鄉霖田廟「 封三山國王」香火來臺,于鹿仔港登岸,東行抵達本廟現址,為紀念國王奉旨帶臺開基,顯化濟世,是即以二人故鄉之名正式命名此地為「荷婆崙」。亦因故鄉「河婆」與「荷婆」偕音之故,又兼取本廟前面地方天然出產蓮「荷」千芡實之特色,且以本廟地為小山「崙」構成,以故斯時即將此地叫做「荷婆崙」其意義更為深遠。

2 、翌年(萬曆十五年歲次丁亥,公元一五八七年)。

地方眾弟子倡議建廟,就地取材,搭建茅屋,命名本廟為「霖肇宮」,是取其在廣東「『霖』田廟」祖廟在臺「肇」基建造之意,并塑造「敕

封三山國王」神位祖牌奉祀之。

3 、明神宗萬曆廿七年歲次已亥年(公元一五九九年)。

翻修「土角」廟,「神靈」返里邀廣東省河婆雕塑名師蒞臨本宮恭塑國王聖像三尊奉祀于大廟之內,又隨其來臺之便,恭帶國王「驅邪押煞七星寶劍」到來。

4 、清乾隆四十七年歲次壬寅年(公元一七八三年)。

大陸「漳」,「泉」人,大舉來臺,廣事開墾土地,又為其到處開墾土地,隨身保佑平安,便利膜拜之需,「客家」人奉國王神像至各該開墾之居住地分廟安奉,于是始有今之埔心鄉芎蕉村建分廟霖鳳宮奉祀「敕封三山國王神位」祖牌。埔心鄉舊館、大溝尾、油墘、永靖鄉同安宅、獨鰲村、敦厚村‥‥等村在舊館築分廟曰霖興官奉祀「巾山國王」聖像。溪湖鎮東溪里巫厝,埔心鄉芎蕉村楊厝庄,永靖鄉獨鰲村、敦厚村‥‥等在巫厝搭分廟曰肇霖宮奉祀「明山國王」聖像。田尾鄉海豐、陸豐、柳鳳、福興、四芳、崙美村、埔心鄉羅厝村、永靖鄉竹子村‥‥等在海豐崙造分廟曰沛霖宮奉祀「獨山國王」聖像。就此信奉本宮三山國王爐下弟子分佈有七十二庄之多,轄內十分遼闊,然國王神像雖分地奉祀,但「神靈」卻仍分頭守護「荷婆崙」與各分廟之間,庇枯百姓,不分大小平安。更鑒于當時爐下弟子不睦,影響地方發展,間雖經一段蔓長歲月,但終為吾國王本慈悲濟世之旨,逐予顯聖勸和永靖,和好如初(永靖由此得名)是為道光六年歲次丙戍年(公元一八二六年)夏五月之事也。

5 、道光十二年歲次壬辰年(公元一八三二年)。

爐下弟子深感國王愛民恤民,寬鴻大德,祇有虔誠信奉,始得平安,由于眾弟子精誠團結,地方建設,飛躍進步,經濟繁榮,人人共感國王施恩之賜,眾議倡建大廟,由福建購買建材并聘藝工著手興建。

6 、道光十四年歲次甲午年(公元一八三四年)

原廟修建完成,三山國王奉玉旨返廣東省揭陽縣霖田廟進香,國王為深體當時弟子創傷初癒,本愛民恤民之職志,以節儉原則,而免去信徒列陣抬輿翻洋越嶺拔涉浪費之進香形式,改由「神靈」駕赴祖家進香。返駕之日,由眾弟子到鹿仔港接香,是其第一次返里進香也。嗣後所有返里進香者,均循此方式進行,但接香地點即漸漸縮近至埔鹽鄉地界。

7 、道光十五年歲次乙未年(公元一八三五年)。

知邑事楊桂森博學多能且深通地輿,素仰「荷婆崙」霖肇宮三山國王神靈顯赫,以為必有得地奧妙,是則蒞臨本宮虔誠參拜,并數度探堪地輿,思有以致之。但國王之即顯化駕霧罩住,故未見端倪,而僅看到:「前有濛,後右阿,水西流,安樂窩」而已,現尚留有楊本縣籤文,為其隨人曾儒荐字古月氏誌,勒石為記。

8 、清道光廿一年歲次辛丑年(公元一八四一年)。

彰化縣武東堡柴頭井(今員林鎮林厝里)等地,井水變色,惡疫流行,國王為救萬民安居樂業,即向玉帝請旨出巡,于該地大顯神通,施符揮劍,驅邪押煞,所到之處,清泉湧出,味如甘露,眾生飲後,惡疫立癒,該地百姓,迄今莫不感戴神功,傳頌不已(據傳在原有以木頭鑿作井牆之淺井內取水濟眾,故柴頭井之名由此而起)。嗣于咸豐丁已年及民國乙丑年間,分別再度出巡,是為本宮三山國王顯化祐民之一大盛事也。

9 、清道光廿八年歲次戊申年(公元一八四八年)。

嶺南(廣東省地方之總稱)眾弟子,頻來臺通商,以當時之航海術,視臺灣海峽為畏途,因離鄉背井後為求經商賺錢,并為確保水陸一路平安,無不蒞宮虔誠叩求國王庇佑,結果總是無往不利,非常成功。渠等為答謝本宮三山國王護祐神功,竟率團前來進香,并獻匾「鼎峙英靈」一方,以表感戴至意。

10 、民國四十二年歲次癸已年(公元一九五三年)。

現廟重建完成,廟之大小悉照以前型式,竣工之日,所轄各地眾弟子,均熱烈慶祝。

11 、民國五十六年歲次丁未年(公元一九六七年)。

本廟轄區遼闊,神像為各村莊輪流請奉膜拜,以致一有進香本廟者,必須請奉聖像回廟,但亦有未及請回者,以致面對香客非常失禮,于是弟子為便利進香者及感裁國王施恩之德,眾議照前樣式新塑「敕封三山國王神位」祖牌及「巾山」、「明山」、「獨山」國王三尊神像在本廟鎮殿。

二、國王顯聖救國救民聖跡(依照史冊記載國王曾顯聖扶唐救宋,護國枯民,尤救萬民出于水火之中者屢見不鮮,本冊因限編幅從略,茲陳一二于後)。

1 、 L 明憲宗成化丁未年九月救駕聖跡:

帝為探求民隱,曾微服出巡,至陽山縣地方,因惡霸橫行,魚肉百姓,地方善良百姓,苦不堪言,縣官為苟安而包庇惡徒,從不予干涉取締,時帝適遊至此,心知百姓受苦,即設法規勸惡徒向善,但無惡不作之賊眾,非但不聽,且聚眾圍毆皇帝,致帝幾至受害,時三山國王正奉旨巡狩至此,發現帝危,即時呼風喚雨,飛沙走石擊退眾惡徒,讓帝安然脫險,國王隨在該地繼續勸化,百姓感恩相繼立祠奉祀。

2 、民前九年歲次癸卯年(公元一九○三年)顯聖為吸鴉片煙者鑒戒:

有清一代及日據初期,本省民間,吸食鴉片煙者尚甚普遍,染有此癮者,不但精神萎靡,抑且無心工作,不事生產,以致生活十分靡爛,不能自拔。就是想改煙者,也不可能隨時改掉,于是又千方百計于暗地裡吸食,而日擲千金亦在所不惜,在當時醫術,確難以為人戒除之際,由于,誤再誤,繼續吸毒之故,民間經濟日見凋蔽,因之而傾家蕩產者亦大不乏人,正處進退維谷之時,吾三山國王神威顯赫,救民出于水火者屢驗不爽,國王一本慈悲救世之至德,奉南天帝君旨意,擇式西保水菜籃(現埔心鄉舊館村霖興宮大王座前天井正中之處),鑿三尺淺井一口,湧出甘泉,作為解除煙毒之用。不論患上煙毒幾年,祇要在神前虔誠膜拜,立志求解,一經神威鑒釋,數服淺井神水之後戶精神頓增,毒癮立退,如此三年之中所有祈求戒除煙毒者,無不應驗,隨名聞遐邇,全省南北遠近各地百姓,前來求解者甚眾,國王靈驗神跡,爐下弟子感德不已,迄今尚有曾親自經歷或目睹國王顯聖為百姓戒除煙毒神跡,祇要話匣一開,即如數家珍,大讚國王嘉惠萬民之德澤焉。

三、國王略傳

1 、俗世神誕 :

大王:宋文帝元嘉十八年歲次辛已年(公元四四一年)二月廿五日。

二王:宋文帝元嘉廿年歲癸未年(公元四四三)月廿五日。

三王:宋文帝元嘉廿一年歲次甲申年(公元四四四年)九月廿五。

2 、成聖日期:梁武帝中大道三年歲次辛亥年(公元五三一年)二月廿五日

3 、尊神及封號 :

巾山國王:大王 ─ 俗姓連名傑字清化簡稱連王。

明山國王:二王 ─ 俗姓趙名軒字助政簡稱趙王。

獨山國王:三王 ─ 俗姓喬名俊字惠威簡稱喬王。

4 、神格 : 巾山國王

玉皇上帝 ─ 三山國王 明山國王 三山神

獨山國王

5 、神職

代天巡狩監察天尊。

四、荷婆崙霖肇宮 三山國王源流聖蹟(民國六十一年歲次壬子年四月十二一日及四月十六日,明山國王駕埔心鄉靈聖宮鸞堂顯聖扶乩揮筆全文恭錄于下): :

詩:荷婆勝概早揚名,仙境人間景儼然。顯赫神威相輔配,芳流八表讚揚聲。

又詩:威鎮荷婆歲月深,人間勢利總無侵。佑民護境為余任,社稜安寧共眾欣。

又詩:雖是蓬門歷久時,荷婆勝地婦孺知。源流洐派神州起,萬載傳芳譽太虛。

本廟奉祀敕封三山國王祖牌,即巾山國王,明山國王,獨山國王是也。

巾山國王原籍廣東省潮洲府揭陽縣,姓連名傑,生於宋文帝元嘉辛已年間,乃父連土娶妻黃氏,為人誠實爽直,世代務農。自幼勤耕,總不覬覦非分、之福,黃氏溫柔體貼,齊家有術,賢慧甚獲鄰里之許,結構翌年喜獲麟兒,連土夫妻喜出望外,乃名曰傑,夫婦視若掌上明珠,自不待言,孰料快樂如仙連家,風雲變色,且禍不單行,連土夫婦相繼罹疾而亡,時傑七歲,傑痛失父母愛暉,況上無伯叔兄姊,頓為伶仟一身之孤兒,幸城裡張員外憐而收養之,傑眉清眼秀,虎頭燕項,且聰明過人,張員外乃視同己出,愛護備至。

張員外乃當地首富,又頗富義氣,聘名盛一時之名師,授予傑與張員外之子昌德,傑在朱門春風化雨不覺歷經十載,勤讀書詩,已能出口成章,武藝又一日千里,件件精通,諺云:好景不常,在是年冬,員外竟一疾不起,傑忽失恩公,痛不欲生,員外之獨子昌德,乃自幼嬌生慣養長大,仍頗不肖,員外尚留柩在堂,就仗勢凌人,無端壓迫善良,誘姦良家婦女,無惡不作,真是為富不仁。傑婆心苦口,委婉勸之,卻是忠言逆耳,反受譏硝,又討養育之恩,傑深知張府非久居之地,無奈員外未葬,留柩在堂,務必隨侍在側,乃忍氣吞淚,待員外出殯葬畢,含淚離開張府,立志流浪天涯,將所學獻身除暴安良,以報張員外鞠育宏恩,自此連傑流落天涯,按下不表。

且述明山國王:明山國王姓趙名軒,原籍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生于宋文帝元嘉癸未年間,父趙順,母方氏,父乃當代文秀才,家財富甲揭陽邑,有人稱為趙秀才,亦有人稱作趙員外,府人專聘文武名師任家教,軒自幼習文練武,學得出口成章,練得武藝精通,件件皆能,有一日上山打獵,射中一巨鹿,鹿帶箭負傷奪路奔馳,此時適逢連傑流浪至此,忽見巨鹿,一躍向前力擒巨鹿,輕如捉兔,其時趙軒縱騎趕來,睹壯士而歡呼曰,何方壯士有此神勇制鹿耶,乃相見為禮,并通姓名來歷,軒深佩傑神勇又憐其伶仃,無家可歸,軒即請他同回趙府,聊盡雞黍之情,傑盤桓趙府有日,而告辭,臨行軒贈馬匹、銀百兩,相送五里之遙,兩人惜別,依依難捨,姑按不表。

且述獨山國王:獨山國王姓喬名俊,雙親早亡,乃學打鐵為生,此暫擱不表。且說傑辭別軒之後,有一日途經一村,見人群喧嚷,即催馬加鞭,向前一觀,有一少年濃眉大眼,殊甚魁奇,被眾人圍困,亂棍毆打,少年雖勇,究屬孤力,幾至難支之勢,傑見義勇為,大聲喝阻,眾人仍不住手,傑即奮身躍馬,衝入重圍,以馬鞭權充武器,助寡敵眾,卒擊散眾人,而救被圍打之少年,傑問起相鬥之因由,曰:余路經此地,見眾惡徒,白曰強搶良家婦女,余抱不平,仗義執言,致遭圍打,眾惡徒乃當地富室子弟所糾合,為非作歹,鄉下貧農佃戶欠租,竟爾強奪婦女,余不忍袖手旁觀,奮力以,幸蒙相助。傑見彼此義氣相投,互訴姓名來歷,俊力邀傑赴其家小住,傑欣然同往,相處甚合,俊尊傑為兄長,傑客居喬家已久,亦學打鐵,暇時相偕出野狩獵,是年六月十三日於逐獵之際,傑射中一白兔負傷而逃,俊隨後追縱而去,歷經多時未返,傑知俊性躁,恐生他故,乃覓小徑追尋,至,叢林之內,見俊又與人爭吵所逐之兔,傑趕之,見其人且非別人,即軒也。彼此相遇而大笑,傑即介紹,三人一見如故,氣質相投,只恨相見之晚也。當由傑倡效桃園三結義後,軒、俊一聲應允,乃撮土為盟,親同骨肉,傑廿四歲居長,軒廿二歲居次,俊廿一歲月三,從此三人頓成一家手足,軒請大哥、三弟赴渠宅安身,趙員外是疏財重義之人,對傑,俊,愛護培植,無微不至,特聘名師教授武藝,師姓薛名賢通,武藝堪稱冠群倫,轟動武林,驚動萬方,乃盛極一時之士,傑、軒、俊三人得名師傳習武藝,一日千里,步步精通,三人排陣,有如排山倒海之勢,曾看者,莫不揚拇指而讚曰,此定國安邦之大才也。流光如駛,歷經三年,有一日,三人赴野遊獵,至一處山下,忽見一猛虎,偕兩小虎追捕一老人,老人鬢髮斑白,疾奔大聲喊救,三人見狀,急飛身奔前將三虎擊斃,老人回頭一視,驚佩三人神勇,稱謝三人救命大恩,并問姓名及身世,皆一一答之,老人復曰:老漢單身匹馬外出遊山玩水,途遇猛虎,幸蒙相救,無以為報,特贈「黃龍旗」一面,願三人持此旗進京赴考,無論過關進場,無人敢阻擋,以你三人武藝出類拔萃,定獲高中榜首,乃國家之大幸也。言罷授旗而去,原來此老人乃當朝樂華王也。三人歸趙府,依照老人所囑,即日整理赴京應考,一路果然關隘無阻,抵京後進科場,熟料主考官一見,不問皂白,重打三十六板,三人被打莫名其妙,始將黃龍旗舉出,主考官見黃龍旗,方知三人來歷,遂曰:「你三人乃綠林中強盜,今被捉獲,本當嚴辦,姑念救親王有功,准免押究,希即出場遠去」,三人遭此無妄之災,啼笑皆非,只好退出場外,靜候消息。原來考官無不貪污枉法,凡進場應考,例須先行納賄,否則逐打出場。三人既未納賄,自難例外,惟既誤打在先,為免親王追究,只得將差就錯,命他逃去生活。及至放榜之日,親王欲召見救命英雄,竟未錄取,不勝驚異,急召主考查問,答曰:三人進場蠻而無禮,觸犯規章,故已逐出場外。樂華王怒不可遏,著限三日內尋回三人,否則嚴懲,于是朝庭明文告示天下,搜尋三人,三人聞悉,竟錯解其意,以為污官設圈套捉回治罪,即時逃往華山度其狩獵生活。懷才不遇,古今英雄,同堪一慨。三人隱居華山約半年後,由于朝庭權臣竊柄,墨吏橫行,賢臣避位,入方風雨,民不聊生,致強盜烽起,兵戈常開,山東一帶,特別猖獗,劫城焚掠,迫近京畿帝都,朝廷震懼,奸臣乘機構陷,上奏強盜乃是連傑、趙軒、喬俊三人所糾合,奏請剿滅,朝庭派遣大將郭勇興師剿伐,郭勇無謀,竟被強盜暗算陣亡,朝庭軍馬,十七其八,後再由兵部親率二路兵馬剿匪,依然被匪打敗,人心惶惶,最後由天子御駕親征,總是勝少敗多,已至國家垂危,天子蒙難,其時連、趙、喬三人,仍隱華山,過其悠閒生活,一日正午時分,在山中休息,忽然馬瞪亂鳴,三人以為腹饑,索食餵馬,馬仍不食,長聲嘶鳴不已,因馬有靈性,決非無故而長鳴,即時三人各備著馬鞍戰袍,攜槍劍上馬,一觀究竟,詎料坐馬立時奔跑如飛,越山過嶺,乃至一處山崖,忽見塵埃滾滾,喊殺連天,駐馬凝視,見前路一族兵馬且戰且走,其中一人黃金冠帶,盤龍戰袍,知係當朝天子,由御林軍掩護敗退,後兵馬如蟻急追,為首一人身高一丈,形貌凶惡,頭裹黃巾,知係匪首,三兄弟見此情景,義不容辭,躍馬下山助戰,連傑親脫下白袍給天子更換,轉移賊眾追迫目標,天子急問,壯士何來,答曰 : 臣乃山野莽夫,願獻身退賊,幸勿見疑,天子喜之,乃疾呼逃散軍士,激以大義,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養軍千日,用在一朝,安可怕死貪生,于是士氣復振,人人回戈殺賊,連傑一馬當先擋住賊眾,適當山勢險阻,連、趙、喬兄弟將賊眾引至斷崖,賊中計謀,一一連人帶馬墜崖,死者不計其數,餘眾膽寒,以為天神下降,不戰而退,驚惶之餘,自相踐踏敗退,兄弟三人見狀,不忍激迫,收兵回見天子,并護送回京,自此一戰,天子備悉三人原委,念救國勳勞,欲為封侯賜爵。連、趙、喬鑒于奸邪當道,賢良反受罹害,為官終須受累,乃曰:「臣兄弟三人來自山野,願乞身歸林」。終為婉拒,並謂當今賊寇未平,生靈塗炭,臣雖不願受封,但願借一路兵馬,力平亂賊,為國除害,天子許於所請,即封為鎮國元帥,兄弟三人依然不肯受封,但求功成後就要歸隱山林,以償風願,天子無奈,乃曰 : 「兄弟三人既志在山林,封為三山國王如何?」。連、趙、喬兄弟始再拜受封。即日起兵討賊,王師所至之處,亂賊盡干,孰料權奸垢能,虛構北邊告急,竟矯詔調遣三王原部兵馬討伐北蕃,三王以安內攘外,義不容辭,即受王命,馳赴邊關,更不知此乃係奸臣所用之毒計,溝通北蕃,傾巢來犯,以百倍之兵力圍攻三王,而朝廷故為絕援三王,因兵寡難敵,祇死守邊關,致遭圍困,糧餉不濟,危急萬分,最後乃為喬王突圍出城,趕回京城,面陳天子,始得大白其情,遂奉詔發出大軍十萬馳援,得解邊關之危機,擊潰蕃眾而奏捷凱歸,班師之日,萬民歡樂昇平,聖上大悅,欲再封連、趙、喬為鎮國大元帥,兄弟依舊不願受封,只願接受原封「三山國王」之號,就要歸隱山林,以快平生之願。天子成全其志,乃准其所請並賜劍先斬後奏,從此隱居山林不仕。連、趙、喬就此久居於巾山、明山、獨山,不計名份,繼其感化地方善行。連王享壽八十餘一日與世告別,不久二弟、三弟亦相繼大兄辭世,歸神時,朝廷聞訊,天子感其救國救民大德,親率文武百官赴巾、明、獨三山致祭,三王歿後英靈永在,常守巾、明、獨山,神靈顯赫,佑民護境,該地年年人口平安,農作豐收,黎民咸仰神庥,而後上天為嘉其忠貞不移,一貫保民之。曰,下詔敕封為「南天使者」同班輔粥,替天行道,護國佑民者也。後來廣東省潮州府百姓,追懷三王遺澤,遵照朝廷之封號興建三山國王廟,奉祀三山遺像,被萬世同瞻,千秋景仰耳。興建三山國王廟址於廣東省潮州府揭揚縣巾山、明山、獨山之間,即所謂巾山國王、明山國王、獨山國王是也,廟名曰霖田廟,霖田廟落成之日,聖駕御駕親臨主持盛典,同時並御筆賜牌「敕封三山國王神位」。

詩:霞臺勝地早揚名,毓秀廟基繞璃煙。滄海桑田至此日,重光俎豆是斯年。

又詩:歷盡滄桑霖肇宮,多彩多姿一時雄。霞臺勝地留芳績,知縣殲文作記充。

上述在霖田都建廟曰霖田廟,由于三山國王神靈顯赫,霖田廟名聞遐邇,香火鼎盛,於明神宗年代,揭陽縣城,有馬義雄與周偷桑二人以採藥草為業,聞台灣省有甚多蓮子芡實,二人乃拾裝恭帶三山國王香火,揚帆指向台灣航行,風平浪靜起碇,誰知不幾時,狂風怒濤,不見天日,但船隨風飄流,忽聞異香四溢且豪光閃閃,雖歷盡驚險,幾險些傾沒,卻安然飄至鹿仔港,船內眾人,見該地池沼縱橫成理,佈滿蓮花芡實,萬蕊爭妍,美不勝收,儼然人間仙景,周、馬二人喜出望外,乃將國王香火安奉於沼澤大樹下,開始採蓮子芡實,是夜大樹下豪光燦爛,異香四散,見者莫不稱奇,翌早且有人目擊三匹白馬徘徊斯地,此乃該地鍾靈毓秀,精氣盤結,神妙變化,恰到好處,是故神威顯靈也。周、馬兩人採畢蓮子、芡實整裝欲返,乃不見國王香火袋,一人無奈,祇好啟程返里,從此荷婆崙時時金元燦爛,附近人口平安,風調雨順,田早年豐,群黎咸仰神恩,即集議建廟,斯乃台灣三山國王廟肇基建造之始也,因此廟名故曰「霖肇宮」是台灣三山國王之開基祖廟者也。

本宮於明神宗萬曆十四年歲次丙戌年(公元一五八六年)由霖田祖廟帶香火來臺,荷婆崙現址建廟奉祀,奠定聖業,至今已四百十一年,渡台三山國王開基祖廟,信徒遍佈台灣本島。轄內埔心鄉、永靖鄉、田尾鄉、溪湖鎮等四鄉鎮廿二村里,爐下眾第子,因感原廟老舊,乃倡議重建,劉主任委員新發領導於民國七十八年歲次己巳年十二月十八日奠基動土。八十二年歲次癸酉年十一月十二一日入火安座。重建期間,邱桑堆,李坪,兩委員自費前往大陸採購神房一切彫刻於八十四年歲次乙亥年十一月十日竣工謝土。神威庇民,無疆、之福,生生不息,直至永桓。

宮址:彰化縣溪湖鎮大溪路1段636號
電話:04-8814131